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鄒韜奮 > 萍蹤寄語 | 上頁 下頁
四九 英國教育的特點


  依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政治經濟,教育的不平等乃自然的狀況,在歐洲資本主義國家裡面坐頭把交椅的英國,她的教育制度當然也逃不出這個範圍。英國人的特性是注重事實而不很講原理的,她的教育制度便十足地表現著這個特性。全國的教育制度不是由什麼中央政府定好系統頒佈執行的,卻是由幾百年來,各地因實際上的需要,由教會機關,或公共團體,乃至個人,各自為政的辦理學校,逐漸雜湊而成現在的情形。就是現在中央政府設有教育部(「Board of Education」,英國中央政府各部都稱Ministry,部長稱Minister,獨有教育部稱「Board」,部長稱「President」,這大概也是他們尊重已成的事實),仍然僅立于「友誼地批評的顧問和協助者」的地位(「A friendly critic adviser and helper」),在經濟上對各校僅有酌量津貼的行為,關於五歲至十五歲的義務教育(即強迫教育)的強迫執行,也由各地方(所謂「區」「borough」)所選舉的「區參事會」(「Council of County」)兼理。至於大學教育,全由私人機關主持,教育部簡直無權過問。

  這可算是各國教育行政上所沒有的特殊的現象。但教育行政上的現象雖有特殊,而依事實上所演成的所謂「雙軌制」的教育制度——一部分是有錢的人受的教育,一部分是窮人受的教育——也和其他資本主義的國家沒有兩樣。當然,在他們還有很好聽的名詞,一種說是「為領袖而設的學校」(「School for the leaders」);還有一種說是「為大眾而設的學校」(「School for the masses」)。前一種是由嬰兒學校(Nursery school)而幼稚學校(Infant school),由幼稚學校而預備學校(Preparatory school),由預備學校而私立或受公家津貼的中學校,由這類中學校而升入老資格的大學校(如劍橋、牛津之類)。後一種便是從幼稚學校完畢後和第一種的分途,入所謂初級學校(Elementary school),夾有職業訓練;區立中學,也設有職業科;以及提早就業後可入的種種職業補習學校。這兩大類學校的分道揚鑣,不是以智能為標準,全以家世及財力為標準。所謂「領袖」教育,是養成維持現制度的統治階級,或統治階級的工具;所謂「大眾」教育,是養成供剝削的被統治階級。

  從五歲到十四歲的強迫教育,是區立的,不取費的,如不入學,父母要被警察局請去依法受罰的,這應當是平等的了,其實也不然,因為有錢的人家仍要把子弟送入收費的私立學校,不和窮人一起的。這兩方面的教育仍有優劣之分。至於貴族式中學校,最著名的如所謂「Eton College」,每人每年要繳費四百鎊,每月每人合到華幣六百圓!非貴族或大財主的子弟,誰能進去?而這種學校的畢業生,將來不是Sir(爵士),便是Lord(勳爵)。尤其可笑的是這校裡的學生平日在校,一天到晚,無論上課吃飯,都要穿大禮服,戴高禮帽,雖十幾歲的學生,都要這樣,以便養成貴族化的特性!記者曾親往該校參觀,一到該校門口,就看見校內外一群一群的具體而微的「大人物」,自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的孩子,個個穿著大禮服,頂著高禮帽,臂下夾著一兩本書,跑來跑去,真是奇觀!有許多孩子長得實在美麗,紅潤柔滑細膩的皮膚,清秀煥發聰明的面貌。這不足怪!那樣養尊處優的小貴族,這一些模樣還養不出來嗎?

  普及教育原是一件好事,但是資本主義國家對於普及教育卻有她的目的,第一是要得到工業上的效率,機器日益進步,運用機器的人,必須有相當的教育程度,才能得到好的效率,做資本家的良好工具;第二是國防,毫無教育其蠢如豕的國民,不知愛國,不能替資本家向國外去搶市場,或替資本家保守已搶得的市場,必須有相當的教育程度,才能瞭解「愛國」(此處所謂愛國,當然不是指愛勞動者的國,是指愛資本家的國,換句話說,做資本家的工具而已)。這所謂「相當」,是恰到可以受資產階級利用為限度,過此則非所許,所以在教育制度上也自然地表現著不平等的現象。固然,這種「一相情願」的限制仍有危險,因為知識程度原是很難隨意限制的,很難有絕對界限的,一般人民的知識程度略高起來,你也許壓不住,革命情緒也許隨著知識的漸高而俱高,這卻是出於資產階級和他們的走狗們的苦心孤詣範圍之外的了。

  英國學校每有若干獎金學額(scholarship)之設,這辦法誠然可給與少數下層子弟的升學機會,但是這種不徹底的辦法,於勞動階級也許害多於利,因為把他們裡面比較優秀的分子被吸入于貴族化和資產階級化的高等教育裡面去,反而加入了他們的戰線!

