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鄒韜奮 > 大眾集 | 上頁 下頁 |
群 |
|
一個人的思想言語行動,你如果僅從他個人的觀點看去,往往得不到徹底明確的瞭解,因為任何人的思想言語行動都受著他所屬的那個群的影響,或受著他所效勞的那個群的影響。你如能注意到他所屬的群,「思過半矣」!在國外視察各國的政治經濟社會,乃至新聞事業文化事業各方面的實況,仔細分析,在表面上可見的雖是某某個人,在骨子裡都不過是這一群的代言人,或那一群的代言人。例如德國的「納粹」領袖希特勒,有許多人覺得不解,他在黨綱裡明明說要把大企業歸國有,以「國家社會主義」自命,而上臺後卻一個字不能實現,反而請著十二位剝削統系中的「大王」統制全國的各工業部門,壓迫勞苦大眾,為資產者群效勞。其實希特勒根本就是這些「大王」的那一群的代言人,為的就是這一群的利益。黨綱上的話不過是在未上臺前用欺騙手段,來獲得一部分受欺騙的民眾的擁護罷了,有什麼可怪!墨索里尼的後面也有他所效勞的群,包爾溫後面有他所效勞的群,羅斯福後面也有他所效勞的群。 資產者群為著資產者群的利益而掙扎,勞苦者群為著勞苦者群的利益而鬥爭,這在各群裡面的人看來,各都覺得自己是對的。在為資產者群供奔走的鷹犬,在勞苦者群看來是該死的傢伙,而在他的本群的人看來,卻是不折不扣的忠臣!這樣看來,抽象地說這個人怎樣勤奮,那個人怎樣能幹,乃至怎樣忠實,都做不得標準。因為先要問他所效勞的是那一群?他所關心的是那一群的利益?效勞於剝削者群的人愈勤奮,愈能幹,愈忠實,在被剝削者群方面卻視之為更大的敵人。又例如教育家,大概沒有不以「樂育英才」自慰的罷,但是他所「樂育」的是替剝削者群造奴隸或鷹犬呢,還是替勞苦大眾造鬥士?這裡面就大有「差以毫釐,謬以千里」的區別了。 蘇聯在現階段是工人的國家,這是大家知道的。我在蘇聯視察各種機關——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等——的時候,最感興趣的是他們有所謂「社會的組合」(「Social Composition」),更明白些或可叫做「社會的成份」。例如他們在一地所舉出的市政府,或任何代表機關,或一個學校,都要注意其中的成份有百分之七十或八十是工人或工人的家庭出身的,此外有百分之二十幾是農民出身,百分之十左右是雇員出身(近於他國的小資產者群)。他們認為在現階段中這種「社會成份」的工人比率愈高,愈是健全,否則須有整頓的必要。這是他們在現階段中鞏固工人群以執行歷史使命而建設新社會的辦法。他們這革命先鋒的群的組織怎樣注意嚴密,怎樣提防各種機關裡「社會成份」的不健全,以免妨礙新社會的建設工作,的確是很值得注意的;因為群的力量是很大的,大眾的群不嚴密,營壘不嚴整,反大眾的群為著他們本群的利益便要乘機破壞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