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卓 > 悲歌 | 上頁 下頁 |
「為人類工作」(6) |
|
在《資本論》法文版的序言中,他最後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在《資本論》第一版的序言中,他表示對於反動勢力的「輿論偏見我從來就不讓步」。他說:「我仍然遵守偉大的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格言:『走你的路,讓人們去說吧!』」 前一句話是指追求真理的態度,後一句話是指堅持真理的精神——他自己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範例。 1867年4月,《資本論》的第一卷終於完成。他決定親自去將原稿交給在漢堡的一家出版商。在一個陰雨綿綿的早晨,他登上了倫敦港的一艘小客船。船將離岸時,雨勢愈來愈猛烈,傾盆而下。馬克思帶著為之犧牲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付出了多少辛勞和心血的成果,以輕鬆愉快的心情面對洶湧咆哮的大海,可能他還意識到這是一個象徵和預兆。他說過,《資本論》「無疑是向資產者(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內)腦袋發出的最厲害的槍彈」,從而將激發一場世界性暴風雨的到來……第一國際 的會議。參加會議的,除英、法兩國的工人代表外,還有當時僑居在倫敦的德國、意大利、波蘭、愛爾蘭的工人代表和一些歐洲各國民主派流亡者組織的代表。在這間不大的懸掛著各個國家旗幟的廳堂裡,成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群眾性國際組織——國際工人協會,也就是第一國除。 這次大會原是為支援波蘭人民而召開的。一年前,在帝俄統治下的波蘭人民的起義受到鎮壓,當時英國工人就曾在倫敦舉行了抗議沙皇俄國暴行、支援波蘭人民的大會,法國工協也派有工人參加。一年後,英國工人為聲援波蘭人民再次召開了大會,這次會議又增加了一些國家的代表。馬克思也應邀參加了大會。 在聖馬丁堂會議的所有的參加者當中,正如恩格斯後來所寫的:「只有一個人清楚地懂得正在發生什麼和應該建立什麼:他就是早在1848年就向世界發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一號召的人——馬克思。」 1848年革命失敗以後,歐洲革命暫時轉入低潮,一些革命意志薄弱的人,他們在革命高潮時由於充滿幻想因而似乎很英勇,現在則對革命前途喪失信心,悲觀頹唐,或背叛,或沉淪,並彼此爭吵。馬克思則堅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革命意志堅定不移,對革命前途充滿信心。他從事艱巨的理論研究工作,撰寫《資本論》第一卷,還鼓勵一些年輕的同志多進行學習。李蔔克內西回憶這一段時期的情況時說:「學習!學習!這就是他經常向我們大聲疾呼的無上命令。」「我們……坐在大英博物館裡,努力積累知識,為未來的戰鬥準備武器。」 同時,馬克思還就當時的國際重大事件發表了許多政論文章,抨擊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和殖民主義罪惡,號召各國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共同鬥爭。他還注意培養國際工人運動的領導力量,做了各方面的組織準備。在這一時期,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日漸尖銳,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起來,要求團結的願望十分強烈。馬克思認為:建立一個包括歐洲先進國家無產階級在內的國際性革命組織的條件已經成熟,而在聖馬丁堂舉行的會議為這個組織的建立提供了機會,這就是接受了會議邀請的原因。 國際工人協會的創立對於馬克思來說,自然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這是他多年的宿願,也是他多年辛勤勞動的成果。然而,要使他的學說在國際內部得到勝利卻還需要作許多艱苦的努力。 當時與會者代表著各種繁雜的思想流派,也還存在著狹隘的宗派主義情緒。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接受了為國際起草《成立宣言》和《章程》的任務。它們必須建立在科學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又必須不脫離工人運動所處的實際狀況,不脫離工人運動所能接受的水平。這是十分艱難的工作,馬克思出色地完成了。他用「實質上堅決,形式上溫和」的方式,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原理包括在國際的《宣言》和《章程》之中。 馬克思在名義上只是總委員會的一般委員,但卻是國際的靈魂,實際上領導了國際的日常工作。他為制定國際的綱領、路線和策略操心,為國際開展有效的活動和鬥爭操勞,並通過國際與各國工人組織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對他們的鬥爭策略提出建議。恩格斯說:「敘述馬克思在國際中的活動,就等於編寫這個協會本身的歷史。」 馬克思在國際的工作重點當然是放在組織和支援各國工人反對資本剝削的鬥爭,支援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上,在這些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和影響。同時,正是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些任務,馬克思對國際內部的各種思潮的鬥爭,也始終沒有停止過。在國際的前一階段,主要是批判忽視政治鬥爭,代表小私有者利益的蒲魯東主義。 在後一階段,則主要粉碎了否定權威、否定國家、企圖革命一舉成功的巴枯林主義者的思潮和陰謀活動。通過這些批判和鬥爭,就進一步擴大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影響。