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研究 | 上頁 下頁
嘉靖本三國志演義的發見


  中國小說史的研究,將因數年來佚著的陸續發見而大異其面目。關於《三國志演義》一部分,我們所得者為尤多。我們既得到了元刊本的《三國志平話》,知道了《三國志》這部小說在羅貫中之前是如何的樣子,我們又得到了萬曆間的幾種《三國志通俗演義》刊本,又得到了李卓吾的評本,李笠翁的評本。這許多的本子,都與毛宗崗的《第一才子書》不同。於是我們知道毛氏所謂「古本」「古本」者,原是他自己捏造的或想像的一個本子,實際上並無其物。最近我們又得到了嘉靖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這部書同時在蘇州某鄉發見了一部,在日本發見了一部。不久以後,這部羅貫中著的《三國志通俗演義》,為一切萬曆本,二李本的祖本者(除了毛本以外,當然的),也許便可與讀者相見了。這對於中國小說的研究者是如何巨大的一個消息呢。

  在嘉靖以前,羅貫中著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似是沒有刻本的。這部嘉靖本卷首有弘治甲寅(公元一四九四)年庸愚子的序;他在這個序上說:

  前代嘗以野史作為評話,令瞽者演說。其間言辭鄙謬,又失之於野。士君子多厭之。若東原羅貫中,以平陽陳壽傳,考諸國史,自漢靈帝中平元年,終於晉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損益,目之曰:《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蓋欲讀誦者人人得而知之,著詩所謂裡巷歌謠之義也。書成,士君子之好事者爭相眷錄,以便觀覽。則三國之盛衰治亂,人物之出處臧否,一開卷千百載之事,豁然於心胸矣。其間亦未免一二過與不及。俯而就之,欲觀者有所進益焉。

  全書凡二百四十節,並不分回,只分為二十四卷。自「祭天地桃園結義、劉玄德斬寇立功」起,至「羊祜病中薦杜預、王浚討取石頭城」止。萬曆諸本以及二李本,回目分段皆同,惟分卷略有不同而已。在文字上,諸萬曆刻本也皆與這個本子無大差異。(只除了李卓吾的一本,刻得太劣,多訛字奪句,又多刪節之處;李笠翁的一本,刻得頗精,於字句上亦多所潤改。)所以這部嘉靖本的羅氏《三國志》的第一個本子在五百年後的今日發見,在考訂版本的人看來是極有意義的一件事。

  所以,這個發見,頗使我們為之一驚。但其重要性,實在還不如《三國志平話》的發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