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鄒韜奮 > 萍蹤寄語·二集 | 上頁 下頁 |
六五 游德余談 |
|
關於記者游德的印象和感想,大概可說是談完了,但是還有幾個零星雜感可以附記在這裡: 巴黎,倫敦,柏林:這三個名都的交通各有其特色。巴黎以地道電車為最便,倫敦以公共汽車為主要,柏林以「環城電車」為交通的中心。所謂「環城電車」,是我替它定的別名,德文原名是「Stadtbahn」,可譯「城市鐵道」;但是就其形式說,實以「環城電車」為尤切。聽說這電車雙軌是就拆去的城牆原址上建設的,所以是高懸在空中,遇著跨過街道的時候,就造成鐵橋渡過,橋下仍可通車行人;全城的這個「環城電車」的軌道成為橢圓形(有的地方伸出城外去,那是例外),橢圓形的中間還橫著一條軌道,好像接著一個雞蛋的兩尖頭(如把一個雞蛋代表這個橢圓形)。 於是把這雞蛋分成南北兩個半圓圈:北的半圓圈的軌道上有來往兩列車循環來往走著,經過各站近三十個,南的半圓圈的軌道上也有來往兩列車循環來往走著,經過各站亦有二十幾個(附圖是大概,原形略有曲折,並有伸出城外去的路線)。車輛很多,大概每三五分鐘即有一次車來。有這樣的一個交通網籠罩著全城,交通之便,可以想見。乘滿半個圓圈,大概需要一個半小時。如買月票一張(三等十個馬克,亦有每週票可買),出入各站自由,一天可乘無數次,極為便利。每次來車往何處去,站上半空中有各個地名牌子,隨時由自動機放下表示。我初乘時不知道有這樣的地名牌在半空中抽上放下,一見車來即匆匆亂乘上去,往往弄錯了方向,反而開倒車;或想乘北半圈的車子,跨上了南半圈的車子,兜兜轉,大兜其圈子,忽然知道錯了,到一站即趕緊下車換別個車子,又往往跨上另一列錯誤的車子,再兜圈子!錢雖不多化,時間卻很不經濟。但是在屢次亂闖之中,留心尋出癥結所在,終由經驗知其所以然,以後便不慌不忙地看清半空放下的地名牌,時間反而比匆匆欲速時經濟得多。 來來往往的每列車子有五六輛連著,其中有一輛是頭等車;三等車外面漆的是黃色,裡面木椅也是黃色的;頭等車外面漆的是藍色,裡面有彈簧絨墊椅。但三等車人常滿,頭等車乘客寥寥,往往全車空著駛來駛去。 我常想不知中國何時也能有這樣迅捷便利的「環城電車」。 在柏林看了大規模的動物園,植物園,和水族館等等,十分歆羨他們民眾教育機關的完善;想起中國,令人不勝慚愧。其中尤以水族館為更有趣,更令我驚歎。館內兩邊壁上裝著厚玻璃面的大方框,裡面裝滿著水,每個大方框裡就佈置海底的情形,放著海底的種種生物,海底的種種植物。中間廣闊的甬道有意使得黑暗,兩邊玻璃框內就用電光陪襯出來,碧綠的海底植物,五顏六色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海底動物,使人恍若置身水晶宮裡。各玻璃框內都有特備的氣管在水裡繼續不斷地放出氧氣,聽說各框內所貯的水,都須依著各該類的動植物在原來海底時的水的成分而特備的,使它們雖移地而仍能生存。玻璃面的外面下方有各種動植物的名稱。這裡面不知費了多少專家的心血和工作。我和張博士同去看,三小時才匆匆看完,腳都差不多跑酸了。 一到假期或星期日,這類寓有教育意味的娛樂機關,便是一般民眾麋集的所在,尤其有益於孩子兒童們,使他們耳濡目染,增加他們的科學常識,潛培他們的研究意味,這都不是在幾本死板板的教科書上所能有效的。 我希望一個國家內充滿了這類有益民眾教育的大規模而完善的娛樂機關,完全掃除一班軍閥官僚和其他剝削者的廣宮大廈! 資本主義制度發達的國家,他們的人民,就大概說,當然比殖民地及半殖民地的人民生活程度,不知好多少倍,非我們的生活所能比擬;但就他們自己而論,特權享用的階級和被剝削的階級,生活程度仍然相差很遠。以倫敦的繁華,而有「東倫敦」的貧民窟,以巴黎的繁華,而有聖登尼(St. Denis)一帶的貧民區域;而這類貧民窟和貧民區域裡面的人物又都是屬勞動階級——工人們。在這樣的實際狀況之下,我們如不為表面的繁華所蒙蔽,作進一步的觀察和思考,就好像只見有一班人在那裡興高彩烈地視為當然地吮吸著另一班人的血! 柏林怎樣?也不能例外。