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鄒韜奮 > 萍蹤憶語 | 上頁 下頁 |
三 物質文明與大眾享用(1) |
|
從倫敦到紐約的情形,記者在上次已談過一些,現在要隨意談些到紐約以後見聞——有的是在歐洲不常有的現象。 原有一位美國朋友預先有信給我,說要親到碼頭來招呼,我到的時候,他因臨時有重要會議,不能分身,派他的一位女書記來接我,可是她和我未見過面,碼頭上的人又多,彼此竟相左,幸而我的行李很簡單,只帶了一個隨身的衣箱,便叫一輛「特格西」,乘到一個小旅館裡去。坐在汽車裡,耳朵聽到無線電播音的音樂,以及當天新聞的報告,原來是汽車裡裝有無線電收音機,這倒是我在歐未見過的,可說是美國在利用機器方面特別發達所給我的第一個印象。講到利用機器,在紐約所見的,可說是一個特色;後來在各處所見的,亦多能表現出這個特色。他們利用機器來大量生產,這個美國所尤著的特色,是大家所久聞大名的;但就小的事情說,卻也很有趣味。例如你在小咖啡店裡,可以看見他們售賣一種頗像中國燒餅一類的食物,名叫doughnus,在櫃檯裡的一角放著一個白亮清潔的機器,專煎這種餅,有自動機件把麵粉液料送入油鍋,煎好後又有自動機件將餅送到機器內的另一部分,把它列排起來!用不著有人在旁看著,只須隔若干時有一個人過去把列排滿的油餅另置一處罷了。這機器是用白銅造成,巧小玲瓏,不但排在櫃檯後清潔美觀,簡直好像是個活人在那裡工作。 回想到我們的油條燒餅店,油鍋旁的齷齪,一塌糊塗,雖在炎夏,赤膊流著汗的工作者要一天到晚立在酷熱逼人的爐旁苦幹,情形相去真是太遠了。又例如我在一家「自助菜館」(Cafeteria)裡看見一個女堂館,把一疊一疊客人用過的杯盤,從牆上的一個方洞裡放入,這方洞裡好像有個小電梯,繼續不斷地自動地把這些待洗的杯盤送下去,瞬息間又自動地把這些杯盤從隔壁另一個方洞裡送上來,便是已由蒸汽洗得乾乾淨淨的杯盤,拿出來便可應用。幾千人用膳的大菜館,如用人工來洗碗,怎樣地費時間費工夫,可以想見,但是有了這樣的機器,不但有消毒的功效,而且迅速簡便得多了。又例如他們有所謂「自動菜館」(Automat),在牆上裝有許多白銅制的小格櫥,外面裝有玻璃,你可以看見裡面排著的食物,有的是一盤布丁,有的是一盤三明治,有的……裡面有電光烘托著,小格櫥旁面列有價目,並有放入「尼枯」nickel(美國最小的鎳角子,值五仙)的小洞。你要吃什麼,只須把一個或幾個尼枯放入,用手把格子旁的一個小柄子一拉,那小玻璃門即豁然展開,你把那盤菜拿出來,自己拿到一張桌上去吃。那個小格櫥空了之後,櫥內會轉動的後壁拍達一轉,又有一盤食物放在格子裡面,那小玻璃門也會自動地關上,等第二客人來選取。(這是限於冷盤,關於燒熱的菜肴,辦法不同,茲避煩不贅。)像牛奶或咖啡等飲料也有相類的裝置,不過不是小格櫥,卻是在牆上裝有好像自來水龍頭(構造講究,好看得多),你只須把「尼枯」放入這龍頭旁的小洞內,把龍頭上的小柄一拉,一面拿一隻杯子盛著(這杯子是排置好,任你取用的),那牛奶或咖啡會汩汩流出,流到你投入的價值所能買的分量,便突然中止(大概可盛滿一杯)。倘若你要再來一杯,便須再投一次「尼枯」。總之利用機器以省卻人工,這種「自動菜館」亦可作一個例子。(在這種「自助菜館」或「自動菜館」裡用膳,都無須小帳。)上面提起「自助菜館」,我想附帶說明這種菜館的大概情形,所謂「自助菜館」,在倫敦只見過一家,在紐約卻隨處都是。這也可說是紐約特有的情形。其中的情形大概這樣:你進門之後,看見一隻小箱子,好像郵政信筒似的,上面有一張像電車票的小紙片從一個小長方洞裡露出一半,你把這張小紙片抽出時,這洞裡會「鐺」一響,自動地從裡面又露出一張小紙片來。這小紙片上印有數目字,大概自5,10,15等等至100,表示自美金五仙至一圓。