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魯迅的故家 | 上頁 下頁 |
七八、做忌日 |
|
在以前舊家族裡做忌日是一個很重要的節目。據《越縵堂日記》中所記,很有齋戒沐浴的神氣,雖然或者是筆下裝模作樣,但鄉風各別,異同可能很多,因此瑣屑記錄下來,也是民俗調查研究的一部分資料。現在只就值年的做忌日來說一下。 普通說是忌日,分開來說時有生忌諱忌兩種。祭祀形式完全相同,不過生忌的所供果品中在水果三品之外有面和饅首各一盤,諱忌則只有饅首沒有面。家常祭祀只用香爐蠟燭台,值年公堂忌日改用五事,即是於香爐蠟燭台的兩旁加上一對錫制方形瓶狀的東西,本是插花用的,雖然總是空著。香花燈燭的說法恐怕是出自佛教,大概最初在寺院裡開始使用,隨後引用到家庭裡來的吧,可是香燭照常焚點,花卻省去了,於是那兩個錫瓶就成為無用的長物,平常也隨減五事為三事了。祭具是五事,前面掛紅桌幃,小型三牲,即雞一隻,肉一方,魚一尾,大抵用白鯗,水果麵食,祭菜十碗,酒飯筷子依照所祭祀的人數。在冬夏至,根據冬至餛飩夏至面的成例,另添這一種食品,中元添加西瓜,與祭的人也得分享,有時候歉收瓜貴,非得供應不可,在值年人是一筆額外沉重的支出。 主辦的人是做忌日,與祭者則是拜忌日。拜的情形上文略有說明,這裡只補說一點蠟燭與拜的關係。蠟燭點上,算是祖先在享受祭祀了,及至拜畢,紙錢焚化畢,奠酒畢,乃滅一燭,向上一揖,告訴祖先這祭祀已畢,再滅燭一揖送別,便動手撤饌,有的更殷勤的把坐位移動一下,讓祖先可以出來,但似乎不是一定的規矩。拜忌日時男左女右分立兩面,男子有功名的著外套大帽,餘人可用便服,但以長衣為限,婦女均須著有「挽袖」的女外套,頭上戴「頭笄」,這是民間的禮服,與滿清的典禮截不相同的,室女則便服,也不系裙。行禮時男子居先,同輩中敘齒,婦女同輩中室女居先,妯娌輩不論年歲,以其夫的次序為准,此正出於三從的禮法,稱呼上叫丈夫的兄弟姊妹為伯叔諸姑,則又是低降了一輩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