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第六十四章 阮大鋮與李玉(1)


  昆劇的黃金時代——劇作家空前的努力——兩個不同的時期——阮大鋮——孟稱舜——袁于令、吳炳——範文若、沈嵊——孫仁儒——姚子翼等——馬湘蘭——以蘇州為中心的戲曲的活動——李玉——朱氏兄弟——畢萬侯、張大複、陳二白等——尤侗——吳偉業——丘園——周坦綸、稚廉父子——嵇永仁等——浙中的劇作家——李漁與範希哲

  一

  從天啟、崇禎,到康熙的前半葉,乃是昆劇的全盛時代。徐渭時,昆山腔方才嶄然露頭角;湯顯祖時,昆山腔還只流行於太湖流域。但到了這個時代,昆山腔方才由地方戲漸漸地升格而成為「國腔」。資格較老的弋陽腔、海鹽腔、余姚腔等或已被廢棄不用,或反退處於地方戲之列;眼看著昆山腔飛黃騰達的由蘇、松而展布到南北二京,由民間而登上了帝室。許多貴家富室,幾乎都各有一部伶工。阮大鋮為《燕子箋》至以吳綾作烏絲欄寫呈帝覽。不過昆山腔雖發達已極,作者們卻還大多數是蘇、浙一帶的才士,尤其在明、清之間,劇壇幾全為蘇州、會稽、杭州那幾個地方的才士們所包辦。這正像元雜劇初期之由大都人包辦了的情形相同。

  這時,戲曲的作風卻是完全受了湯顯祖的影響的。而對於曲律,則個個作家都比湯氏精明。原始期戲文的「本色」的作風,固無人問鼎,即梁伯龍、鄭虛舟輩的駢儷板澀的標準,也久已為人所唾棄。這一百年來的作家們,幾無不是徘徊於雅俗之間的。王伯良的「守詞隱先生之矩矱,而運以清遠道人之才情」的一個口號,幾成為一種預言。雖然作者們的才情有深淺,描寫力有高下,而其趨向卻是一致的。有的作家們,甚至連若士劇的佈局、人物,乃至一曲折、一波濤,也加以追摹擬仿。這當然,又成了一種贗品,又入了一層魔障。惟大體說來,有才情的智士究竟要比笨伯們多些,無害其為昆山腔的一個黃金時代。

  這時期的作家們,其作劇的勇氣的銳利,也大有類於元劇初期的關漢卿們。當沈璟、湯顯祖時代,作劇五大本者已為難得,璟一人而作十七劇,已算具有空前的宏偉的著作力了。然而在這時代,竟有好幾個作家,乃以畢生之力寫作二十劇,三十劇的。莎士比亞一生寫了三十七劇的事,在我們文學史上是很少有其匹敵的。而這時李玉、朱素臣諸人,則竟亦有此種偉績!阮大鋮、吳炳們的作劇,是為了自己的娛樂,是偶然興至的寫作。而後半期的李玉、丘園、朱氏兄弟們的作劇,則似不是單純的為自我表現的創作。昆劇過度發展的結果,需要更多的新劇本。而當易代之際,文士們落魄失志者又甚多。為迎合或供給各劇團的需要而寫作著多量的劇本,這當是李、朱們努力作劇的一個解釋罷。關漢卿的作劇夥多,也正是為了這同樣的理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