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卓 > 詩人的兩翼 | 上頁 下頁 |
《美學沉思集》序 |
|
孫子威同志的《美學沉思集》即將出版,我想寫幾句話,因為是我建議他編這一本集子的,就我所知,還有不少讀者也有這樣的要求。 回顧一下解放以來的文學發展狀況,在理論方面的一個重大的偏向就是強調「文藝為政治服務」(關於這個口號本身現在已有定論,這裡就不討論它),卻很少去探討文藝應該如何去為政治服務,輕視和忽視了文藝的特質和文藝規律,將文藝與政治(其實也就是文藝與生活)的關係作了簡單化和庸俗化的理解。這理論偏向反映在創作實踐上,就出現了不少公式化、圖解式的小說、戲劇,有著豪言壯語卻缺乏真情實感的詩和散文。而文藝評論又往往只是就作品表面的傾向去加以肯定以至讚揚,很少進行認真的藝術分析,就是接觸到,也只是浮光掠影地一筆帶過。實際的情況已經證明,這樣的作品不可能真實地、深刻地反映現實,而是將豐富多彩的生活抽去了血肉,生硬地嵌入簡單的模式。我們從中聽不到作者心的跳動,卻感覺到了作者態度的虛浮。那傾向性只是貼上去的標簽。它對讀者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當然也談不到藝術的感染力。 不尊重藝術的特質,也就不可能達到藝術效果,違反了藝術規律就會受到懲罰。這原是文藝學的基本原理,而我們是通過了一段相當長的時期,而且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以後,對這些基本原理才有了深切的體會的。 生活是文藝的源泉。但文藝如何去反映生活,發揮它的效能呢?這裡關聯到藝術家對生活熟悉的程度,對待生活的態度,以及他如何去認識和理解生活;關聯到他的藝術感受能力和表現能力。藝術家的思想必須化為自己的血肉,在創作過程中不能不帶著愛憎。離開了生活的真實和流貫在作品中的作者的感情(被思想所滲透、所提高的感情),就談不上作品的傾向性。藝術作品總是客觀與主觀的融合,這才能達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這才能談到作品的風格。 這是一個複雜的、豐富的精神生產過程。古往今來,已有汗牛充棟的著作對這方面進行過探討,其中不乏精闢的見解和輝煌的著作,這是我們應該加以繼承的。但在這個廣闊的文藝國土上,還有不少我們還未深入涉足的幽境,還有一些需要探討的奧秘。而且,由於理論總是實踐的總結,須要通過實踐來豐富自己,而藝術又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另外,其它的科學也在不斷發展,對於文藝學研究的方法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能不產生影響。這樣,就又為文藝理論開拓了新的領域,帶來了新的有待究明的課題。 近幾年來,我國文藝理論界接受了幾十年的沉痛的教訓,注意和重視了文藝規律和美學的研究,有關這一方面的著作正陸續湧現。這是十分可喜的現象。而作家、藝術家們在新的形勢下,解放了思想,總結了經驗,寫自己願意寫的東西,對生活作了嚴肅的思考,敢於闖入了過去樹有「作家止步」標牌的禁區,通過對現實的反映來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感受,在表現形式上也力求有所創新。這樣,就使我們的文學藝術在短短的幾年內達到了一個空前繁榮的局面。而由於文藝理論和文藝創作的相互影響、推動,使我們看到了一個更為壯闊的前景。是的,我們有理由將目前稱為文學藝術的春天,文學藝術的黃金時代。 孫子威同志的這一本《美學沉思集》就是有關文藝特質和文藝規律的探討的。他旁徵博引,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分析或是以藝術作品作為例證,來解釋和闡發一些論點。其中涉及到了藝術的審美特徵、藝術美與現實美、形象思維、藝術欣賞的特質這一系列文藝學和美學的問題,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重視了藝術的辯證法。當然,他吸收了前人研究的一些成果,但能有所發揮。他也通過嚴肅的思考,在一些問題上說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和我說過:作家寫作,當創造的人物有了自己的生命以後,就只能隨著人物的性格去展開情節,那有時是出乎作家自己意料之外的。他寫這些文藝短論時,也往往是在深入的探討中,使自己只有一個大致概念的問題逐漸明確了起來,而且由一個論點又引伸或生髮出又一個論點,而那也是他原來沒有想到的。這是可貴的經驗之談,表明了他的探討精神。 文藝理論(也包括一切理論),即使是吸收前人或別人研究的成果,也應該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印證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而不是簡單地人云亦云。同時,也要有自己的見地。和文藝創作一樣,文藝論文也要帶著作者的體溫和要有自己的風格。孫子威同志就是努力這樣做的。這本文集中接觸到的都是文藝學和美學中的一些原理,而文風親切生動,說理深入淺出。我讀這些文章時滿懷興趣,從中得到了知識也受到了啟發。我相信讀到這本書的讀者將會同意我的感受。 1985.3.25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