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研究 | 上頁 下頁
水滸傳的演化(7)


  武松讀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轉身再回酒店裡來。尋思道:「我回去時,須吃他恥笑,不是好漢,難以轉去。」存想了一回,說道:「怕甚麼鳥,且只顧上去看怎地!」武松正走,看看酒湧上來。便把氈笠兒掀在脊樑上,將哨棒綰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岡子來。回頭看這日色時,漸漸地墜下去了。此時正是十月間天氣,日短夜長,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說道:「那得甚麼大蟲?人自怕了不敢上山。」武松走了一直,酒力發作,焦熱起來。一隻手提著哨棒,一隻手把胸膛前袒開,踉踉蹌蹌,直奔過亂樹林來。見一塊光撻撻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邊。……大蟲見掀他不著,吼一聲,卻似半天裡起個霹靂,震得那山岡也動,把這鐵棒也似虎尾,倒豎起來隻一翦。武松卻又閃在一邊。原來那大蟲拿人,只是一撲、二掀、三翦,三般捉不著時,氣性先自沒了一半。那大蟲又翦不著,再吼一聲,一兜兜將回來。武松見那大蟲複翻身回來,雙手輪起哨棒,盡平生氣力只一棒,從半空劈將下來,只聽得一聲響,簌簌地將那樹連枝帶葉劈臉打將下來。定睛看時,一棒劈不著大蟲,原來打急了,正打在枯樹上,把那條哨棒折做兩截,只拿得一半在手裡。那大蟲咆哮,性發起來,翻身又只一撲,撲將來。武松又只一跳,卻退了十步遠,那大蟲恰好把兩隻前爪搭在武松前面。武松將半截棒丟在一邊,兩隻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肐搭地揪住,一按按將下來。那只大蟲急要掙扎,被武松盡氣力捺定,那裡肯放半點兒松寬。武松把只腳望大蟲面門上,眼睛裡,只顧亂踢。那大蟲咆哮起來,把身底下爬起兩堆黃泥,做了一個土坑。武松把那大蟲嘴直按下黃泥坑裡去,那大蟲吃武松奈何得沒了些氣力。武松把左手緊緊地捺住頂花皮,偷出右手來,提起鐵錘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只顧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蟲眼裡、口裡、鼻子裡、耳朵裡都迸出鮮血來,更動彈不得,只剩口裡兀自氣喘。武松放了手,來松樹邊尋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裡,只怕大蟲不死,把棒撅又打了一回。眼見氣都沒了,方才丟了棒,尋思道:「我就地拖得這死大蟲下岡子去!」就血泊裡雙手來提時,那裡提得動。原來盡了氣力,手足都蘇軟了。武松再來青石上坐了半歇,尋思道:「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隻大蟲來時,卻怎地鬥得他過?且掙扎下岡子去,明早卻來理會。」就石頭邊尋了氈笠兒,轉過亂樹林,一步步握下岡子來。走不到半裡多路,只見枯草中,又鑽出兩隻大蟲來。武松道:「阿呀!我今番罷了!」只見那兩隻大蟲,在黑影裡直立起來。武松定睛看時,卻是兩個人,把虎皮縫做衣裳,緊緊繃在身上,手裡各拿著一條五股叉。見了武松,吃了驚道:「你——你——你——吃了㺀𤝽心,豹子肝,獅子腿,膽倒包著身軀,如何敢獨自一個,昏黑將夜,又沒器械,走過岡子來!你——你——你——是人?是鬼?」武松道:「你兩個是甚麼人?」那兩人道:「我們是本處獵戶。」武松道:「你們上嶺來做甚麼?」兩個獵戶失驚道:「你兀自不知哩,如今景陽岡上,有一隻極大的大蟲,夜夜出來傷人。只我們獵戶,也折了七八個。過往客人,不記其數,都被這畜生吃了。本縣知縣,著落當鄉里正和我們獵戶人等捕捉。那業畜勢大難近,誰敢向前,我們為他正不知吃了多少限棒,只捉他不得。今夜又該我們兩個捕獵,和十數個鄉夫在此,上上下下,放了窩弓藥箭等他。正在這裡埋伏,卻見你大剌剌地從岡子上走將下來,我兩個吃了一驚。你卻正是甚人!曾見大蟲麼?」武松道:「我是清河縣人氏,姓武,排行第二。卻才岡子上亂樹林邊,正撞見那大蟲,被我一頓拳腳打死了。」兩個獵戶聽得癡呆了,說道:「怕沒這話!」武松道:「你不信時,只看我身上兀自有血跡。」兩個道:「怎地打來?」武松把那打大蟲的本事,再說了一遍。兩個獵戶聽了,又喜又驚,叫攏那十個鄉夫來。只見這十個鄉夫,都拿著鋼叉、踏弩、刀、槍,隨即攏來。武松問道:「他們眾人如何不隨你兩個上山?」獵戶道:「便是那畜生利害,他們如何敢上來?」一夥十數個人都在面前。兩個獵戶,叫武松把打大蟲的事說向眾人。眾人都不肯信。武松道:「你眾人不信時,我和你去看便了。」眾人身邊都有火刀、火石,隨即發出火來,點起五七個火把。眾人都跟著武松一同再上岡子來,看見那大蟲做一堆兒死在那裡。眾見了大喜,先叫一個去報知本縣裡正並該管上戶。這裡五七個鄉夫,自把大蟲縛了,抬下岡子來。到得嶺下,早有七八十家,都哄將來,先把死大蟲抬在前面,將一乘兜轎,抬了武松,徑投本處一個上戶家來。

