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卓 > 七星劍 | 上頁 下頁
《海的沉默》


  寫於一九四一年夏天被法西斯德國佔領的法國。作者維爾高爾當時正處於地下。

  它沒有直接寫到法西斯的暴行。我們從許多文學、戲劇作品中看到的都是冷酷殘暴的德國軍官的形象,作為這篇小說主要角色的那個德國軍官卻是正直、誠懇、熱情的。小說也沒有反映法國人民地下抵抗的英勇活動,只寫了一個老年的紳士和他的年輕的侄女,他們幾乎無所作為。但是,這篇小說秘密出版後,在正經受苦難的法國人民中激起了強烈的反應,鼓舞了他們鬥爭的熱情和勝利的信心。在國外也受到了廣泛的注意,被認為是第一流的文學作品。

  現在,經受了時間河流的沖洗,我們看到,這篇小說還是一顆閃光的珠玉。它描寫的生活早已是歷史陳跡,但作品卻沒有失去藝術魅力。

  小說是以一位老人自述的口吻寫的。

  老人和他的侄女共同生活。看來這是一個中層的小資產階級家庭。法國淪陷了,他們的一部分房屋被一個德國軍官徵用。

  平靜的生活被破壞了,誰知道這個德國軍官將為他們帶來怎樣的命運呢?

  然而,那個德國軍官看來是彬彬有禮的。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對不起。」面對老人和少女的抗拒性的沉默,他露出了嚴肅的微笑:「對於那些愛祖國的人,我是十分尊敬的。」

  這不是虛偽的話。他盡可能不妨礙房主人的生活。他只是在每個晚上找一點什麼理由到起坐間來,開始說幾句並不需要回答的客套話,然後開始了無盡無休的獨白,涉及他心裡存在的種種問題——他的祖國、法國、音樂……他談得很親切,很熱情。他尊重老人和少女的沉默,從不企圖從那裡得到一種回答,一種贊同,甚至於看他一眼。

  從他的這些獨白中,我們逐漸瞭解了他。他是生活在一個小城中的專門作曲的音樂家,脫離政治,也不喜歡國內的那些政治人物,然而卻相信了元首和那些政治人物的宣傳,以為他們佔領法國是為了德法兩個國家的團結(「那樣,太陽就將普照歐洲了」)。他認為法國的精神和「飄渺的帶詩意的思想」將教導德國的那些政治人物成為真正偉大而純潔的人,而德國將把法國的偉大性和自由退還給法國。他希望德國和法國像「夫婦似地聯合起來」,而這種結合是雙方「自願」的。

  由於父親的影響,他熱愛法國,熟悉法國的文化。所以,當他開始走進法國時,看到人們由於懦怯而歡迎德國軍隊,他感到痛心。不過,他說:「我後來看見它了;而目前呢,」他對嚴峻地沉默著的老人和少女說,「我很高興看見它這種嚴厲的面孔……我很高興在這裡遇見了一位有道德的老人,和一位沉默的小姐。」但他說,必須戰勝這種沉默,必須戰勝法國的沉默。他相信,「真誠永遠能消除阻礙」。

  他在不盡的獨白中表明瞭對法國的愛,而促使他作出這樣不盡的獨白的是還由於另一種愛:對那個美麗的少女的愛。他有許多話事實上是專門說給她聽的。有一個晚上,他講述了那個美人與獸的童話:一個美人被囚起來了,那個可以任意擺佈她的獸每天出現在她的面前,強迫她忍受它那種無情的令人心煩的嘴臉……那個美人是高傲的,有道德的。那個獸笨拙、粗魯,卻有好的心腸和力求上進的靈魂。

  美人終於逐漸為獸的祈求和愛情所感動。有一天,她向獸伸出了手去,那個獸立刻變成了一位很美很純潔的騎士……他們的結合決定了一種至高無上的幸福。——他似乎是用這個童話來說明德國和法國的關係,但更主要的卻是說明他自己對少女的感情。所以他說:「我尤其愛那個獸,因為我是瞭解它的痛苦的。」

  老人和少女一直對他保持著沉默。後來,他們冰凍的感情漸漸溶解了,德國軍官誠懇的善意和熱情感動了他們,如同那個童話中的美人逐漸為獸所感動。然而,沉默卻保持著。因為,無論如何,他是一個穿著敵人服裝的軍官——一個獸。來了一個意外的轉折。

  德國軍官到巴黎去了一趟。他久已渴望此行,他是興高采烈地去的。他返回後,一反常態,避免與老人和少女見面。好幾天以後,在一個晚上,他終於來了。情緒沉重愁慘,他是來告別的。他將參加一個正在作戰的師團,第二天就要動身到東方(蘇德戰場)去,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到地獄去」——那裡的廣漠的平原上,麥子將從德國人的屍體中攝取營養。是他自願提出要求的。

  原因是,到巴黎後,他從那些「政治家」和「戰友」那裡瞭解到,法西斯口頭上所宣傳的一切漂亮言詞不過是謊言,他們是要毀滅法國,是要用「微笑和客氣手段來腐蝕它,要讓它變成一條地下爬著的狗」。他們要毀滅法國文化,要完完全全把火焰滅掉,「歐洲從此再不能受到這個光明的照耀了」。——這個可憐的理想家認清了嚴酷的現實,他的夢想被粉碎了。原來元首和那些「政治家」們所指示的道路不是向山上的光明高高地上升,而是通向一個愁慘的幽谷,通向一座惡臭、陰森的黑森林。這條道路是他所決不願意走的,他寧可走那條通向死亡的道路。

  這是一個善良靈魂的悲劇。這是一個「人」的悲劇,他的覺醒也就是地的滅亡。——他認識到,在法西斯的統治下,不可能作為一個正常的人生活,不允許一個正常的人有他的理想和追求。他自願滅亡,是表現了他因失望而來的最大的悲憤,同時也是對法西斯專制的最強烈的抗議。