你拿著這張小紙片後,自己到一處去取一個大木盤,再到一處取了刀叉匙及「納拍卿」(食時放在膝上的手巾,用紙做的),放在盤上的一角。 然後自己把這木盤捧到一個長櫃上,這櫃是用玻璃鑲好的,你可看見你所要吃的東西。沿著這一排的玻璃櫃,裡面放置著許多食物,由小菜,魚,肉,青菜等等至麵包奶油。你要什麼,櫃裡的堂倌(大多數是女子)就給你什麼。等到捧著這個木盤走完這個玻璃櫃,木盤上的食物當然擺得不少了(多少隨你自己的便),那裡另有一個女執事看一看你的木盤上的東西,很迅速地知道共價若干,在你所拿著的小紙片上戳成小孔;倘若你拿了三十仙的東西,她就在這小紙片上30的數字上戳個小孔,餘類推。經過這個手續之後,由你自己捧著這一木盤的東西到一張桌上去大嚼一番。吃完就聽任用過的杯盤留在桌上(另有女堂倌來收去),只須拿著原來的小紙片到出口處的收款處照付價錢。這樣的「自助菜館」雖只是進口處的票箱(即裝小紙片的小箱)是有自動的作用(較大的「自助菜館」也用機械來洗碗,前已談及),但大半都是客人自助,人工可減至最低限度,價錢也可比較地便宜。這種「自助菜館」多少含些大眾化的性質,闊人很少到的。 讓我們回轉來再談到機器在美國日常生活中的利用。像上面所談到的汽車裡裝置無線電播音,小咖啡店的油餅機,「自動菜館」的小格櫥,「自助菜館」的票箱及洗碗機等等,事情愈小,愈足見利用機器於日常生活的程度。此外在他們的交通方面,也很可見到。柏林的交通以懸空電車為主要,巴黎的交通以地道車為主要,紐約的交通,兩樣都占著主要的地位,地下和懸空,都有電車來往。像門赫吞和長島之間,隔開一條哈得遜河,河底下也開著地洞,有地道車在河下面穿來穿去。在地道車的站上,不用人賣票,也不用人查票,只在進口處有個小機,你把一個「尼枯」投入一個小孔裡,就可推開那進口處十字交叉形的鐵架子。出口是另一處,該處的裝設,只能出而不能進,也用不著有人工在那裡照料。 科學進步,儘量利用機器以代人工,一方面可使人類的幸福增加,物質享受豐富;一方面可以減少工作的需要,使人們得多多剩出時間,多多增加文化上的享受。就第一點說,既能利用機器來作大量生產,物質的享用應能愈益普遍於一般人民,因為生產既多,照理消費也隨著容易。就第二點說,既能利用機器於日常的生活,一般人的勞力照理可以減少,原來要每日工作八小時的應可減為七小時,七小時的應可減為六小時,後來乃至各人的工作時間都可減為二三小時,大家可以剩出許多時間來研究自己所喜歡研究的學問,來遊山玩水,來聽音樂,來欣賞文學,以及其他種種文化上的享用。就我們所看到的歐美的生活狀況,固然覺得利用機器的程度,以美國為最顯著,但是關於上面所說的兩點,仍然相差得很遠很遠,這裡面的原因很值得我們的注意。 在資本主義發展特甚的美國,他們一般人的生活,當然比半殖民的「註定苦命」的人民好得多。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繁榮的時代——這當然是已過去的時代,資本主義的國家固然不能再希望有這樣時代的重演,半殖民地的國家更沒有重演資本主義繁榮歷史的可能——資產階級還能于大量的利潤之外,分些餘瀝來施捨給勞動階層,使維持勞動力來供他們的更進一層的剝削。可是重要的目的還是在維持資產階層少數人的利益,機器的利用是為著資產階層的牟利,其根本動機原不是為著大眾的享用。英國為世界工業國的先進,這是我們所知道的,但是英國利用機器以作大規模的生產,其程度終不及美國,這是因為美國是比較新的國家,一切好像從新做起,沒有舊的東西值得他們的顧慮,要用最新的機器就用最新的機器,這在當時是和資產階層牟利的目的沒有妨礙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