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楊振聲 > 說實話 | 上頁 下頁
「五四」與新文學


  五四運動除了反帝反封建兩層重要意義外,它還有一個附帶的意義,那便是與新文學的關係。在根本上說,二者都是解放運動;在形式上說,五四運動是思想表現于行動的解放形式;新文學運動是思想表現于語言的解放形式。新文學運動起於民六,起初還是白話詩與白話文的提倡,到了民八與五四運動合流,它的內容才切實豐富起來,它的力量才茁壯滋長起來,因為它得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明確目標與全國青年這支生力軍。假使沒有五四運動,新文學不會發展得那樣快,甚至不容易發展。反過來說,假使五四運動不得到自己的語言,而還用古文作工具,這運動便抓不住全國的青年與多數的人民。兩個運動的合流,才把思想、行動、語言都打成一片了,才能完成它們解放運動初步的使命。

  時代的奔流,使一切都在新陳代謝中演化其生命。五四時代的新文學,若不能隨時吸取新生命並反映新時代,它本身就會變成舊文學。這可分為工具、內容與形式三方面來看。

  一、五四時代的新文學運動,主要的是工具的改變。就是以現代的語言來寫現代的生活。這樣它才去掉了裝腔作勢,假惺惺的姿態,開始走向文學的真實與生動。說它「開始走向」,因為它並未能作到真實與生動,這便是工具問題了。那時一般作家所用的語言,部分的來自舊小說、語錄、皮簧戲的對話、舊文學中的名詞,還有一些翻譯的語法;更大部分的是每個人東拼西湊的藍青官話。真是所謂不文不白,南腔北調的傢伙。當時這種百衲本式的語言,捉來傳情達意,還勉強夠用;用作文學的語言,可就有點乏味了。因為它不是從民間生長出來的,它缺乏那點虎生生的勁兒,那般在紙上跳躍的語句。

  民二十二三年間的大眾語運動,方向是對了;因為缺少多數人的實踐,成功就不能普遍。新近看到從老解放區來的文藝作品在這方面確有了很大的成就。這就說明了為什麼那些作品能在民間流行,也更指明了文學語言所應努力的方向。當然,徹底的方言,常不能得到普遍的瞭解;但若經好的文學作品把這些方言帶到各處去,不也就是普遍語言了嗎?要使文學的語言本身有生命,有力量,它必是某一種方言的應用與滋長。而文學語言的豐富,也就必是這些方言熔鑄會合的大成。

  二、五四時代新文學的內容,不容分說的是以資產階級為對象,以個人的興趣為出發點的。以資產階級為對象,雖不缺乏優美的材料,但大體上這對象是沉淪的。這就不能不使文藝偏向於揭發與諷刺。以個人的興趣為出發點,又沒有廣大的生活經驗,就流於感傷性的易喜易怒,以及身邊瑣事的描繪。故自五四以來,三十年中的文學,在暴露帝國主義和封建社會方面最顯出它的力量與成績。換句話說,它還屬￿在破壞時代的產品,不是建設時代的產品。民十四五以來的革命文學稍後的大眾文藝,以及抗戰時期的「文學下鄉,文學入伍」的口號,在理論與方向上說,都是正當的;而實踐卻只能在以後的解放區中。這也說明了必在實際生活中嘗過甘苦,才能在文學中反映實際。不是站在旁觀的地位與憫人的態度上,而是放棄了小我,在人民中找到了大我;找到了人民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問題;找到了人民的志願就是自己的志願。只有文藝上的技術才是自己的,也如木匠,泥水匠的技術是自己的一樣。

  三、至於文藝的形式,在五四新文學的發展初期頗傾向於鄙棄自己的文藝形式而採取西方的文藝形式。這形式的生疏,就使文藝不能與一般人民接近。抗戰時期才提出了民族文藝形式問題。但這問題的解放是有待於實例證明的。最近來自民間的秧歌,採用民間歌曲的戲劇,鄉土氣息的小說,民俗的年畫,民風的舞蹈,都以貼近人生而為一般人民所欣賞。文學史告訴我們,詩經、九歌、以及後起的小說、戲劇等,都是來自民間的。自民間帶來了生命與力量的文藝形式,常留有無窮發展的餘地。這裡也正指出文藝需要努力的前途。

  於是,文藝的工具是人民的語言,內容是人民的生活,形式是民族的基調,它才能更有憑藉的更大膽的吸取世界文藝的英華;取精用宏的來豐富與提高自己的文藝的花果。這花果確是自己的,因為它的根子深深的生長在中國土地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