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研究 | 上頁 下頁
三國志演義的演化(3)


  三

  這部「虞氏新刊」的《三國志平話》的發見,在中國小說史上確是一個極大的消息。並不是說,我們發見了一部久已淪沒的偉大的名作。這部書實在夠不上說是名作,然其關係,則較一部大名作的發見更為重要。最可注意的是:這部「平話」的發見,一面使我們得以窺見元代通俗文學的真實面目與程度,一面也使我們格外的相信,中國小說的歷史原是極為悠久的,且種種的所謂通俗小說,其進展的路途也因此而大為我們所明瞭。這實在不是一件小事,不僅僅是使我們震駭於在歷來所承認為歷史小說之元祖羅貫中氏所著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前尚有一部所謂元刊本《三國志平話》的存在而已。

  與這部《三國志平話》同時發見的尚有其他「全相平話」四種:《武王伐封紂書》、《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秦並六國》及《呂後斬韓信前漢書續集》。每種各三卷,共十五卷。大約我們不能說虞氏所刊的已盡於這五種全相平話。至少在《七國春秋後集》之前,尚有一部《七國春秋前集》,在《前漢書續集》之前,尚有一部《前漢書正集》。在相傳為弘偉無比的羅貫中氏的《十七史通俗演義》之前,居然已有了更早的許多部通俗演義,所謂「全相平話」的,這個發見,實不可謂為很細微、無關緊要的。

  別的話且不提,現在專就《三國志平話》而論。這一部《三國志平話》,起于「江東吳土蜀地川,曹操英勇占中原。不是三人分天下,來報高祖斬首冤」的一詩,而終於「漢君懦弱曹吳霸,昭烈英雄蜀帝都。司馬仲達平三國,劉淵興漢鞏皇圖」的一詩。三卷的內容分配,及其起訖,大略如下:

  在第一卷的開端,作者便聲明,「不是三人分天下,來報高祖斬首冤」。這與後人之以「夫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模棱的史論式之開端者絕不相同。漢之分為三國,並不是簡單的「合久必分」的必然的事,乃是有一宗公案,有一段因果在其間的。「司馬仲達」(據原文)之統一了三國,也並不是「分久必合」的玩意兒,仍是有一段冥冥之緣主宰於其間的。在這恩怨因果的玩意兒上,作者便建立了《三國志平話》的架子,正如褚人獲氏之以隋煬帝與朱貴兒的兩世姻緣,作為《隋唐演義》的架子一樣。這一段的因果公案,在第一卷的開端,即很詳細的敘述著。卻說漢光武得了天下之後,意欲與民同樂,便於某一年的三月三日,清明節日,開放禦園,任百姓與他一處賞花。至時,百姓們擁擠的到來。有一位書生,複姓司馬,名仲相的,也隨了他們進來。他來遲了些,個個亭館,都為人所占。他只得坐在一株屏風柏下的綠草茵上,一邊喝酒,一邊觀書。酒在半酣之時,看到秦始皇坑儒焚書,虐待百姓的事,不禁大怒,深怨天公見識不到,卻教始皇為君,使人民遭塗炭之苦。才然道罷,忽見荼蘼架邊,轉過錦衣花帽五十餘人,當頭八人將平天冠袞龍服等與司馬仲相穿戴了,請他上轎,竟抬他到報冤之殿去。他們奏說,因仲相譭謗天公,所以天公命他在陰間為君。如果斷得明,判得公,便放他到陽間做天子。否則,貶他在陰山背後,永不為人。仲相便傳旨放告。韓信、彭越、英布三人,相繼前來告狀,說:漢家天下,虧了他們打成,劉邦卻恩將仇報,終於殺害了他們。仲相大怒,便傳了劉邦、呂雉來。二人互相推託。又傳了蒯通來折證,才斷定了這一場公案。奉了天公諭旨,教三人分了漢朝天下。韓信為曹操,占了中原;彭越為劉備,占了蜀川;英布為孫權,占了東吳;漢高祖則生於許昌,為獻帝,呂後則為伏後;教曹操囚帝殺後以報前仇。曹操占得天時,孫權占得地利,劉備占得人和。又教蒯通為諸葛亮,字孔明,作為劉備的謀臣。又教仲相過了許多年後,托生在陽間為司馬仲達,併吞三國,獨霸天下。

