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研究(中) | 上頁 下頁 |
論北劇的楔子(1) |
|
— 北劇的組織,以一劇四折,即四幕,為定則,亦間有五折者,如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大報仇》,朱有燉的《李亞仙詩酒麴江池》,與《黑旋風仗義疏財》等皆是,然不多見。四折或五折之外,更有所謂楔子者,或置於四折或五折之首,或置於四折或五折之間。在《元人百種曲》中,有楔子者凡六十九種,無楔子者凡三十一種,即有楔子之劇本,占全數三分之二以上。又,王實甫的《西廂五劇》,亦每劇皆有一楔子。在雜劇《十段錦》中,有楔子者凡五種,無楔子者亦為五種。即有楔子之劇本占全數二分之一。此可見北劇作者之應用楔子於他們的劇本中,乃常見的一個現象——雖然它並不是每劇所必須具有的組織之一部分。 到了明代中葉,作者之使用楔子者乃漸見減少,且竟至於漸見消滅。在《盛明雜劇初集》的三十種劇本中,有楔子的劇本,乃僅有《團花鳳》、《花舫緣》、《春波影》、《男王后》四種,即僅占全數的十五分之二。然到了此時,北劇的一切嚴格的規律,原已早為許多作家所忽視,所破壞。楔子當然也跟了許多別的東西而同在淘汰之列,同成為過去的遺物了。 楔子是個什麼性質的東西呢?它與正則的「折」有什麼樣的區別呢?在什麼一個情形之下才應用到楔子呢? 這些問題,乃是本文所要逐一答覆的。一般北劇研究者對於北劇楔子的性質與使用,似乎始終是很含混的。沒有過確切的界說,沒有過明白的分析。我們乃不得不撇開從前的一切的含混的解釋,到現存的許多北劇中,直接的尋找出楔子的真實面目來。 二 楔音屑。《爾雅》:楔,棖也。門兩旁木柱。引伸此義,則楔有位置在前之義。《西廂箋疑》:墊卓小木謂之楔。木器筍松而以木砧之,亦謂之楔。吳音讀如撒。引伸此二義,則楔有支撐他物及連接他物之意。楔子的最初取名之故,或用第一義,取其位置在劇首之意,或用第二義,取其能支撐各「折」之意,或用第三義,取其能連接各「折」之意,或兼采此三義,或兼采三義中之任何二義,或竟至於另有他義,我們已無從知道,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即: 第一,楔子是全劇中的一部分,其內容與性質和一個「折」無大區別。 第二,楔子卻又不竟是一個「折」,他們的功用有幾點不同的地方。 第三,楔子的位置並不固定,或在劇首,或在「折」間。然其性質與結構則無兩樣。 第四,楔子的使用有一定的幾個規律。 第四點將在下面詳細論到。假定我們已完全明瞭了上舉的四點,則我們必知:楔子並不完全是「位置在前」之意,因有許多楔子,其位置不在「前」而在「折」間的;也不完全是「支撐他物」或「連接他物」之意,因楔子的本身即是全劇的一部分,和其餘的「折」是打成一片,凝結成一塊,如一粒圓潤的珠,如一方晶瑩的玉,不能拆分,不可離解的,當然無所謂「連接」或「支撐」的意思。有許多「名詞」,經了長久的使用之後,其原意往往模糊不可追究,即其原義已為後人所忘記,或最初取名時並不曾仔細的精確的考慮過而隨意亂用。如必要一一的將他們的「字原」追究出,研究出,不惟是不可能的,即勉強去搜尋找抓,得有一點結果,而其結果也多半是牽強的、附會的。所以我們在此研究北劇的楔子,不如放過了這一種徒勞無功的「字原」的探求,而直接進到楔子的本身去考察出它的性質來之為愈。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