柏林的住宅區,西部南部和西南部是資本家貴族和小資產階級麋集的地方;東北和北部是無產階級麋集的地方。我們只要在北半圈的「環城電車」上向北部遠望,即可看見一望無際的矮小的木棚,和所見的資產階級的廣宮大廈,成尖銳化的矛盾現象。我曾化了大半天的工夫,到那些無產階級區去奔走了許多地方。所謂近代化的文明的享用,都沒有他們的份兒。那些櫛比相連的木棚棚,雖比我們江北同胞的草棚棚高明些(大都有窗,裡面也比較地乾淨),但是狹窄矮小,擁擠不堪,在他們所謂「文明人」看來,也就很不堪的了。 極有趣的是在納粹未上臺以前,各階級所住區域的人,對國會選舉競爭所投的票,也顯然地階級化。資產階級區所投的票大都是屬右派的政黨,小資產階級區所投的票大都是屬社會民主黨,無產階級區所投的票大都是屬共產黨。現在不同了,現在納粹的重要口號是「全體的(?)利益」! 在柏林鬧熱街市的Kurfürstendamm一帶,「野雞」之多,不亞於巴黎的Mntomartre,倫敦的 Piccadilly,夜裡九點鐘左右就上市,在兩旁行人道上來來往往擦著厚厚的粉,塗著紅紅的胭脂,大都不成了人形,看著令人退避三舍。還有幾條街原來也是有的,近來卻不大見這班人體妖形的貨物,我說這倒是納粹的一種成績,後來才知道是依新出的禁令,只許「野雞」們散在咖啡館裡面尋生意,不許在馬路上兜圈子;偶爾在馬路上兜著,遠遠地望見了警察挺胸突肚地蕩過來,即須一溜煙地望附近的咖啡店裡鑽。我才知道只須出禁令叫「野雞」們躲在咖啡店裡,這問題就算解決了! 德國在世界大戰中死去的男子有二百萬人之多,失蹤的亦達七十一萬八千人,所以現在女子的數量多於男子三百萬左右。因為有這麼多「生產過剩」的婦女,於是有了「丈夫荒」的現象。現在德國一般婦女們心目中最重要的問題只兩個:一個是「Arbeit」(工作,或職業);一個是「Heirat」(結婚)。即使真能照希特勒的志願,把個個女子都推到「床鋪上」去,無奈「床鋪」不夠何!(這裡的「床鋪」當然是指男女合作的。)不過講到性的解決問題,歐洲各國一般的婦女們,尤其是工女們,或是尋常的雇員們,已不算作什麼一回事了(在這裡不過客觀事實的敘述,並未涉及反對或提倡的範圍)。試就柏林說,我有個朋友在柏林一個很大的醫院裡養病,親見著這麼一件事:有一個青年女看護,尚未出嫁,忽而生下了一個小孩子,有好幾個男朋友來慰問她,有一個當眾笑著叫大家來仔細看看這孩子究竟像誰,問者聽者都一笑置之,不算作一回事。我這位朋友又聽說在這醫院裡還有個女看護,三十多歲了,不願嫁,卻渴想有個孩子,去同院長商量,院長也想不出辦法來! 大概一部分由於經濟的原因,一部分也由於女性過剩罷。中國留學生在柏林的,如住了一年半載以上,大半都有女朋友;在柏林找女朋友,比在任何國容易(德國女子也的確比任何國的坦白豪爽)。有一個中國學生每月用一百五十馬克,這在中國留學生裡算是儉省的了,有個德國女朋友對他說,如他們同居,她可招呼他一切,費用也不過此數;他說他在國內已經結婚,不能娶她;她說不要緊,儘管作臨時的同居,他答應了,得個臨時的太太,一切都舒服了,費用又不加,不能說不是一件便宜的事情。這不過拿來表現德國女子——至少是一部分——對於兩性結合的態度,只是一個例子,如諸君裡面有特為跑到柏林去找臨時太太的,記者卻不能寫包票! 當納粹初上臺時,一般黨員對外人——尤其是東方人——的氣概都不可一世,因為他們「政治領袖」特重「血統的感覺」,當然更看不起他們所認為「劣等的人民」。那時中國人如帶著德國女朋友到跳舞場裡去周旋,每每不免觸黴頭,弄得不好,大有被打的資格。但是大都市如柏林,有許多人的職業如旅館菜館遊戲場交通機關等等,多半要靠外國人的生意,況在經濟走頭無路的時候?所以後來又想出什麼「登記的馬克」(「Registered Mark」,帶此馬克在德國使用,可得到八折的便宜,惟須在德國完全用完,不能再帶出國),以及由他國到德國旅行的來回火車票或船票又得到七五折減價便宜之類的招徠外國人的辦法,於是對外國人也不得不放鬆一步,中國人帶女朋友出去也不像從前那樣危險了。這似乎可說是「經濟的感覺」勝過「血統的感覺」。 談到這裡,我想介紹一位愛護中國人的有趣人物。 