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鄒韜奮 > 人物述評 | 上頁 下頁
孫中山先生的生平(4)


  一〇 不怕失敗

  中山先生幼時求學經過失敗,年青時在家破除迷信經過失敗,初倡革命時,相信的只有三四人,大家罵他發狂,無時無地不在失敗環境之中。這都是我們已經講過的事實。但是他始終不怕失敗,始終往前猛進。現在人人都知道中山先生的偉大,但我們尤當勿忘的,是他所以能有今日的成就,不怕失敗是一個極大的要素。

  據中山先生自己說,民國未成立以前,他和同志的舉義,竟經過十次的大失敗。我想常人失敗一次而不灰心改途的已少,至於二次三次四次乃至九次十次失敗而仍一往直前,毫不退縮的,在中國歷史上,簡直只有先生一人。況且這十次大失敗的前前後後,還有許多小失敗和遭人輕視唾駡的艱苦困惱,在在足以使人心灰意冷。第九次失敗後,「……各同志以新敗之餘……為力已窮……住食行動之資,將虞不繼。舉目前途,眾有憂色;詢及將來計劃,莫不唏噓太息,相視無言」。竟有一蹶不振之勢。先生則仍精神百倍,積極進行,慰以失敗何足餒。告訴同志說:「吾曩之失敗幾為舉世所棄,比之今日,其困難實百倍……只慮吾人之無計劃無志氣耳。」這次失敗之後,先生對於同志之安慰與鼓勵,固已舌敝唇焦,力竭聲嘶。至於他自身,更是困苦。他說:「予本擬偏游南洋英荷各屬,乃荷屬則拒絕不許予往。而英屬及暹邏亦先後逐予出境。如是則東亞大陸之廣,南洋島嶼之多,竟無一寸為予立足之地,予遂不得不遠赴歐美矣……」

  民國成立以後,討袁的失敗,護法的波折,陳炯明的叛亂,又是在在足以使人傷心短氣的事。

  這樣看來,先生遺囑的第一句話「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不知含有多少辛酸味。

  天下事業的大小,和他的難易,是正比例的。我們要把先生「不怕失敗」的精神,做我們向前奮鬥的暗裡明燈。

  一一 寬恕的德性

  常聽人說,做大事的人律己要嚴,對人則不可不有「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態度。我最初覺得天下最討厭的莫如糊塗的人,最僨事的也莫如糊塗的人,何以說小事便許糊塗?後來閱世略深,看人略多,覺得做大事的人倘若心量褊狹,常在小處較量,往往失人心,誤大事;然後才悟我們做人應事,有的地方卻不可不注意寬恕的精神。

  中山先生寬恕的德性,只要舉一件小事,就很可以看出。先生在一九〇五年時候(時年四十歲),因運動革命至歐洲,組織革命團體。這個時候歐洲留學生因受革命思潮的陶冶,已有多數贊成革命。於是先生乃揭櫫生平所懷抱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以號召同志。開第一會於比京,加盟的三十餘人,開第二會于柏林,加盟的二十餘人,開第三會於巴黎,加盟的十餘人。在柏林的二十余人中,有一個湖北學生叫做王發科的,他加盟于先生所主持的「興中會」後,被一個滿洲學生聽見,警告他說:「我要寫信到國內去,撤你的官費,取你的性命。」這位老王聽見這話,嚇得魂不附體,趕緊答應暗裡追躡先生到巴黎去設法。到了巴黎,他私訪同鄉學生湯薌銘商量補救的方法。那裡曉得這位老湯也是新加盟,聽了這個消息,也就嚇得面無人色。於是這兩位「無獨有偶」的兩位「同志」,偷在先生所住的旅館外面等著,好煩苦的等到先生出門以後,他們托朋友名義,直入先生的臥室,割破皮包,偷出加盟的名冊,飛奔到駐法使館,向當時的公使孫寶琦跪著「涕泣自承」。豈知他們兩位「拍馬屁拍到馬腳上」,老孫當時以開通自命,就大不以他們的行為為然,並恐鬧出倫敦使館同樣的笑話,揮他們起立,申斥一頓,叫他們趕緊把名冊送還先生。這兩位「尷裡尷尬」的「同志」,弄得一場沒趣,趕緊抱著名冊飛奔到旅館,向先生「涕泣自承」割破了皮包。先生非但一點不動氣,反用溫語安慰他們。

