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鄒韜奮 > 人物述評 | 上頁 下頁 |
替人記賬簿抄貨單的當代文學家 |
|
當代文學家英國蕭伯納氏之為人,富於詼諧,即現在很流行的一個名詞叫做「幽默」(譯自英文的humor)的性情;他得為當代文學家,其中所經歷的情形很經過一番含辛茹苦的奮鬥,倘若他沒有那樣「幽默」的性情,也許打不過那許多難關而達到今日的境界。 他於一八五六年六月二十六日生於都伯林城(在英國愛爾蘭島的東部)的時候,他的老子便是一個十足的「窮光蛋」。他的老子原本是一個年老退職的小官吏,他把所領到的養老金統統用來做麵粉事業,不幸商業完全失敗,弄得他赤貧如洗,商業失敗後沒有幾個月,因氣憤傷心得過分,就一命嗚呼了。幸而他的妻子(就是蕭伯納的母親)卻沒有那樣容易被失敗所摧殘,她立定主意向前奮鬥,欲在都伯林城音樂及文學界獲得相當的成績,後來由於她的努力,居然在都伯林得到一個位置,藉此自給,並撫養她的孤子。她是一位很可敬的女子:她有獨立的精神,明徹的思考,溫柔嫻雅的態度,而尤其是幽默的性情。蕭伯納由他的母親遺傳給他這些良好的品性,因此使他有所成就,享受盛名。 蕭伯納幼時入都伯林城一個小學肄業,據他一位老同學告訴人說,當時蕭伯納雖求知心切,但已經覺得學校裡硬要兒童死記歷史上的許多年代及沒有什麼用處的人名地名,實在是胡鬧,所以不肯記,小學校長干涉他的時候,他每侃侃而談,提出種種反抗的理由。他天性不近數學,教師硬要他死記許多呆板的式子,更引起他的不快,因此他一有機會就對許多兒童大演說,力斥數學之無用。這種地方,他當然不無偏見,不過當時做教師的所教之不切兒童的實用,確也不無過咎,這種地方也很可使我們注意一個人的向前發展鬚根據自己個性之所長;即教導兒童,亦當十分注重個性,否則妄加壓抑,徒然埋沒天才。 在一八七六年,當時蕭伯納已經二十歲,他的母親決定到倫敦去,蕭伯納當然跟著他的母親一齊跑,他們這次的舉動是很含危險性的,因為在這個大城裡他們不認得一個朋友,而且所帶的費用也很有限。但是這位母親仍勇氣百倍,努力尋覓機會工作,居然可以自立。當時的蕭伯納雖已決意以文學自效於社會,也在文學界瞎混,但是無名小卒,誰來睬他?於是他為經濟所迫,往往不能如願的專心於著述,在倫敦最初的三年,常在商店裡替人記記賬簿,抄抄貨單,所以他後來說笑話,說他「較早的作品」(Early writing)是在賬簿和貨單裡面。但是他一方面盡他記帳和抄寫貨單的職務,而同時卻無時不在那裡夢想要作一種小說。於是在一八七九年,他鼓著勇氣大膽的寫他的第一種小說。他作完之後,即名為「未成熟」,但是賣不出,從來沒有出版過,他不為膽怯,又在紙的反面作第二種小說,名《無理性的結》(「The Irrational Knot」),但是他當時的著作,各出版家連看都不去看他,那裡有賣得出的希望?可是他絲毫不為膽怯,又繼續的作了三種小說。蕭伯納自己後來說起這五種最初作品的時候,他說:「我總記得這最初的五種作品是幾包很重的黃色紙,常常由出版家陸陸續續寄還我,寄了出去再寄回來,每包寄費要六辨士,我總記得當時要想把寄回來的稿子再寄於其他的出版家去試試看,這六辨士的寄費就很費一番籌措的工夫。」 但是他還是絲毫不為膽怯,在窮困中還是欣欣然往前幹去。在一八八四年,他二十八歲,有兩家雜誌才登刊他的長篇小說,於是一鳴驚人,引起許多著名作家的注意。 我們對於別人的輕視,一點兒用不著怨憤,你有一分努力,遲早隨後必有一分結果;天下決沒有白費力的事,也決沒有不費力而能得到真正的好結果。這是自然界的因果律,並不是什麼報應的迷信。這種信心是奮鬥的源泉,是樂觀的基礎,是大無畏精神所由來,是困難艱苦所無從襲擊的城堡。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