  最後請略談英國的大學教育,關於他們所養成的資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是現狀下所不免者之外,他們所培養成的研究學術的風氣,卻很有可取,這也許是英國和美國大學最大的一個異點,美國大學的Assignment(由教授指定要看的書)很多,小考大考頻繁,記書本還來不及,常弄得你頭昏腦脹,很少自由研究和思考的時間(這是好多赴美留學的朋友的感想),英國大學每學科每星期上學不過一二小時,使學生有充分自己研究和從容自由思考的時間。當然,這種充分研究的時間也要用得好,否則撒爛汙朋友也可大撒其爛汙。劍橋和牛津等大學都設有導師制(Tutor system),也許就出於防備撒爛汙的辦法,因為既有導師時常督促詢問,撒爛汙便容易被發覺的。

  說起英國大學裡所行的導師制,記者曾特為此事到牛津(Oxford)去了一個整天。除參觀牛津大學的幾個學院外,並和幾個擔任導師的教授或講師作詳細的談話。其要點也沒有什麼大巧妙,每個導師指定照顧學生幾個或十幾個,常常定期和學生作單獨或幾個聚會的談話,常用茶點的方式,每學期大概都請學生吃一頓飯。學生關於選擇科目,研究材料等等問題,都從這種種談話的機會和導師接觸,得到種種指導。這種導師制最大的優點,是於教室聽講之外,師生間多接觸和交換意見的機會。有的話在教室裡不便公開講的,在茶話會中便可揭開天窗說亮話。例如討論到某本著作,教授在課堂上也許不便過於暴露其中的劣點,在私人談話間便可隨意批評,把它大罵一頓。

  這種導師制的辦法當然有幾個條件,第一是教師的教書的鐘點很少,才能分出時間來和所指導的學生作從容不迫的談話;第二是教師要專任一校的教務,勿兼職他校,才有時間和精神來盡導師的職責。此外我所注意的是學生和導師所討論的問題,有否關於學生個人的私事提出詢問,據牛津大學幾個導師的經驗,大概都屬￿學識上的研究,關於個人私事的提出是絕無僅有的。這在中國便有些不同,例如有學生對導師提出經濟困難問題,說學費繳不出來,我就感覺到導師無法可「導」了。

  英國大學生除和導師時有談話接觸的機會外,同學間還有時常彼此輪流請吃茶點談話的風氣。有的在自己房間裡請,有的在咖啡館裡請,有的還請教授或導師參加。在牛津大學的中國學生,有一個說他是最不善於交際的,但是每星期至少也收到一次吃茶的請帖。交際廣的學生,差不多天天有茶點吃。這種吃茶,注重的當然不在茶而在談話。中國俗語有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多和有學識經驗的人談話,確能獲得不少益處,不過常常請若干同學吃茶點,在窮學生也許受不了。他們大學裡男女同學,這請吃茶的風氣,也許是男女社交的一種好辦法。倫敦大學沒有導師制,但如該校名教授拉斯基系牛津大學出身,也不脫牛大風氣,每逢星期日下午,總請若干學生(多的時候有一二十個)到他的家裡吃茶。他坐在一張大沙發的中間,他的夫人坐在一邊,他的女兒坐在另一邊,其餘學生有坐的,有立的,有靠的,圍成一堆,大談而特談,一談就是一下午,他的話常是滔滔不絕,你在那裡可常聽到在他處所聽不到的許多關於政治舞臺上,社會上,或學術界的遺聞軼事,笑話珍聞。

  在英的中國留學生雖沒有確切的統計,估計約有四百人左右。雖不敢說沒有冒牌的留學生,(有某省官費生某君領著官費不入學校,天天在房間裡坐著悲觀!)但大概而論,因英國大學很富於研究的風氣,所以都很有研究學術的精神;而且在英國各著名大學,每學科都有相當國際聞名的權威學者,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引起學生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和熱誠於不知不覺之中。

  廿三,二,四,倫敦。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