  (郭本第二十三回)

  就這所引的兩段看來,我們已可充分的知道,郭本之改進舊本,其雋妙正複在:「游詞餘韻,神情寄寓處。」這是黃金時代以前的長篇小說所決不能臻及之境。只有在這個嘉靖時代,《水滸傳》才能達到了這個頂點。《水滸傳》的偉大,只是郭本的偉大;《水滸傳》之光榮,也只是郭本的光榮。羅氏原本,僅不過是一部象《三國志演義》似的英雄傳奇而已。使之精神煥發,逸趣橫生,完全改了舊觀的,卻是郭本。所以郭本的出現,是《水滸傳》演化過程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有郭本,《水滸傳》才會奴視《三國》,高出《隋唐》,無郭本,則《水滸傳》不過終於《三國》、《隋唐》之境地而已。郭本的作者,其重要不下於《封神傳》的作者許仲琳,《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而「畫鬼容易畫人難」,郭本的作者,其技術正當高出於許、吳百倍呢。

  (四)但郭氏對於羅氏原本頗有刪節的地方。其最為人所惋惜的,便是羅氏的「致語」。這些致語,有燈花婆婆等故事。燈花婆婆今尚見存于馮氏改本的《平妖傳》第一回(詳見上文)。其他致語,則不可問了。

  自金聖歎的七十回本《水滸傳》出現之後,郭本七十一回之後的本文,便幾為世人所忘。三百年來,世人僅得讀聖歎所刪的前部七十一回。其後半的二十九回,不必說讀者不多,即知之者亦少。聖歎更以倒黑為白,指鹿為馬的橫暴無比的批評手段,硬派這二十九回的文字是「續本」,是「惡劄」。但這二十九回的《水滸》果真是「惡劄」麼?元夜鬧東京的(七十二回)一段又何嘗不及鬧江州?「分金大買市」(八十二回)與「滴淚斬小卒」(八十三回)二回,其意境更是前半部所全未寫及的。最後的一回,「神聚(一作顯)蓼兒窪」更極淒涼悲壯之至,令人不忍卒讀。有了這一回,全書便更顯得偉大了。全書本是一部英雄傳奇,有了這一回,卻無意中成就為一部大悲劇了。我們試讀下面的幾句總結的詩:

  莫把行藏怨老天,韓彭赤族已堪憐。
  一心報國摧鋒日,百戰擒遼破臘年,
  煞曜罡星今己矣,讒臣賊子尚依然,

  …………

  這最後的一小段,見的人恐怕不多。坊間翻印的《後水滸》只是從簡本上剪節下來的。今仍將郭氏百回本中一段文字,與百十五回簡本的同節並錄於下:

