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
第四十四章 南宋散文與語錄(4) |
|
四 道學家們的古文,並不怎樣重要,而他們自己也並不以此為重。道學家們在宋代散文壇上所建立的殊勳,卻不在此而在彼。道學家們為了談道說理的方便計,嘗以淺近平易的口語,來抒陳他們的意見。這些意見往往為門人弟子所記下,且都是保存了原來的問答語的。這種口語的答問體的記載,即所謂「語錄」者是。 「語錄」的來源很古。《論語》、《孟子》都是這一類的著作。為了宣揚佛教計,和尚們也很早的便有了語錄(唐時《神會和尚語錄》,今有亞東圖書館新印本)。宋儒復活了「語錄」的這個體裁,大約多少總受有些和尚們的影響。 宋儒的語錄,據《宋史·藝文志》所載者,有《程頤語錄》二卷,《劉安世語錄》二卷,《謝良佐語錄》一卷,《張九成語錄》十四卷,《尹惇語錄》四卷,《朱熹語錄》四十三卷。但實際上並不止這幾種。周敦頤的《通書》,張橫渠的《經學理窟》,雖非問答的記錄,也甚近語錄之體。 語錄大都談性命的大道理,論主敬或修養的工夫,頗為無聊。但也有論學論文之語,寫得很不壞的。姑引數例: 學者好語高,正如貧人說金,說黃色,說堅軟。道他不是又不可,只是好笑。不曾見富人說金如此。 與學者語,正如扶醉人,東邊扶起卻倒向西邊,西邊扶起卻倒向東邊;終不能得他卓立中途。 問人之學有覺其難而有退志,則如之何?曰:有兩般。有思慮苦而志氣倦怠者,有憚其難而止者。向嘗為之說。今人之學如登山麓,方其易處,莫不闊步,及到難處便止。人情是如此。山高難登,是有定形,實難登也。聖人之道,不可形,非實難為也;人弗為耳。顏子言: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此非是言聖人高遠實不可及,堅固實不可入也。此只是譬喻卻無事,大意卻是在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上。又門人少有得而遂安者,如何?曰:此實無所得也。譬如以管窺天,乍見星斗燦爛,便謂有所見,喜不自勝。此終無所得。若有大志者,不以管見為得也。 ——以上《二程語錄》 大凡人讀書,且當虛心一意,將正文熟讀,不可便立見解,看正文了,卻落深思熟讀,便如己說,如此方是。今來學者,一般是專要作文字用,一般是要說得新奇。人說得,不如我說得較好。此學者之大病。譬如聽人說話一般,且從他說盡,不可剿斷他說,便以己意見抄說。若如此,全不見得他說是非。只說得自家底,終不濟事。久之,又曰:須是將本文熟讀,字字咀嚼,教有味。若有理會不得處,深思之。又不得,然後卻將注解看,方有意味。如人饑而後食,渴而後飲,方有味。不饑不渴而強飲食之,終無益也。又曰:某所集注《論語》,至於訓注,皆子細者,蓋要人字字與某著意看,宇字思索到,莫要只作等閒看過了。 因說僧家有規矩嚴整,士人卻不循禮。曰:他卻是心有用處。今士人雖有好底,不肯為非,亦是他資質偶然如此。要之其心實無所用。每日閑慢時多。如欲理會道理,理會不得,便掉過三五日,半月日,不當事。鑽不透,便休了。既是來這一門,鑽不透,又須別尋一門。不從大處入,須從小處入,不從東邊入,便從西邊入。及其入得,卻只是一般。今頭頭處處鑽不透,便休了。如此,則無說矣。有理會不得處,須是皇皇汲汲然,無有理會不得者。譬如人有大寶珠,失了,不著緊尋。如何會得! ——以上《朱子語類》 從這些語錄裡,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所用的口語文,是很平易淺近的。雖不能和「詞話」的漂亮的文章相比,在使用口語文于說理文一方面,卻是有相當的成就的。 參考書目 一、《南宋文錄》 有蘇州局刊本。 二、《南宋文范》 清莊仲方編,有清道光間活字本,有蘇州局刊本。 三、《二程語錄》 有《正誼堂叢書》本。 四、《朱子語類》 有《正誼堂叢書》本。 五、《近思錄》 有《正誼堂叢書》本。 六、《近思續錄》 有《正誼堂叢書》本。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