  然而,這也不正是法西斯專制的悲劇麼?一種被正常意義上的人所反抗的統治,一種不能容忍正常意義上的人的統治,它所有的就不過是獸和鬼。因而,就只能是表面強大,實際虛弱,而終於只有通向滅亡。

  老人和少女並不是那種真正意義上的戰士。他們是普普通通的法國人,是資產階級文化傳統好的一面所教育和薰陶出來的人。他們在不言不語和心照不宣中作出了一個決定:絲毫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是一點點小節,對那個闖入者保持沉默,而且幾乎不看他一眼,就仿佛根本沒有他的存在,就仿佛他只是一個魔影。

  這是在他們所處的地位所能表示的抗拒。這是人的尊嚴和民族的尊嚴的維護。這是有意的無視和漠視,因而也就是大的蔑視。魯迅先生說過:最大的輕蔑就是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他們是手無寸鐵的老人和少女,是被征服者,是弱者;敵人是征服者,是強者。然而,他們是人,而敵人是喪失了人性的獸,在這個意義上,他們又是強者,而敵人是弱者。他們像大海般的沉默。海沉默著,而潛流洶湧。海沉默著,但預示著暴風雨和萬頃波濤……而作為人,他們的感情也就不可能是那樣單純的。

  當以沉默和蔑視對待那個軍官的同時,老人說:「不過在我心裡很可能另有一種感情夾雜在這個意志裡面,那就是我不能冒犯一個人而自己不感到痛苦,哪怕他是我的仇人。」他有一次對侄女說(在開口以前,他乾咳了幾聲,因為他有些猶豫,不知道該不該把話說出來):「像這種樣子一句話都不肯施捨給他,也許有點不近人情吧。」

  而有一個落雪的冬夜,老人坐在火光熊熊的壁爐面前,不由自主地為那個德國軍官擔心,想像著他回來時滿身雪花的樣子。——這幾個細節很能幫助我們理解老人的性格。我們可以讚揚他的善良,也可以指責他的溫情。他已習慣於對人的關懷和尊重。這是人的好的品質。不過,他也意識到,那究竟是一個敵國的軍官,所以他又因為有這種感情而恨自己。所以,當他向侄女說了上面引的話,看到侄女炯炯發光充滿憤恨的眼睛時,他的臉紅了。

  侄女看來在感情上是比老人更堅強的,但在聽了那個德國軍官許多晚上的獨白,逐漸瞭解了他的性格和心情以後,也不能自己地對他滋長了一種微妙的感情。只是由於那個人是一個德國軍官(有著獸的外形),所以她不能也不願向他伸出手去。她的心靈在自己建築起來的監獄裡產生了騷動和不安。

  當告別的那個晚上,聽到了德國軍官發自內心的淒厲悲痛的告白以後,她第一次(的確是第一次)把她的一雙慘淡眼睛的眼光賞給了他。而當他臨走,低低地向她說:「永別了」,而且用深切的期待的眼光凝視她時,她的嘴唇終於動了一動,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向他開了口,雖然那聲音低微得幾乎聽不見:「永別了!」

  那個軍官微笑了。因為,他終於聽到了他所愛的人的一句話;因為,從這一句簡短的悲慘的話中,他感到的是對他過去的諒解和寬恕,是將他看作是人的同情和祝福——是的,在那個美女的眼中,他不再是獸,而是一個純潔的人了。他微笑著,走上通向死亡的征途。

  小說的思想是立足於「人」的觀念。它沒有直接描寫法西斯的暴行,但通過那個被矇騙的善良的德國軍官的覺醒和決心走向死亡,從「人」的意義上否定了法西斯。它沒有直接描寫法國人民地下抵抗的英勇鬥爭,但通過老人和少女的抗拒性的沉默,表現了人的不可侮辱,不可征服,體現了民族的尊嚴。老人和少女逐漸與那個德國軍官在感情上接近,是作為人的感情的接近。

  小說所描寫的生活是早已作為歷史陳跡了,但它所表達的特定環境中應該怎樣做一個人,怎樣維護人的尊嚴的主題是並沒有過時的。這主題的意義一直通向今天,而且將通向不會是太近的將來。

  還可以從藝術的角度來看看。

  這篇小說無疑地是為了宣傳:它是揭露法西斯德國佔領法國初期所採取的那些偽善措施和漂亮言詞的。然而,這是通過了和服從了藝術規律的宣傳。

  這篇小說的德國軍官的形象,不是漫畫似的臉譜。老人和少女的形象沒有被拔高和膨脹。他們都是真實可信的有血有肉的人。

  作者滿懷激情。他的激情深深隱藏在每一個語句中間。沉默的海面下激蕩著潛流,作者的感情凝練成表面的冷靜狀態。這樣,就使小說具有莊嚴、深雋的風格。

  這篇小說沒有曲折的情節。作為故事來說,它是太簡單了。只有三個人物,沒有任何熱鬧的場面。除了軍官的獨白以外,連對話也只有簡單的幾句。它著重的是刻畫人物的內在感情,人物之間的感情的激蕩和衝擊。那扣人心弦遠遠超過了表面的戲劇性,超過了表面的矛盾衝突,而且它是真正感人肺腑的。

  我們有一些文藝作品曾經轟動一時,但不久就從讀者記憶中消失了。

  反映十年浩劫的文藝作品,在開始曾經引起了廣泛的注意,而現在讀者對陸續還在出現的這類題材的某些作品,已經表示了冷淡。

  這現象值得深思。而《海的沉默》的藝術經驗(一切好的作品的藝術經驗)是值得借鑒的。

  1980年12月9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