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卓 > 悲歌 | 上頁 下頁
「為人類工作」(1)


  ——馬克思的生平生活的起步

  在現今德國萊茵省當年的普魯士南部,摩塞爾河畔有一座小城——特利爾,它建于古羅馬帝國時代。在中世紀,一直是大主教教廷的所在地。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爆發,給萊茵省的生活打上了深刻的烙印。1795年,法國革命軍開來萊茵地區,特利爾從封建的桎梏中獲得了解放,廢除了農奴制,取消了封建特權。20年後,它回歸德國,成為普魯士最先進的地區之一。普魯士,是處於分散狀態的德國38個邦中最反動的一個邦。普魯士的反動統治勢力以陰沉和警惕的眼光注視著萊茵地區,並採取了各種措施來防範和打擊自由主義者的活動。

  卡爾·馬克思於1818年5月5日出生在這座古老、美麗,而又激蕩著政治風浪的小城裡,它當時只有一萬二千人口。

  他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深受法國伏爾泰、盧梭等啟蒙思想家的影響。他同情人民的疾苦,主張德國的統一。但他的自由主義具有溫和的色彩,把改革的希望寄託于國王的恩典。

  他在特利爾高等上訴法院擔任律師,在當地聲望很高。

  馬克思的母親罕麗達·普列斯堡是荷蘭人,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她生了四個兒子和五個女兒,繁忙的家務消耗了她的全部精力。她很為馬克思的聰明活潑感到喜悅,希望兒子將來有穩定、富足的生活和輝煌的前程。當她後來看到兒子不是如她所期望的那樣,她是懷著惶惑不安的心情的。

  馬克思的童年是在無憂無慮中度過的。他是男孩子中最大的一個,受到雙親的寵愛,常和姐妹弟弟一道玩耍。他活潑調皮,善於組織各種遊戲,也很會講故事。

  他童年的夥伴中還有一個比他年長四歲的姑娘——燕妮。她家的大花園是這一群孩子喜愛的遊戲場所。燕妮的父親路德維希·馮·威斯特華倫是馬克思父親的知交。他擔任樞密顧問官,雖身居高位,但也具有自由派的觀點,並有高深的文學素養。他很和藹,常和孩子們一道散步。在冬夜就圍聚在他那溫暖的客廳裡,給孩子們講古希臘羅馬的故事,背誦古希臘詩人荷馬和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作品。後來,也正是他第一次向年輕的馬克思介紹了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的學說。

  在童年和少年時代,馬克思就是由於他父親和威斯特華倫——他未來的岳父的薰陶,從而萌發了對文學的興趣,並受到了啟蒙思想的影響。他的父親很欣賞兒子的才華,但是到後來看到兒子越來越激烈的革命傾向,又很為兒子莫測的前途擔憂了,他在馬克思20歲時去世。馬克思終身都對父親懷著敬愛的心理。他也敬愛他後來的岳父,並將他的博士論文獻給了他。

  1830年10月,12歲的馬克思進入特利爾中學,開始接受系統的科學知識。根據他的「中學畢業證書」的記載,各門功課成績優良。除了德語外,他還很好地掌握了法語、拉丁語和古希臘語。在同學中,他的成績不是最好的,但他那獨立思考的能力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他在上學的路上,每天都會看到擁擠在中心廣場上那些衣衫襤褸、乞求施捨的窮人們。他也走訪過農村,瞭解到摩塞爾地區農民是如何貧困。這些社會現象在他純真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波瀾。

  而就在馬克思進入中學的那一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推翻了代表封建貴族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波旁王朝。這次革命也影響到德國,推動了德國境內的民主運動。那浪潮也波及到特利爾地區。有個進步的文化團體「文學俱樂部」是特利爾自由派的活動中心。馬克思的父親和特利爾中學的校長維滕巴赫都是這個俱樂部的成員。

  1834年1月,這個俱樂部為歡迎萊茵省議會中的自由派議員曾舉行了一次宴會。不久又為慶祝俱樂部成立紀念日而舉行了一次遊行。人們高唱法國大革命時代的《馬賽曲》等革命歌曲在街上行進。慶祝活動事實上是一次大示威。反動當局立即採取鎮壓措施,俱樂部受到監視。有的人因參加遊行而被審訊,有的被逮捕。馬克思的父親因在那次歡迎宴會上發表過溫和的演說也被秘密傳訊。特利爾中學一時也在恐怖陰影中籠罩著。幾位傾向進步的老師受到迫害。反動當局本打算將校長撤職,但又怕激起眾怒,就任命了一個反動的教師勒爾斯為副校長,以加強對師生的思想控制,並監視校內的政治活動。