恩格斯說:「他那曾經遭受……反動黨派百般扼殺的學說,現在已經在各個文明國家用各種優美的語言廣為傳播了。」在組織上,馬克思團結了一批先進無產者,為各國工人階級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無產階級戰士,同時杜絕了那些沽名釣譽者鑽入國際。 馬克思從不居功自傲,他認為「促使國際獲得這樣巨大發展的情況,是由於全世界人民遭受到日益加劇的壓迫」,而決不是他個人的功勞。他也決不計較個人的聲望。他說:「由於厭惡一切個人迷信,在國際存在的時候,我從來都不讓公佈那些許許多多來自各國的、使我厭煩的歌功頌德的東西;我甚至從來也不予答覆,偶而答覆,也只是加以斥責。」 國際成為各國反動政府敵視的對象,它的存在使他們感到驚恐;而在先進的工人中它是希望的寄託和理想的象徵。 在巴黎公社時期,國際承受了嚴峻的考驗。巴黎公社 了一場王朝戰爭。在戰爭期間,1871年3月18日,法國無產階級爆發了反對資產階級的暴力革命,建立了巴黎公社。公社雖然只存在了短暫的72天,但它在工人運動史上具有偉大的意義,並留下了深刻的經驗和教訓。——馬克思遠在倫敦,但一直關心普法戰爭的發展,並以異常的熱情對待巴黎公社。在這一段時間內,他執筆寫了幾篇著作,又一次表現了非凡的卓識,並體現了他旺盛的革命激情。 當時法國的統治者是拿破倫三世,普魯士的宰相是俾斯麥。他們都想為本國取得在歐洲的霸權地位,彼此敵視,並各自積極備戰。1870年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這是俾斯麥用外交上的陰謀手段挑釁的結果。受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的委託,馬克思在戰爭爆發後的第四天就起草了一篇關於普法戰爭的宣言,經總委員會討論通過,於7月26日公佈。 宣言分析了戰爭的根源、性質和前途,以及德法無產階級對戰爭應持的態度。宣言指出,這場戰爭是普法兩國統治者共同挑起的。但在開始階段,法國是侵略者,德國是處於防禦地位,拿破倫第三是破壞德國統一的大敵,只要這場戰爭是反對這個人的,就是正義戰爭,德國工人階級必須支持它。 馬克思在宣言中指出:「第二帝國的喪鐘已經在巴黎敲響了」,他已預見到在腐敗無能的政府統治下的法國必敗無疑。戰爭的發展證明了馬克思的判斷。9月1日,兩軍在色當會戰,法軍慘敗。拿破倫第三被俘。普軍繼續深入法國領土。馬克思又代表國際工人協會起草了第二篇宣言,譴責俾斯麥把防禦戰爭變成侵略戰爭,妄圖吞併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地區。 1871年1月底,在巴黎被普軍包圍了幾個月後,在拿破倫第三垮臺後成立的以梯也爾為首的大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投降了。而巴黎的工人們仍手持武器,站在自衛的第一線。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挫敗了反動政府企圖奪取國民自衛軍大炮的陰謀,起義獲得成功。3月28日宣告成立公社。工人階級掌握了政權,這是史無前例的。 馬克思原來是並不贊成工人起義的,因為他認為起義的主客觀條件都不具備,時機也不成熟。但當公社成立以後,他熱情地支持公社戰士。他讚揚「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靈活性,何等的歷史主動性,何等的自我犧牲精神!……歷史上還沒有這種英勇奮鬥的範例!」 在那些日子裡,他發出幾百封信給國際的成員小組和各國的朋友們,把巴黎發生的事告訴他們,使他們瞭解公社的國際意義,並要求和號召各國的工人們開展示威運動和支援活動,以表示對巴黎工人兄弟的同情和團結。 在那些日子裡,馬克思還通過各種渠道與巴黎公社保持聯繫,及時地給公社的領導人出主意,提建議。公社的領導人對他和恩格斯也都十分尊重,願意向他們請教。 在1871年5月下旬,馬克思分析當時各方面形勢,已預感到公社將要失敗。果然,不久就傳來了巴黎公社的戰士慘遭屠殺的消息。馬克思的心情是沉重、悲憤的。他關心成千上萬的公社戰士的命運,其中不少人與他保持著深厚的友誼。而且,他的女兒勞拉和女婿拉法格也在那裡,情況不明。 1871年4月底,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就委託馬克思起草一份關於巴黎公社的宣言。他甚至在病床上也趕寫這份文件,寫了兩個草稿後才完稿。巴黎的最後一個街壘失守後的兩天,即5月30日,定名為《法蘭西內戰》的宣言就向總委員會宣讀了。這是他寫的最輝煌的文件之一。那段時期從巴黎傳來的消息往往互相矛盾,情況又異常複雜,而馬克思卻能從中加以分辨,揭出了事實的真相,並加以正確地分析和評論。貫穿全篇的是飽滿的激情,深深震撼人心。 宣言敘述了巴黎人民起義的經過,總結了巴黎公社的實踐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進一步發展了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指出無產階級掌握革命武裝,是勝利地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和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首要條件;無產階級革命必須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權;無產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和鞏固勝利果實,必須與廣大城鄉勞動者,尤其是農民結成鞏固的聯盟,而為了進行這一切,必須有一個以科學共產主義理論作指導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領導。宣言是這樣結尾的: 「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將永遠作為新社會的光輝的先驅受人敬仰,它的英烈們已永遠被銘記在工人階級的偉大的心坎裡。那些殺害它的劊子手們已被歷史釘在恥辱柱上,儘管他們的牧師們拼命禱告也不能把他們解脫。」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