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第四十六章 雜劇的鼎盛(2)


  二

  宋的雜劇,怎樣才由歌舞戲一變而為真正戲曲的「雜劇」,我們已不能知道。大約總要在南戲盛行之後。這些雜劇本來離真正的戲曲已不甚遠,有歌唱,有舞蹈,也有角色,只不過不曾成為「代言」體的搬演與乎插入散文或口語的對白而已。因受了南戲的影響,於是由舞蹈而變為搬演,由第三身的敘述,變而為第一身的搬演。其間的轉變是極快極易的。在當時,傀儡戲甚為發達,影戲也極是流行,二者皆有話本。雜劇之形成,或與他們也不無關係吧。

  因為「雜劇」是由原來的歌舞戲變成了的,所以其結構仍帶著極濃厚的本來面目(今日所演之關漢卿《單刀會》的「刀會」一折周倉的跳舞,最可注意)。在唱詞的結構方面,受後期的「諸宮調」的影響尤深。我們看,主角獨唱到底的規則,和末本、旦本之分,至少總受有「諸宮調」的男女唱者的實際的支配吧。而其套類的構成,更是全由「諸宮調」及「唱賺」的套數構成法進展而來的。

  陶九成的《輟耕錄》(卷二十五)又著錄「院本」凡七百餘種,其名目之複雜不可稽考,更甚於「官本雜劇段數」。據陶九成的分類,則有:「和曲院本」凡十四種,「上皇院本」凡十四種,「題目院本」凡二十種,「霸王院本」凡六種,「諸雜大小院本」凡一百八十九種,「院麼」凡二十一種,「諸雜院爨」凡一百七種,「衝撞引首」凡一百九本,「拴搐豔段」凡九十二種,「打略拴搐」凡一百八種,「諸雜砌」凡三十種。其中「和曲院本」一部,和周密所著的「官本雜劇段數」中的大麯、法曲組成的雜劇名目很多相同,蓋即是同類的東西。又「打略拴搐」之中,錄及「星象名、梁子名、草名、軍器名」等等,也一望可知其絕非戲曲。則其內容的複雜可想而知。在其中,我們相信必有一部分的戲曲真正在內。但決不會如王國維諸人所相信的,認為全部皆是戲曲。

  九成的《輟耕錄》作於至正丙午(公元1366年),自稱「偶得院本名目載於此,以資博識者之一覽」。則此目並非他自己之所錄的。錄此目者似當為元代中葉前後的人。王國維氏將此種院本皆作為金代的產物,似誤。這些院本產生的時代當極為複雜。有的很古遠的東西,當作於北宋的前後,如「和曲院本」的一部分。但大多數的時代,則當在金末元初。周密載兩宋時代的「官本雜劇段數」,其中與「和曲院本」同類的東西,多至一百八十餘本,而到了此時(即院本盛行之時),卻只存有「和曲院本」十四種,其淩替之狀,可想而知。就此也可知這些院本並不是很古遠的東西。

  所以,雜劇的起源,最早是不能在宋、金末葉之前的。而雜劇的來源,也是很多端的。下表可以大略指示出其複雜的組系來:

  

  【阿斯齊洛士,今通譯埃斯庫羅斯。】

  更簡捷地說來,「雜劇」乃是「諸宮調」的唱者,穿上了戲裝,在舞臺上搬演故事的劇本,故仍帶著很濃厚的敘事歌曲的成分在內。

  但將這些不同的來源,特別是「諸宮調」,一變而創出一種新體的戲曲來的是誰呢?正如孔三傳之創作「諸宮調」,阿斯齊洛士(Aeschylus)之創作希臘悲劇,雜劇或當也是一位天才作家創作出來的罷?雜劇的出現,最早不能過於金末(約在公元1234年之前)。又初期的雜劇作家,其地域不出大都及其左近各地。

  那麼,我們說,雜劇是金末產生於燕京的,當不會很錯。但在金末的燕京人裡,誰有創作雜劇的可能呢?王實甫麼?關漢卿麼?……時代及地域都很相符。惟實甫創作雜劇之說,不見記載。《錄鬼簿》將關漢卿列為「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的第一人,當必有用意。《太和正音譜》也說漢卿是「初為雜劇之始」。又在《錄鬼簿》裡,稱高文秀為「小漢卿」,沈和甫為「蠻子漢卿」。這種種都足以見關氏地位的重要。我們如以關氏為創作雜劇的人物,當不會和事實相去很遠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