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魯迅的故家 | 上頁 下頁
一三、祭灶


  灶頭最熱鬧的時候當然是祭灶的那一天。祭灶的風俗南北沒有多大差異,只是日期稍有前後,道光時人的《韻鶴軒雜著》中記玄妙觀前茶膏阿五事,雖有官三民四烏龜廿五之說,大概實際上廿五是沒有的吧。鄉下一律是廿三日送灶,除酒肴外特用一雞,竹葉包的糖餅,「雅言」雲膠牙糖,「好聽話」則雲元寶糖,俗語直雲墮貧糖而已。又買竹燈檠名曰各富,糊紅紙加毛竹筷為杠,給灶司菩薩當轎坐,乃是小孩們的專責。那一天晚上,一家老小都來禮拜,顯得很是鄭重,除夕也還要接灶,同樣的要拜一回,但那是夾在拜像辭歲的中間,所以不覺得什麼了。

  具體的說來,百草園祭灶頂熱鬧的一回,大概是光緒壬辰或是甲午那年吧。那一天,連魯迅的父親伯宜公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去灶頭的也到來行禮,這是很希有的事,在小孩們看了是極為希奇而且緊張的。上邊所說年代也略有依據,因為如魯迅自己所說,癸巳的冬天在親戚家寄食,幾乎被當作討飯,伯宜公于丙申年去世,乙未的冬天病已經很不輕了,所以可能的年代只有乙未前的甲午,或是癸巳前的壬辰,再往前推也還可以,但庚寅辛卯已在今六十年前,記憶恐怕有點模糊,所以不敢的確的這麼說了。

  這以後的一次明瞭的印象,要一跳好幾年,到了十九世紀的末了,即是庚子年了。那時魯迅已在南京的學堂,放年假回家來,在祭灶的那一天,做了一首舊詩,署名戛劍生,題目是「庚子送灶即事」。詩云: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