  發生在周圍的種種情況,包括他父親的被傳訊,激起了年輕馬克思的憤慨。1835年,他在畢業離校前夕,向師長們——辭行,唯獨不去反動教員勒爾斯家。

  從他的畢業論文中可以看出他當時的思想狀況。作文的題目是:《青年選擇職業的考慮》。他在文章的開頭寫道:「我們並不總是能夠選擇我們自認為適合的職業;我們在社會上的關係,還在我們能夠對它們發生決定的影響之前,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被規定了。」這一思想表明了他已經意識到各種社會關係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他用下面這樣一段話結束了文章:「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千百萬人……」

  這個17歲的高中畢業生雖然還只是比較抽象地表達了他的思想,但已顯現出了他的高尚的情懷。這種情懷當他成年以後經常以一句更為簡潔的話表達了出來:「為人類工作」。秘密訂婚

  馬克思和燕妮於1836年秘密訂婚。當年馬克思18歲,燕妮22歲。

  他們是童年時親密的遊伴。當馬克思12歲進入中學的時候,燕妮已是16歲的少女。被父母引進了社交界。她出身名門,美麗而又有教養。在舞會上被人們稱為「皇后」,在別的交際場合,她也是被注視的中心。她的身邊總有一大群愛慕者和追求者,其中有官宦子弟、青年貴族、英俊軍官……但沒有一個人能博得她的歡心。她追求的不是世俗的榮華富貴。她有卓越的才智,純潔的理想。只有胸懷大志,願為崇高事業獻身的勇士,才是她所要選擇的人。當她出入社交界幾年以後,她的心落在了已長成為青年的馬克思身上。

  她瞭解他的才華、性格和南向。而在已萌發了對愛情的嚮往的年輕的馬克思眼中,美麗而心靈豐富的燕妮是世界上唯一完美的女性。但他對她的愛只是默默的,因為他顧慮到兩家社會經濟地位的懸殊,也看到了她身邊那一群家庭條件和身份都遠較他優越的追求者。和燕妮雖然不缺乏接近的機會,他卻不敢向她傾訴自己誠摯、純真的感情。

  馬克思的姐姐,燕妮的好友索菲婭理解這兩個在暗中相互愛戀著的青年人。通過她的溝通、幫助和安排,當馬克思讀完大學第一年後的夏天,他們才各自表白了自己的感情和心願。燕妮接受了馬克思的求婚。這件應該歡慶的喜事當時卻只能嚴守秘密。知道這事的除了馬克思的姐姐外,只有他的父親,因為燕妮對婚姻的決定同她的家庭的期望是完全不同的。

  她的父親威斯特華倫,雖然在思想上比較開明,也很欣賞馬克思的才華,但還是很難完全擺脫門第之見。燕妮的母親則更是頑守貴族的傳統觀念。燕妮還有一個異母兄弟,比她大15歲的斐迪南,更是思想頑固。他們都不會同意這門親事。燕妮接受馬克思的求婚,是冒著和家庭破裂的風險的。而且,她也不是完全沒有預見到她和馬克思結合以後風險莫測的未來。但是,她斷然作出了她的選擇。從中可以看出她對真正的愛情的含義的理解,可以看出她對馬克思的信任,也可看出她的堅強的毅力。

  馬克思在波恩大學讀了一年後,轉學到了柏林大學。這是遵從他父親的意見。這樣他就不得不與剛訂婚的未婚妻分離。

  到柏林大學後,他學習很用功,同時懷著熾熱的心情眷戀著燕妮。使他苦惱的是,他不能通過寫信表達自己的情懷。因為燕妮已與他約定,在他們的婚約沒有得到承認並正式宣佈以前,她是不會和他直接通信的。她不願父母受到刺激,也不願為那些喜歡撥弄是非的人提供詆毀她的口實。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常常焦急不安和恍惚不定。

