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鄒韜奮 > 韜奮漫筆 | 上頁 下頁 |
犧牲的決心 |
|
淞滬抗日血戰中以孤軍苦守吳淞威名震動海內外的翁照垣將軍在他所著的《淞滬血戰回憶錄》一文裡提起當時守吳淞的情形,有這幾句話:「總指揮的命令是『死守吳淞』。這幾個字已經深入在當時各個戰士的腦筋裡……守吳淞只是一個決心,一個『犧牲的決心而已』。」我讀到「犧牲的決心」這五個字,反復念了好幾遍。 古人說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其實犧牲也有重於泰山,也有輕於鴻毛的,其樞機全在乎看准了應當犧牲的時候,即須毅然決然的犧牲,無所用其畏怯,無所用其躊躇。什麼是應當犧牲的時候?即不犧牲也等於犧牲,甚至較犧牲的損失為尤大(不限於物質的損失);準備犧牲反而有不致犧牲的可能,即有表面上的犧牲;而實際實非犧牲;這便是當機立斷應當犧牲義無反顧的時候。例如當十九路軍之忠勇抗日,在當時明明知道前有勁敵,後無援軍,但如效法不抵抗的軍閥把兵讓出,將閘北拱手奉送,似乎不犧牲了,但將民族的人格名譽破壞無餘,是否不犧牲等於犧牲,而且較犧牲的損失為尤大?後來筋疲力盡援絕而後退,似乎犧牲了,但喚起民族精神,震動世界觀聽,實際是否和犧牲適得其反? 現在實際是對日帝國主義屈伏,老是處處不抵抗,卻䩄然於「抵抗」兩字上面加著「長期」兩字以自欺欺人,亦不外乎沒有「犧牲的決心」而已,假惺惺何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