  我們在這副「圖畫」裡面,想見兩個「同志」鬼鬼祟祟,患得患失的憨態,真要笑得腰痛;同時更可想見中山先生的寬宏大度,確非常人所及。

  一二 終身求學的精神

  我研究中山先生的生活,覺得第一使得我們敬仰而且足以振作我們志氣的,是他意志力的堅強。你看他經過多少風波,受過多少困難,而他始終向前奮鬥,未嘗挫折。我們做事,往往遇著一點困難,有了一點麻煩,便要悲觀,便要灰心,何不念念先生的這種強毅精神?

  除了上面所說的那種強毅精神之外,最足以惕勵我們的,是先生終身求學的精神。

  先生自己曾經說過:「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夠生活。」

  據黃昌谷先生說,中山先生一生的生活,無論是在做事,或者是休息,每天除了飲食做事以外,總是手不釋卷。不但是從前在旅行之中,沒有帶什麼東西,總帶有幾本關於革命一方面的最新出版物,時常仔細研究;就是在火線上督戰,也帶有許多書籍雜誌,軍事上的工作一停止,便把書本拿到手裡來,從容不迫,一行一字的讀下去。中山先生又曾經告訴黃先生說:「我幾十年來,因為革命,居無定所,每年所買的書籍,讀完了之後,便送給朋友去了。至於讀過了的書籍之種類和數目,記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失敗的時候,每年所花的書籍費,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時候,所花的書籍費便不大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讀者諸君:若在常人,失敗的時候,正是所謂「心緒惡劣」的時候,那個再肯求學!現在你們所處地方的惡劣,是不是比「失敗的時候」還利害?否則你們藉口心緒不佳而不高興求學,想到中山先生的這種精神,難為情不難為情?

  關於這個地方,還有一點我們要覺悟,就是「求學」並不限於身在學校的時候,就是出了學校做事的時候,隨時都是求學的時候。學校的教育不過是在基本知識方面打好一個根基,決不是一旦「畢業」,就把「求學」的事也把他「畢」掉。我們不要忘記中山先生四十年革命,也就是四十年終身不倦的求學。

  一三 書與麵包

  人物愈偉大,好學愈迫切。中山先生終身求學的精神,上次已經說過。我現在還要引吳稚暉先生所目睹的關於中山先生「書與麵包」的故事,和諸君談談。

  吳先生說他未曾認識中山先生以前,沿著「傳統的腐敗頭巾習氣」,既以為他是「綠林豪傑」的強盜坯,還疑心他不識字。後來在英國倫敦認識他以後,才知道他是手不釋卷。一九〇八年中山先生到倫敦的時候,旅費似乎很窘,吳先生有一位朋友叫做曹亞伯的,在留學生裡面湊集了三四十鎊送給先生。不料三天以後,吳曹諸位到先生寓裡來看他,見他已把那些錢買了一大堆緊要書籍,還津津有味的指示他們這個是什麼書,那個是什麼書……吳老先生當時心裡驚駭他這樣好學,那位曹老朋友卻以為他不吃麵包,反去買那些不急之物,心裡有些不滿意。

  我聽了這件很使人感動的故事,深切覺得要求真學問,便要做到「古之學者為己」避免「今之學者為人」那兩句話。什麼叫「為己」而非「為人」呢?就是求學出於本心所欲,不是為著分數,不是為著文憑,也不是為著名利,於是用不著有人督促而後盡心所學。

  我們曉得美國偉人林肯青年的時候,一天到晚要做苦工過活,每晚充其量只有十分鐘的閒空看書,而且還沒有燈,他還要把柴頭劈成小叉,點著火炬勉強看書,這個時候他完全出於求學的誠意,那裡料得他後來居然做總統,持筆自草宣言,成為英文文學中的不朽名著?

  反顧中國的中山先生,在當時一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並在亡命海外四周危險的時候,竟那樣好學!這個時候他也是完全出於求學的誠意。我們現在敬仰他的博學,要知道他的博學不是一朝一夕得到的,是這樣在顛沛流離時候仍不輟學而積成的。

  這樣看來,不看書不求學的人,要把「忙」來推諉,簡直就是「懶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