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惲代英 > 惲代英文集⑨ | 上頁 下頁 |
廣東黨組織概況 |
|
(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四日) A.產業支部 廣東最大工人區域在香港,有船廠、市政等,廣州、汕頭產業工人很少。 香港:船廠四個支部——太古、九龍、水師、紅磡; 貨廠兩個支部——太古、九龍; 市政沒有支部; 海員有流動支部,從香港到廣州有同志。 產業支部過去的缺點: 1.幾個廠聯合組織一支部; 2.工廠同志少,因而編入其他支部;海員中不注意創造支部。 支部與群眾的關係:赤色工會、宣傳等的關係很少,不能領導群眾鬥爭;香港辦党同志多注意和平發展,不能影響廣大群眾。 最近注意幾個問題: 1.健全支部委員會; 2.建立重要部分的支分部; 3.注意支部中特殊問題的宣傳工作。 擴大會對於產業支部問題的決定: 1.注意重要產業機關與市政工人——香港船廠、水泥廠、鋼廠; 2.廣州:兵工廠、市政工人; 3.女工:特別注意中路絲廠女工; 4.小城市:手工業、碼頭、輪渡、市政; 5.上級指導機關特別注意指導產業支部工作; 6.注意產業支部中的日常鬥爭。 支部能自動開會討論問題,但沒有注意到零碎鬥爭,原因是: 1.同志觀念之錯誤——大鬥爭起來再做小鬥爭。 2. 鬥爭:示威是可能的,罷工怠工不可能。 工人自動的組織:館口、寄宿舍,黃色工會、工頭工會,中立或反動的。 廣州工人支部的恢復: 1.找人到工廠中去。 2. 3.舊有線索可利用,汕頭即可利用舊有線索。 4.發展容易,工人急於找出路。 5.機關難建立——因白色恐怖厲害。 廣州正恢復市委。 香港無市委,設三區直屬於省委。 赤色工會很少,洋務工會公開,還有幾種半公開的。 B.改造組織工作 省委現在正式委員三十一人,候補十一人,常委七人,常委中工人四,知識分子三;分組、宣兩部,軍、農、婦三委,全總辦事處黨團代職工運動委員會、濟會黨團; 九個巡視員; 特委五個:東、南、西、北、海陸豐,成份工人與知識分子各半; 縣委經過改造的農民多,知識分子少; 鬥爭激烈的區域與省委關係斷絕,未經改組,成份是知識分子多些(如瓊崖)。 軍與黨混合不分; 由上而下的改造; 民主化尚未充分執行,上級多是委派的負責人,支部是選舉的; 香港表現極端民主化——群眾不相信新提起來的分子; 集體化:省委較好,特、縣委較壞,因開會難,多每人到下面巡視,黨不去主要城市裡; 糾紛:東江有地方派別:梅潮屬,及三K黨; 群眾組織:農會很少,赤衛隊沒有,紅軍只以前剩的300—400人; 濟會只香港有; 改造中的教育工作很少; 改造工作對於群眾只是嗎啡針作用; 引進幹部分子只有省委做得較好; 織織重心偏重特委; 蘇維埃組織較好。 C.集中人才 健全的幹部分子提作省委巡視員; 幹部分子:工人:30—40(多在省、市、特委),多是香港罷工工人; 農民:幾個; 知識分子:10—20。 新的幹部的培養: 訓練班:罷工工人,省委辦的,七十人; 下面提無多把握; 香港鬥爭中培養; 舊的幹部重新訓練,重新分配工作。 D.秘密工作 文件輸送,少數可以,鐵路、輪船較困難; 通告(××小通事); 反動的同志不多; 城市都經過破壞,只香港沒有,廣州、汕頭較嚴重; 鄉村支部半秘密; 黨的機關小組參加產業支部。 E.發行分配工作 主要的香港可發兩千份; 外縣較難,外縣可翻印; 交支部分配,在上工時分散; 中央的東西,只到省委,只收到幾份; 發行分配屬交通局,無另外的組織; 《紅旗》週刊、《省委半月刊》、《黨的生活》,都是廣東自己出版,現只出版《紅旗》。 各級黨部多半自己有出版物。 F.黨員數量與成份 全省約20000,工人只有1000左右; 農民較工人多七倍,香港有100工人同志; 知識分子很少,女子更少。 G.中心區域 工人區:香港、廣州、汕頭、鐵路,中路絲廠(有幾十萬群眾)。 農民區:中路:每縣都重要,廣州市郊、南海、中山、順德、東莞、寶安、惠州、江門(四邑); 東江:潮安、潮陽、揭陽、豐順、梅縣、興甯、海豐;南路:化縣、茂名、廉江、海康、防城;瓊崖:瓊山、文昌、樂會、定安、崖縣;西江:肇慶、高要、三水、廣寧;北江:韶關、英德、清遠、樂昌、南雄。 大鄉村多是豪紳勢力。 全省縣委有四十左右。 原件存廣東省檔案館 署名:惲代英談 曉野記錄 (1)這是惲代英在上海向黨中央的彙報,曉野記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