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惲代英 > 惲代英文集⑤ | 上頁 下頁 |
中國貧乏的真原因 |
|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二十日) 我們向來聽見人家說「漏巵」[1],說「利權外溢」,便驚心動目的覺得這是中國貧乏的原因。但是究竟什麼叫利權外溢呢? 我們普通的想法,總以為利權外溢是說外國人把中國的金銀,一年年囊括而去了。所以中國人民一天天困窮得不能生活。但是外國人何曾囊括了中國的金銀去?我們試看下面的一個表,我們必定很驚訝,覺得利權外溢四個字不知要怎樣解釋了。 據海關貿易總冊的表如下(以海關銀兩為單位) 照上表所列,從民國二年到民國十一年出入口相抵,金之輸出的僅八十四萬餘兩。而銀之輸入的一萬九千余萬兩。換句話說,中國的金流出的價值,十年不及海關銀一百萬兩。而外國的銀運入的,卻幾乎到海關銀二萬萬兩。然則國內所有的金銀現貨,比從前應多。外人何曾囊括我們的金銀去呢? 我們再看上表所列,金銀的出超入超都是沒有固定的事,雖然十年之間金之出超有六年,然在民國八年金入超四千余萬兩,幾可以抵民國二三四年出超的總數。而銀的入超在民國九年為數九千余萬兩,僅此一年已可抵民國二三四五年出超總數而有餘。由此可見金銀不但無為外人囊括之憂,而且反每每很擁擠的從外國流到中國來了。 我們普通的想法,總以為我們向外國借款,便會有金銀流入。我們向外國還本付息,支付賠款,以及通商時洋貨入口超過土貨出洋,便會有金銀流出。但是我們就實地考察,亦全然沒有這一回事。 今請以民國五年為例。民國五年照上表金之入超為一千一百八十萬餘兩,銀之出超為二千八百六十七萬餘兩。兩抵出超價值約海關銀一千七百萬兩。但試將借款、還債、貿易盈虧合起來計算,便知道這個數目很不能代表中國支付于外國之款額。請大家注意下面的材料。 民國五年的向外借款,今據申報館最近之五十年書中賈士毅所列的長短期外債,可共得下之數項: 興亞公司借款日金五百萬元。 中日實業公司借款日金二百萬元(為漢口造紙廠)。 教育部欠正金銀行學款日金十萬元(為接濟留日學生)。 右[2]〔以上〕三項共合海關銀約四百六十一萬兩(以一元五十四錢合銀一兩)。 芝加哥銀行借款美金五百萬元(以煙酒公賣稅抵押)。 右一〔本〕項合海關銀約六百三十三萬兩(以七十九仙〔美分〕合銀一兩)。 教育部欠華比銀行學款英金三萬七千○九十七鎊一先令三辨[便]士(為結欠歐洲留學墊款)。 右一〔本〕項合海關銀約二十五萬兩(以三先令三辨[便]士又十六分之十三合銀一兩)。 農商部欠中法銀行十二萬元。 教育部欠儀品公司二十萬元(為北大添築寄宿舍)。 右〔以上〕二項合海關銀約二十一萬兩(以一元五角四分合銀一兩)。 三妙爾公司漢口商埠墊款公砝二十一萬三千兩。 審計院欠道勝銀行建署借款公砝十二萬兩。 右〔以上〕二項合海關銀約三十四萬兩(以一兩○五分五厘五毫合銀一兩)。 以上合海關銀系照海關貿易冊民國五年平均核算的匯兌幣值,與海關稅務紀要所列各口關銀與各口通行銀兩比較表而計算。 照上述九項借款,總共借入約一千一百七十余萬兩。(最近之五十年中國大事表財政沿革欄,民國五年尚有廣東向日借款六百萬元,天津紗廠借款六十萬元,未計算在內)。 民國財政史公債償本付息表中列: 長期外債共需支出一萬○九百八十九萬余元(連庚子賠款三千九百余萬元在內)。 短期外債共需支出一千六百六十五萬餘元。 交通部外債共需支出三千四百六十萬餘元。 右〔以上〕三項合海關銀一萬零四百六十五萬餘兩(以一元五角四分合銀一兩)。 海關貿易冊民國五年華洋貿易表列: 洋貨進口價值淨數(即除去進口貨複往外洋之貨價)五萬一千六百四十萬餘兩。 土貨出洋價值總數四萬八千一百七十九萬餘兩。 兩抵應入超三千四百六十萬餘兩。 總括上面所說,民國五年借入外債總共不過一千余萬兩。而外債償本付息支出須一萬萬餘兩。入口貨超過出口貨而貿易上又虧損三千余萬兩。這種情形,以常識猜度,總應流出現金一萬二千萬兩以上。何以金銀兩項合計,出超(即流出國外的)不過一千七百萬兩呢? 即以去年而論,金之入超四百一十二萬餘兩,銀之入超三千九百五十七萬餘兩。去年並未聽說有何大宗借款成功,而華洋貿易的入超(即我國貿易上的虧損)在二萬九千萬兩以上,外債償本付息還未計算在內。我們試想貿易的虧損近三萬萬兩,何以金銀的輸入反會超過輸出?