這位愛護中國人的有趣人物是德國人塔特女士(L.Thater)。她今年五十三歲了,她只受過小學教育,十四歲就離開了學校,父親做過森林管理員,一個弟弟,姊妹四人,她第三。廿二歲時,她到一個名女優Fritsche家裡去襄助家務,這女優待她很好,最初這女優因為是名優,交遊素廣,經濟亦甚充裕,後來慢慢地失了勢,窮起來了,朋友也少起來了,大家都紛紛散去,只有塔特女士始終如一地陪伴著她,安慰著她,她死的時候,一無所遺,僅有的遺物是一副家具,感激塔特女士的情義,遺囑就把這副家具送給她做紀念。這名女優是一九二三年死的,塔特女士在她死後就把所租的屋轉租給人以自維生計。 第一來租的學生,湊巧就是個中國人,她待中國人好,中國人待她也好。她覺得中國人比任何國的人都好,十年來就只肯租給中國人。幾年前友人張博士租她的房屋,後來張博士在中大時的老同學崔小姐來了(崔之蘭女士,在德專研生物學,許多朋友都叫她做崔小姐,我也叫她做崔小姐),張博士以女子尋覓好屋較不容易,就把自己的房屋讓給她住。塔特女士愛護崔小姐的周密體貼,如同慈母,有一次崔小姐病,她一天到晚不離她的床前。最近崔小姐畢業回國去了,動身的時候,這位「慈母」眼睛都哭得紅腫了。 從前有個中國學生有肺病,往瑞士去醫,說是醫好了,回德後又發,幸而住在塔特女士的屋子裡,她真照拂得好;他每日一出去,她就把他的房間的窗戶全開著,讓新鮮空氣儘量進來;他進來後,她又很留神地替他關上一部分窗,免他受寒;此外更在飲食上替他照顧得詳密周到。不久這個中國學生的病竟養好了。他現在已回中國,對這位「慈母」當然是銘感不忘的。 塔特女士所租的房屋,除她自己所住的房間外,轉租的就只有兩個房間,一個是書房兼臥室,一個是客室兼膳室。這裡面的一副家具就是那個名女優送給她的,那名女優的美麗的大相片,也仍然高懸著。這兩個房間她每月去了六十馬克租來的,轉租給中國學生只六十五馬克,比任何房屋都便宜。不過她吃飯是和住的學生一同吃的(不出錢)。她替你燒飯,替你洗衣服(洗得十分整潔,比外面便宜,而且一有破即替你好好地補上),替你照顧一切。她替你備的膳食也比外面的便宜得多,東西卻特別的好。她一天到晚所顧慮所作為的,就只是你的安寧,你的幸福,和慈母對於自己的愛子並沒有兩樣。住在她那裡,簡直就像有了一個「慈母」。 因為她是這樣的一個「慈母」,住她那裡的學生的朋友們漸漸地都知道了,大家都爭著做候補者,所以她從來無須招租;因為一個尚未走,另一個已準備著接下去了。崔小姐去後,張博士已搬回去住。他大概不久以後也要離開柏林,已有幾個中國女學生爭著接替。 她還有個特色,便是能燒中國菜——而且燒得非常之好。紅燒牛肉尤其是她的拿手好菜。聽說有的中國學生向來不喜歡吃牛肉的,吃過她的紅燒牛肉後,不喜歡也喜歡了。因為她很聰明,你照中國菜的大概告訴過她買什麼,怎樣燒,她聽後照辦,不要你親自指揮,能燒得比你所說的更好,中國話所謂「青出於藍」,這也是個好例。她又很靈敏,什麼人在那裡吃過飯,歡喜吃什麼,主人不覺得,她卻知道(她也在一起吃中國飯)。我是喜歡吃湯的,在崔小姐未動身前,就在她那裡聚過餐,第二次有一夜又去吃的時候,原來這位「慈母」事前聽說我當夜要來吃晚飯的,已燒好了一大碗好雞湯。上桌的時候,她捧著一大碗雞湯進來,一面笑著自言自語地說:「今天有了一碗好湯!」在旁同座的張博士才笑著把上面的事實告訴我。 我第一次看見這位「慈母」就感覺她的慈祥,和愛,誠懇。 現在受過她的厚惠的中國學生,都想起這位「慈母」的將來問題,因為恐怕她的年齡一天大一天,將來再老了,也許有不能工作的時候,豈不是要吃苦?所以大家正在商量,或由大家湊出款子,把她接到中國來養護她的一生。問她願不願來中國,她表示願意,不過大家已有這個辦法的擬議,她還不知道。大家所慮的就是中國夏天天氣比德國熱得多,深怕這位「慈母」的身體吃不住。 我在柏林雖不很久,已吃了不少這位「慈母」的好菜;臨動身的時候,因為有兩件襯衫來不及洗,還是她替我趕著洗好的——洗得十分乾淨,燙得又十分平服。 這位「慈母」感人的地方,就在她的誠誠懇懇的愛,純純粹粹的愛。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