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第四十六章 雜劇的鼎盛(3)


  三

  漢卿與實甫的活動期雖大半在元代,然在金代,他們必已開始作劇。王實甫寫《四丞相高會麗春堂雜劇》,事實全為金代的,卻以「從今後四方八荒,萬邦齊仰賀當今皇上」為結。我們如依據於此,而主張著:此劇系實甫作于金代的話,實大有可能性。如此說法,則金代的雜劇,至少是有幾本流傳於今世的了。總之,金代雜劇已盛,至元代而益為發達。我們研究元代的雜劇,而明瞭了他們的體制與格律,則連金代的雜劇的體制與格律也都可以相當的明瞭的了。

  所謂元代的雜劇,蓋指產生于宋端平三年(公元1234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的一百餘年間的雜劇的全部;但包括著稍稍前期的著作在內,像關漢卿與王實甫的作品的一部分。這整整一個世紀的時期,可以說是雜劇的黃金時代或全盛期。據明初丹丘先生的《太和正音譜》所載的元代雜劇,總數凡五百六十六種。據元代鐘嗣成的《錄鬼簿》所載的,則其總數凡四百五十八種。鐘氏的著錄,在元末至順元年(即公元1330年)。離元亡尚有三十餘年。其所見當然不會有《太和正音譜》著者那麼多的。又他們二人所載的,似都以自己所見者為限。其未見的,當然不曾被收入。

  如此看來,則元代雜劇總數,決不止於五百六十餘種之數可知。即以此數而論,在短短的一世紀之間而有了五百六十餘種劇本的產生,換一句話,即每年有五種以上產生出來,其盛況可知!論者每以為元代白話劇與北曲的發達,實由於少數民族不懂我們的典雅的文句,故作者不得不遷就他們,而北劇因以大盛。其實不然。少數民族的漢語程度,本來即差,竟有許多官吏,是完全不懂得漢語的。即懂得的,也大都是極粗淺之語。像元曲那麼正則雋美的話語,他們一定不會明白的。為了迎合他們而產生北劇的話,可說完全是無根之談。我們看後來雜劇的中心點,不在元都的大都,而在宋代的故都的杭州,便可知雜劇的欣賞者,仍為漢族而非少數民族了。

  《顧曲雜言》,戲曲理論與史料著作。作者沈德符,字虎臣,又字景伯、景倩。浙江秀水人。本書是後人從作者史料筆記《萬曆野獲編》中摘取與戲曲有關的條目,輯錄而成。內容包括南北曲一些作家作品的評價,以及音樂、舞蹈、小說等方面的論述與考證。

  像臧晉叔、沈德符諸人,又造作元人以劇本取士,故元曲特盛之說。沈氏云:「今教坊雜劇,約有千本,然率多俚淺。其可閱者,十之三耳。元人未滅南宋時,以此定士子優劣。每出一題,任人填曲。如宋宣和畫學,出唐詩一句,恣其渲染。選能得畫外趣者,登高第。以故宋畫、元曲,千古無匹。」(《顧曲雜言》)臧氏云:「元以曲取士,設十有二科。而關漢卿輩,爭挾長技自見,至躬踐排場,傅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者,或西晉竹林諸賢托杯酒自放之意,予不敢知。」又云:「或謂元取士有填詞科。若今括帖然,取給風簷寸晷之下,故一時名士,雖馬致遠、喬孟符輩,至第四折,往往強弩之末矣。」(均引《元曲選序》)這二人的話,看似有理,其實也是絕無根據的。元人取士,誠然很雜,甚且星相醫蔔,也並有科試。

  獨以劇本為科試之舉,則記載上絕無見之者。這個強有力的證據,已足推翻他們的話有餘。且馬致遠的《薦福碑》、鄭光祖的《王粲登樓》之類,滿紙的悲憤牢騷,關漢卿的《竇娥冤》、《魯齋郎》等等,又都是攻擊當代官吏的黑暗的,王實甫的《西廂記》、張壽卿的《紅梨記》、石子章的《竹塢聽琴》等等,又都是濃豔夭麗之至的。這些劇本,怎麼可以去應試呢?且五百餘劇之中,同名者絕少。元代到底舉行了「雜劇考試」多少科?如何會有那麼多的題目呢?這都是不必辭費而可知其絕無是理的。臧、沈二氏,只是模糊影響地說著,恐怕連他們自己也是不必十分確信此說的。故臧云:「或謂元取士有填詞科。」沈云:「元人未滅南宋時,以此定士子優劣。」這兩語,不啻將他們自己的全部言論都推翻。既雲「或謂」,則他自己也是遊移不定地疑心著的了,既雲「元代未滅南宋時」有之,則滅南宋後,此填詞科必已取消的了。何以元劇在滅南宋之後,並未稍衰呢?

  以上二說,都可以說是不足信的「想當然」的元劇發達原因論。我以為元劇發達的原因正和他們所言的相反。第一,元劇之所以發達,當然是因為沿了金代的基礎而益加光大之的原故。第二,正因為元代考試已停,科舉不開,文人學士們才學無所展施,遂捉住了當代流行的雜劇而一試其身手。他們既不能求得蒙古民族的居上位者的賞識,遂不得不轉而至民眾之中求知己。故當時的劇本的題材大都是迎合民眾心理與習慣的。第三,少數民族的壓迫過甚,漢人的地位,視色目人且遠下。所謂蠻子,是到處的時時刻刻的會被人欺迫的。即有才智之人,做了官吏的,也是位卑爵低,絕少發展的可能。所以他們便放誕於娛樂之中,為求耳目上的安慰,作者用以消磨其悲憤,聽者用以忘記他們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因了元代蒙古大帝國的建立,中外交通大為發達,城市的經濟因之而大為繁榮,又農民們的負擔似有減輕,手工業的銷售量大增,農村的經濟情況,一時似亦頗為好轉。我們觀杜善夫的「莊家不識勾欄」一曲,便知一些其中的真正的消息。元劇的發達,蓋不外此數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