  正像一些在熱戀中的青年一樣,他將他的激情通過詩的形式表達。他手寫了三本詩,分別題為《詩歌集》、《愛之書》(第1部)、《愛之書》(第2部),先後獻給了在遠方的未婚妻。從詩的藝術看,它們並不是很好的,馬克思自己也認識到他缺乏這方面的才能,但作為真誠的愛的表白,它們是珍貴的。燕妮讀到這些詩時,常常感動得哭了。在以後的幾十年裡她一直將它們珍藏著,直到她的生命的最後一息,從來沒有給人看過。

  燕妮也日日夜夜懷念著遠方的未婚夫,也因為不能和他直接通信而痛苦不安。她只有常常到馬克思家裡去,從馬克思的父親和他的姐姐索菲婭那裡得到一些安慰和溫暖,並得知一些馬克思的情況,而且她也有許多心裡的話要悄悄地對索菲婭說。索菲婭瞭解她的心情。她十分疼愛她,總是讓她在自己家裡呆得久一些,她除將馬克思的近況告知燕妮外,還寫信將燕妮的情況告知馬克思,作為他們之間感情和情況交流的橋樑。

  老馬克思當然以有這樣一個兒媳而高興。他告訴馬克思,他「要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愛她」。他信任燕妮的堅貞的感情,他告訴馬克思,沒有任何王公貴族可以動搖她的決心。他充分認識到燕妮所付出的代價。他寫信給兒子說:「以她的才華,她為你所作的犧牲,絕不是尋常女子所能做到的。」但是,老馬克思的心情又是複雜而沉重的。一方面,他希望兒子不要陶醉于愛情而影響了學業;更主要的是,他覺察到了兒子在政治方面愈來愈激烈的傾向,預感到兒子的前途是充滿了風險的,他為兒子憂慮,也擔心兒子不能給燕妮帶來幸福。

  馬克思和燕妮,在整整經過七年以後,才得以衝破重重阻礙,克服種種困難,正式結婚。後來的事實證明,老馬克思的預感是正確的,而且,他們所經受的磨難和風暴,遠遠超過了老馬克思的估計。但是,燕妮對自己的選擇——對愛情的選擇,也是對生命道路的選擇,終身無悔。有一點,那可能是老馬克思百思不解的,即:燕妮認識到丈夫所從事的事業(那也成為了她的事業)的偉大意義,因而,她從自己的奉獻和犧牲中,得到了最高意義上的幸福。大學時代

  中,開始就這樣說:「在生活中往往會有這樣的時機,它好像是過去一段時期結束的界標,但同時明確地指出新生活的方向。」可以看出,他是意識到大學生活對他的重要性。

  他開始進的是波恩大學法律系。當時這所大學的校風不好,學生們大都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馬克思多少也沾染到這種習氣。他有時和一些同學到一家名為「白馬」的酒店喝酒,還因夜間醉酒喧鬧被學校關過一天禁閉。還有一次和一個貴族同學拔劍決鬥,他左眼上方的傷疤就是當時受了輕傷留下的紀念。從他父親當年給他的信中看來,他的花費是很大的,以至引起了父親的抱怨。但他學習還是很努力,得到了老師「十分勤勉和經常用功」的評語。在課外,他還閱讀了不少科學專著。

  第二年,父親決定讓他轉學到柏林大學。他希望兒子脫離波恩大學學生們的那種浪蕩生活習氣。馬克思當時剛和燕妮訂婚,實在不願離開未婚妻,也不願離開風景優美的故鄉。但他不能違背父親的旨意。他於1836年10月乘坐郵車,沿著秋天的道路走了5天,幾乎橫穿整個國土到達了柏林。

  柏林是普魯士王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各種社會矛盾集中的地方。而柏林大學又是思想鬥爭的中心,德國古典哲學最著名的代表黑格爾不久前在這裡講過學。馬克思進校時,許多講座還是由他的門生主持。

  這所大學的學術空氣濃厚。馬克思喜愛這裡的學習環境,生活作風變得嚴謹了。他選課並不多,課外攻讀了大量學術著作。由於學習刻苦,也可能由於初次離開燕妮後心情的波動,有過許多不眠之夜,健康情況逐漸變壞。在讀完第一學期之後,他接受了醫生的勸告,到郊區一個漁村度過了整個夏天。

  那裡環境幽靜,空氣新鮮。他一面休養,一面還是埋頭讀書、思考,主要是鑽研黑格爾的哲學著作,從而領會了辯證法的奧秘,這對他後來科學地從事學術研究是大有助益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