  這一段司馬仲相的陰間斷獄的故事,流傳得極廣。至今民間故事,民間戲曲中,尚有所謂「半日閻羅」的,在講述,在演奏。以理推之,此故事似相傳已久,當非始於《三國志平話》的作者。平話作者不過取之冠於書首,作為《三國志》的一個緣起而已。這故事之所以發生,原因是很簡單的,不過是民眾的不平心理的結成而已。稍稍有了歷史知識的人,講述了前漢的故事,韓信他們的始末,給大眾聽;大眾聽了這種的怨抑不平的悲劇古話之後,往往是大為憤慨的。恰好佛教的因果報應之說,再世輪回之觀念皆深中于人心之中,而三國分漢的故事,便又近在目前,俯拾即是。大眾,或要慰藉大眾的憤懣與缺憾的說書者,便取了三國分漢的故事,拍合上了這個漢高殺功臣的故事,而憑空捏造出那一大段的因果報應之說。事雖無稽,而聽者的心則竟得些快慰了。在綠天館主編的《古今小說》中,也有一篇平話是專寫這一段公案的。那便是《古今小說》第三十一卷《鬧陰司司馬貌斷獄》的一篇。「你又不是司馬重湘秀才,難道與閻羅王尋鬧不成」之語,顯然已成了一句成語。這一篇平話,《鬧陰司司馬貌斷獄》,假如不是綠天館主他自己所作的話,則當是在他之前不久的明代作家所寫的。在《新編五代梁史平話》的卷上,也有一小段文字,提起這個恩怨報應的故事的:

  劉季殺了項羽,立著國號曰漢。只因疑忌功臣,如韓王信、彭越、陳豨之徒,皆不免族滅誅夷。這三個功臣,抱屈銜冤,訴於天帝。天帝可憐見三功臣無辜被戮,令他每三個托生做三個豪傑出來。韓信去曹家托生,做著個曹操;彭越去孫家托生,做著個孫權;陳豨去那宗室家托生,做著個劉備。這三個分了他的天下。曹操篡奪獻帝的,立國號曰魏;劉先主圖興複漢室,立國號曰蜀;孫權自興兵荊州,立國號曰吳。三國各有史,道是《三國志》是也。

  可見這故事在宋時已有的了,或竟是宋人新編的《三國志平話》的引端也難說。元刊本的《三國志平話》的開端,大體皆與此段文字所說的相同,惟有兩點相歧:一,多了司馬仲相斷獄的一個曲折;二,將陳豨改作了更為合理的英布。《古今小說》中的《鬧陰司司馬貌斷獄》一篇,據此看來,頗有依據於另一個本子,而未必即系依據于這部虞氏新刊的《三國志平話》的可能。但我們也可以說,她乃是依據于虞氏新刊的這部《三國志》的這個開端的引話而放大了的。宋人《三國志平話》雖必有韓信三個豪傑報仇的故事,卻很難決定她是否也具有司馬仲相斷獄的故事。(在《五代史平話》所引的極簡略的一段文字中是看不出的,因為這種隨筆帶起的故事,當然是極為簡略,僅述其最要的關鍵的。)而宋本的陳豨之被易為英布,卻是到了元代才有的。《鬧陰司司馬貌斷獄》一作,寫的既為英布而非陳豨,則已可證其所依據當即為元虞氏刊本而非宋人傳本的了。

  《鬧陰司司馬貌斷獄》所敘述的,與虞氏刊本的引話,又頗有不同。虞刊《三國志》中的這個斷獄故事,只是一個引話;故視司馬仲相不甚重要。《司馬貌斷獄》一篇則其中心即為斷獄,故對於司馬貌極盡描寫的力量。又作者當為家貧不第,怏怏不平的人,所以對於那位怏怏不平的司馬貌,抱著無限的同情。司馬仲相在《三國志平話》中頗不出色,在此篇中,則大顯其辨才與雄略。他只代理了六小時的閻王,卻審判了三百五十餘年未曾斷結的四宗文卷。第一宗是屈殺忠臣事;原告韓信、彭越、英布,被告劉邦、呂氏。第二宗是恩將仇報事;原告丁公,被告劉邦。第三宗是專權奪位事;原告戚氏,被告呂氏。第四宗是乘危逼命事;原告項羽,被告王翳、楊善、夏廣、呂馬童、呂勝、楊武。元本只有一宗屈事的,在這裡卻變為四宗了。除了韓信、彭越、英布投胎為曹操、劉備、孫權,劉邦、呂後投胎為獻帝、伏後,蒯通投胎為諸葛亮外,又加之以丁公投胎為周瑜,項羽投胎為關羽,王翳等六將投胎為曹操部下守五關的六將,後來俱為關羽所殺。司馬仲相斷獄已畢,閻王甚為欽敬,便使之改名不改姓,投胎為司馬懿,一生出將入相,子孫併吞三國,國號曰晉。「半日閻羅判斷明,冤冤相報氣皆平。勸人莫作虧心事,禍福昭然人自迎。」「半日閻羅」之名,已定於此了。清初徐又陵的劇本《大轉輪》(《坦庵四種》之一)敘的也是此事,卻更是完全脫胎于《司馬貌斷獄》這一篇的了。

  《司馬貌斷獄》更有兩點與虞本《三國志》的引話不同者,一,虞本將司馬仲相的時代放在漢光武,《斷獄》卻將他放在漢末;二,虞本只作司馬仲相,《斷獄》卻作司馬貌,字重湘。重湘當然即為仲相一音之轉變。司馬貌之名,也許是《斷獄》的作者杜撰的,也許他另外更有所根據也說不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