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鄒韜奮 > 萍蹤寄語·三集 | 上頁 下頁
一三一 關於蘇聯的一般的概念


  關於記者在蘇聯兩個月所得到的見聞和感想,已在以前的通訊裡說個大概了。這些記述的範圍,概括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尤其重視的是物質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的情形。讀者諸友也許可由這種零星的片斷的事實,綜合起來,約略可以看出蘇聯社會的一般的情狀。我現在要就我的回想所及,再把關於蘇聯的一般的概念列舉若干在後面,作為本集《萍蹤寄語》的結束:

  (1)目前的蘇聯社會的結構並不是共產主義的社會,只是社會主義的社會的開端,共產主義社會的境域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現在蘇聯的社會離此理想尚遠,就是他們自己也老實這樣承認的。社會主義的社會的最重要的特點,是生產工具公有——工廠、機械、交通、礦山、森林等等,都歸社會所公有,所有利益歸大眾共同享受,不是由私人占為榨取剩餘價值的工具。換句話說,就這一點看,可謂人剝削人的制度已根本不能存在了。至於其他屬￿個人的私產,如衣服用具乃至錢幣等等,都還是存在的。所以如把現在的蘇聯社會就叫做共產社會,這實在是誤會的。

  (2)社會主義的重要目的,一方面不許私人佔有生產工具以剝削勤勞大眾;同時要使得凡是願意工作的人們,決不致於再有衣食住缺乏的憂慮——本人和他們的家屬。反過來說,也就是不工作的人不能得到衣食!

  (3)蘇聯自己老實承認是無產階級獨裁的國家,這和西歐的實際為資產階級獨裁而偏要自謂是為全民謀利益的把戲,性質完全不同。因此,在蘇聯的領袖,党,和勤勞大眾,是聯絡成一片的,也可說是「三位一體」。党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能代表勤勞大眾的利益;領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能領導全黨為著勤勞大眾的利益而奮鬥。領袖領導党,党領導大眾。就另一意義說,黨受勤勞大眾的意識、願望所領導;領袖的功能也在能使黨受勤勞大眾的意識、願望所領導。這個運動是全體勞苦民眾動員的大運動(少數反革命的分子當然不在內);如把它看作一二個人或一個黨的行動,這也是錯誤的。

  (4)大眾的意識、願望,往往是潛伏著的,真能代表大眾的党,在能適應這種潛伏著的意識、願望,立在大眾一條戰線上向前努力奮鬥。從這個意義上講,党是領導大眾的中心力量。蘇聯地廣人多,原來的民眾知識程度又低,且為落後的農業社會(原來工業落後更不消說),散漫成性,迂緩成習,而所以能勇往邁進,望著一個共同大目標猛進,就靠有這樣一個中心力量的党領導著。

  (5)蘇聯的黨員人數,僅占全體人口中百分之一至二。這少數分子是具有階級使命的意識和自我犧牲決心的人們。入黨非常嚴格,每年並由極重要的一種組織稱為監察委員會(Control Commission,由黨員大會選舉的)根據監察的結果,把不努力的或有礙黨紀的黨員清除一次,使這個領導大眾的中心力量永續健全。黨員在統治集團中占著很重要的地位,但同時卻是大眾的公僕。遇有任何重要事故或需要發生,為大眾的利益而不得不去幹的事情,無論何地,無論何事,黨員對党的命令須絕對服從。于大眾有益的最艱難最吃苦的事情,便由黨員去幹。我們在工廠裡問做黨員的工人和非黨員的工人在工作上有何不同;或在學校裡問做黨員的教員或學生和非黨員的教員或學生,他們在工作上有何不同:一致的回答是做黨員的于原有的工作(如工人在廠裡的工作,教員應教的書,學生應讀的課程等等)要做得比常人特別好,以作模範外,還另有原有工作以外的服務。例如非黨員的教員教完校裡應教的書就算完事,做黨員的教員,還須於課後或晚間擔任義務的補習的教課,或其他于文化上需要盡力促進的業務,又如參加特別努力的各種「突擊隊」等等。這和別國的政黨黨員,藉黨員的身份來搶奪飯碗,或作威作福,其功能當然要不同了。

