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第四十八章 講史與英雄傳奇(3)


  三

  《前後七國志》,歷史演義,演述春秋、戰國之事。

  第二種為《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據明刊本《列國志傳》所敘看來,知其「前集」當系敘述孫臏報仇,射死龐涓的事。在《後集》之首也有一段話,關照著前事。「夫《後七國春秋》者,說著:魏國遣龐涓為帥,將兵伐韓、趙二國。韓、趙二國不能當敵,即遣使請救于齊。齊遣孫子、田忌為帥,領兵救韓、趙二國。遂合韓、趙兵戰魏,敗其將龐涓于馬陵山下。有胡曾《詠史詩》為證。詩曰:『墜葉瀟瀟九月天,驅羸獨過馬陵前。路傍古木蟲書處,記得將軍破敵年。』其夜,孫子用計,捉了龐涓,就魏國會六國君主,斬了龐涓,報了刖足之仇」云云。這只是一段「入話」,《後集》的正文,敘的卻是樂毅伐齊,與孫子鬥智的事。按史,樂毅伐齊,複齊者為田單,並非孫子,而這裡卻敘樂毅、孫臏二人的爭鬥,異常的詭異,全與史實不符。即與未經馮夢龍改削的原本《列國志傳》較之,也是大有「人鬼殊途」之感。今尚流行於世,詭怪不可究詰的《前後七國志》,便是本於這些元人著作而更為擴大了的。

  我們想不到,那麼鄙野無稽的《前後七國志》,其來歷原來較之《列國志傳》為更早。為什麼元代會產生了這樣詭異無稽的東西呢?我們如果見了元劇中的《桃花女鬥法嫁周公》一類的東西,便知道像這《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的產生是毫不足怪的事。像那樣的原始性的半人半鬼的術士式的「魔鬥」,其根源恐還不是在元代,而在更久遠的時代。關於這事,將來當更有詳細的探討,這裡不詳述。卻說《樂毅圖齊》的本文,敘的是:齊王自孫子破魏之後,恃著那孫子英勇,有併吞天下之志。恰好鄒國孟軻來遊說,齊王封他為上卿,齊國大治。這時,燕王膾讓位於其相子之,孫臏之父孫操,苦勸不聽,反被囚辱。這消息傳至齊國,孫子遂奏准了齊王,率了二十萬大兵,以袁達為先鋒,浩浩蕩蕩,殺奔燕國而來。子之率卒迎敵,哪裡是孫子的對手。不久,孫子遂滅了燕國,殺了燕王膾及子之,凱旋回齊。

  中途遇齊國的清漳太子及鄒堅、鄒忌劫營,皆為臏設計擒住,獻給齊王。王大怒,欲斬太子。賴臏力救而免。孟子諫齊滅燕,齊王不聽。孟子遂去齊。燕國自經齊人鐵騎所踏,荒涼不堪,故臣軍民,共立燕太子平為君,是為昭王。昭王大施仁政,收集流亡,燕國復興。這時,齊國國舅鄒堅、鄒忌弑了齊王,立太子田才為君,是為湣王。國亂不治,貶田文於即墨。孫子直諫不從,遂詐死,命袁達守墳。秦國白起聞知孫子已死,大喜,領兵十萬,來要七國將印。袁達與戰不勝,遂將孫子屍入九仙山落草去了。而燕、魏、韓三國也各起大兵,合秦兵來攻齊。蘇代設計,誆了詐死的孫子出來救齊。孫子寫了一封書給四國,勸其回兵。四國知孫子詐死,果然俱各回軍而去。孫子入朝,見齊王不改前非,依然暗出齊城,潛身歸雲夢山。卻說燕國有一個大賢樂毅,乃黃柏楊徒弟,學成文武全才,遂欲下山求名。途遇孫子,談論世事。毅先往齊,不遇。次往魏。魏王任之為大夫。這時,燕昭王築黃金台以招賢士。毅欲報齊仇,複去魏而投燕。昭王封他為亞卿,任之以國政。遂以毅為帥,率師伐齊,併合秦、越、韓、魏四國之兵,威勢甚大。

  齊國孫臏、袁達、蘇代、田單諸人皆已投閑不在朝中。以是燕兵無人可敵,破齊七十餘城,入齊都。齊王僅以身免。燕仇遂很痛快的報復了。毅四處追捉齊王,終於被他捉住殺了。固存太子飄流在外,逃至即墨田單處。樂毅圍攻即墨,久久不下。單作書請孫子下山。孫子辭了師父鬼谷先生下山助齊。他使了一個反間計,使燕王召回樂毅,別遣騎劫代他。孫子並教田單使一火牛計,殺得燕兵片甲不回,只逃去騎劫及大將石丙二人。齊新王遂歸臨淄,重興國家。燕王殺了騎劫,仍命樂毅為帥,第二次興師圖齊。齊邦則以孫子為帥,袁達等為將,率師迎敵。孫子隻身入燕營,欲說樂毅回師。毅不從。二人遂互以陣法及勇將相鬥,各顯神通,不相上下。

  樂毅數次被捉,不料捉的都是假的。其後,真樂毅被捉一次,孫子又放他回去。樂毅敵孫子不過,遂去請了師父黃柏楊下山。柏楊布了一個迷魂陣,陷孫子、袁達等在內。鬼穀子再三的被請,方才下山來破陣救徒。經了無數的周折,由鬼穀子主持著五國軍兵九十萬,打破了迷魂陣,救了孫子出陣,燕兵大敗。卻有秦國白起率了大兵來助燕。七國混戰,殺人無數。黃柏楊終於抵敵鬼穀子不過,遂決意與鬼穀講和,不再攻齊。眾仙大受封贈,皆各歸山。自此天下太平,諸國無事。

  這部平話,氣息頗與其餘諸種不類。論起神怪的成分來,即《武王伐紂書》也還沒有這部書濃厚。讀到這部書後半的敘述黃柏楊與鬼穀子的佈陣鬥法一段,立刻便使我們想起了《封神傳》與《前後七國志》。其氣氛的鄙野,更大似《前後七國志》。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