  一百五十回簡本:宋江自飲禦酒之後,覺道心腹疼痛,想被下藥在酒裡。急令人打聽那使臣,于路驛中卻又飲酒。宋江已知中了奸計。乃歎曰:「我自幼學儒,長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並不曾行半點欺心之事。今日天子聽信讒佞,賜我藥酒,我死不爭,只有李逵見在潤州。他若聞知朝廷行此意,必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忠義壞了。」連夜差人往潤州,喚取逵刻日到楚州。且說李逵到潤州為都統制,只是悶倦,與眾終日飲酒。聽得楚州差人到來有請,李逵曰:「哥哥取我,必有話說。」便同來人下船,直到楚州,拜見。宋江曰:「兄弟,我等自從分散之後,日夜只是想念眾人。只有賢弟在潤州較近,特請你來商議一件大事。」李逵曰:「甚麼大事?」宋江曰:「你且飲酒。」宋江請進後所,款待李逵吃了半晌酒食。宋江曰:「賢弟,我聽得朝廷差人齎藥酒來賜與我吃。如死,卻是怎的好?」李逵大叫:「反了罷!」宋江曰:「軍馬都沒了,兄弟們又各自分散了,如何反得?」李逵曰:「我鎮江有三千軍馬,哥哥楚州軍馬,盡點起來,再上梁山泊,強在這裡受氣。」宋江曰:「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天使賜藥酒與我服了,我死後,恐你造反,壞了我忠義之名,因此請你來相見一面。酒中已與你慢藥服了,回至潤州必死。你死之後,可來楚州南門外蓼兒窪,和你陰魂相聚。」言訖,淚如雨下。李逵亦垂淚曰:「生時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個小鬼。」言畢,便覺身體有些沉重,流淚拜別公明,回到潤州,果然藥發。李逵臨死,分付從人:「將我靈柩去楚州南門外蓼兒窪,與哥哥一處埋葬。」從人不負其言,扶柩而往。宋江自與李逵別後,心中傷感,思念吳用、花榮不得會面。是夜藥發,囑咐親隨之人:「將我靈柩殮葬南門外蓼兒窪高原深處,休負吾志。」言訖而逝。州人備棺槨,依禮殯葬楚州蓼兒窪。數日之後,李逵靈柩亦從潤州到,葬于宋江墓側。有詩為證:

  宋江飲毒已知情,恐壞忠良水滸名。
  便約李逵同一死,蓼兒窪裡起佳城。

  且說宋清在家患病,聞知家人報說哥哥在楚州病故,葬于蓼兒窪,只得全家到來祭祀。卻說武勝軍承宣使吳用,自到之後,每每思念宋公明。忽一夜,夢見宋江、李逵扯住衣服,說曰:「軍師,我等以忠義為主,不曾有負朝廷。今賜飲藥酒身亡,已葬于楚州蓼兒窪。軍師若念舊日交情,可到墳塋看視一遭為感。」要問備細,忽然覺來,乃是一夢。吳用淚如雨下。坐至天明,徑往楚州來,宋江果已死。吳用安排祭儀,到蓼兒窪墳前哭祭曰:「仁兄今日既為國家而死,托夢與我,兄弟無以報答,願與仁兄同會於九泉之下。」言罷痛哭,正欲自縊。只見花榮從舡上飛奔到墓前,見了吳用各吃一驚,吳用曰:「賢弟在應天府為官,緣何到此?」花榮將夢中之事說了,與吳用相同,因此星夜到此。吳用曰:「我得一夢,亦是如此。因來探看墳所。想念宋公明恩義難舍,正欲就於此處自縊,魂魄與仁兄同聚一處。」花榮曰:「軍師既有此心,小弟便當隨之,亦與仁兄全盡忠義,乃死而安處也。」有詩為證:

  紅蓼窪中客夢長,花榮吳用苦悲傷。
  一時義烈想思契,封樹高懸兩命亡。

  吳用曰:「我今身又無家,死卻何妨。你有幼子嬌妻,使其何依?」花榮曰:「此事不妨,自有囊篋,足以度日。妻室之家,亦是有人料理。」兩個大哭一場,雙雙懸於樹上而死,舡上從人,久等本官不出,都到墳前看時,只見兩人自縊身死,急忙報與本州官僚,置備棺槨,葬于宋江墓側。楚州百姓感念宋江仁德,建立祠堂,四時享祭,裡人祈禱,無不感應。

  (一百十五回本第一百十五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