  (6)蘇聯的黨的組織和政治的組織,最重要的原則是所謂民主集權制(democratic centralism)。黨的組織和政治的組織,都是由下而上一層一層地選舉而成的,最後的權力都在全體代表大會,最重要的執行機關是由這全體代表大會產生的。不但如此,每一重要政策或提議,在未決定前,各機關及各集團都有儘量發表意見的機會,集思廣益,大眾參加,但是一旦經法定的機關根據眾議,議決執行之後,便有絕對服從的義務,否則即以違反紀律論。這是民主集權制的一種表現。有時領袖們也許有他們獨到的卓見,但在實行以前,必須說服大眾,使大眾瞭解其重要和正確,然後經法定機關的議決執行。這也是民主集權制的另一種表現。

  (7)蘇聯的工農商業固不屬￿任何私人所有,但細究它們的性質,也不是很簡單而直接地為政府所有。例如工業,工人所組織的工會所參加管理的部分就很多,而且各工業的重要部門,都設有所謂托辣斯,政府僅先助以資金,然後辦理者按一定的計劃,對結果負全責,農業以集體農場為多數,商業以合作社為多數,都是由農民及消費者自己所組織。只有於這類機關辦得不對或出了毛病的時候,政府和黨才插足干涉。但是關於進出口貿易,卻是直接歸中央政府全權處理。

  (8)有些人很怕聽到「階級」這個名詞,他們的意思似乎最好是說沒有什麼階級的區分。其實怕也罷,不怕也罷,在生產工具未歸社會公有的社會裡,是否有階級的存在,卻是一個事實的問題。但是就社會主義的目的說,確是要造成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我們知道蘇聯是「工人的國家」,政權是以工人為中心的。這是因為工人在經濟的背景上負有歷史的使命,以無產階級專政為過渡,達到沒有階級的社會;到了沒有階級的社會實現之後,也無所謂「工人的國家」了。我到蘇聯後,很注意「工人」定義的範圍,像我這樣一個新聞記者,是否可稱為「工人」?我就蘇聯實際的情形研究之後,覺得「工人」定義的範圍是隨著無產階級政權的愈益鞏固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愈益進步而逐漸推廣的。在最初是以工業工人為唯一的範圍,因為只有他們是最富於革命性,對於舊制度是最無留戀的可能的。那時的農民(中農和貧民)只是在革命外圍的同盟者,現在已較前不同了,因為在無產階級專政的領導下,集體農場己有了不能動搖的基礎,農民也漸漸放棄了私有生產工具的老觀念,和工人一樣地成為新社會建設的擔負者,他們工作的意義也漸漸增加了社會的意義了,所以在從前的選舉法裡面,特偏重于工人的代表人數要比農民的代表人數多,最近蘇聯憲法修改(本年一月底第七屆全蘇聯大會中最重要的決議),今後工人和農民在選舉的數量上的差別將要取消了。這便是一個很顯明的例子。

  (9)觀察蘇聯的人們,要明白蘇聯的新社會不是烏托邦,是從現實中做出發點而英勇鬥爭出來的;是一萬六千五百萬的大眾靠著自己的奮鬥邁進,解除了壓迫和剝削的鎖鏈,剷除了人剝削人的制度,根據他們所信仰的根本原則,繼續向著自由平等的人的生活大道走。他們已成功部分的事績是鐵一般的事實,任何人不能一手抹煞(例如一般人的物質和精神的生活水準一天一天地在那裡提高);而由舊社會的現實中遺下的缺點,還有些未除盡的,誠然也是事實(例如機關辦事效率之有待于更為增進),但在新社會制度中,這些由舊社會遺下的缺點之逐漸消除,卻是顯然的趨勢。我們研究蘇聯,須注意蘇聯所從產生的已往的現實,然後才不致忘卻把新社會從這現實中所成功的事績,以及消除以前缺點的趨勢,作為估量這新社會制度的標準。

  一九三五,四,廿四,下午。倫敦。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