更何以金銀輸入超過輸出的數目竟能達四千萬兩以上?這不更是令我們惶惑不解了麼? 由這看來,可以即刻了然我們以前的誤解。我們以前以為既是要償還外債本息,支付賠款,輸入又超過輸出每年二萬萬兩左右,常以為金銀一天天被外人囊括而去。現在就事實複按起來很可決定其為不然。 然則我們為什麼會貧乏的呢?請大家想一想。 有人說我們的貧乏,不是因金銀被外人囊括去了,是因他們把我們的原料運載而去。但是這個話仍有些不儘然。第一,我們的原料,倘若我們原本不能製造,便讓外人運去,對我有何妨礙?第二,外國人要我們用不著的材料,還可因以為中國開創一筆生意,多養許多無業的人,去運售給他。第三,原料的輸出固多,然輸出的亦不盡系原料還有布匹、綢緞、陶、瓦、磁器、鹽、茶、席、傘等各項成品。輸入的成品固多,然輸入的亦不盡系成品,還有礦砂、木材、橡皮、棉花等各種原料。本來貿易乃兩利之道,成品與原料的出入,原不應有何歧異的看法。何況中國土貨的輸出,還不及洋貨輸入數額的大。在今天縱然少了若干原料,必定多了比這所少的原料十數倍的成品。那便是說在中國境內所有的貨物,比未通商時要多十數倍。為什麼中國會貧乏呢? 在中國今天的境內貨物比從前加多了,金銀亦比從前加多了,中國應當比從前更富足。何以中國大家一天天露出民窮財盡的樣子?這真是有興味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了。 我們的解釋,最要緊的是須說明一個國家及其人民的貧或富,不關係於一國境內金錢貨物的少或多。中國的貧乏,只是由於下列的幾個原因。 第一,由於失業者的加多 我們要知道去年洋貨入口共值九萬四千余萬兩,那個意思便是說中國人民共購入洋貨約九萬萬餘兩。中國人民既購了這多洋貨,不是土貨亦要有差不多這樣大的數目,沒有人過問了麼?固然去年土貨出洋亦有六萬五千余萬兩;但兩抵起來,仍是洋貨多輸入了二萬九千余萬兩。這便是說土貨原有的銷路被洋貨奪去了將近三萬萬兩。大家想一想,土貨既為洋貨的輸入失去了將近三萬萬兩的原有銷路,那不是有生產這將近三萬兩土貨的農人工人,失了他原有的職業嗎?我們與外國通商,近來沒有一年不是輸入超過輸出,近十年的洋貨進口浄數,與土貨出洋總數相比,表列起來。(以海關銀為單位) 就這十年看來,每年都是入超。最少亦入超一千六百余萬兩,而多的入超至三萬萬兩以上。由此可知,入超是固定的趨勢。除歐戰期間入超之數較為減少外,其餘每年都在萬萬兩以上。這萬萬兩的入超,都是說明洋貨奪了我們國內生產者生路的一件事實。我們生產者的生路既這樣的被剝奪,怎會不成為一個普遍的貧乏光景呢? 第二,由於國民負擔的加重 我們因為政務的擴大,因為賠款的支付,因為歷年政治當局的糜費,於是內外債的數目一天天澎漲起來。內外債的數目既澎漲,為內外債的還本付息,於是成了國民的一個重大負擔。考歷年預算國債項下的支出: 我們既是每年要支付一萬萬元左右的國債,自然不能不從加徵稅款種類與數目上著想。我們現在租稅的名目亦太繁多了。地丁漕米契稅的附加稅,既進至正稅額三四分之一,而鹽課的加重,印花稅所得稅驗契費煙酒牌照稅的舉辦,幾于凡可以向國民刮取金錢的法子,無一不被人想出做到。而又因中國的稅幾於盡是可以轉嫁於人家的,遂使稅款的加征,貧苦的人與富人負同樣的責任,其結果愈使貧民加增其生活的悲慘。 第三,由於財產的集中,這是外國資本主義侵入,直接間接的影響。資本主義以下的大工業,因為組織偉大,分工精細,成本低廉,每壓倒在他下面的資本家,而使資本流入少數戰勝者的手中。又加以銀行的組織,股票的招募,更使小資產家所有的錢財,匯流到他們那裡。我們只看近幾年外國銀行存款的澎大,與本國幾個資本家的勃興,便可知一國的富已是不可遏抑的漸要流到少數人手裡來了。由於這一樣原因產生出來的軍閥,(其理由見下一條)亦複利用其淫威,厚自封殖。即自命廉潔的李純,家資亦二百萬。其餘如王占元曹錕之輩,一行作吏,遂成駭人聽聞的富豪,所以我們可知中國境內並非沒有從前那多的金錢,不過從前分配較勻的金錢,現在漸漸都第集中到少數國內國外資本家軍閥手裡去了,所以遂造成今日一般國民生活日趨窘迫的現象。 第四,由於國民生活的不安定,國民生活既日趨窘迫,在一般無路可走的人,自然不能不發生挺[鋌]而走險的事。於是野心家遂得利用他們以自遂其私謀。國民無路可走的為數既多,於是有些跟從這個野心家,有些擁戴那個野心家。這些人在沒有生活時,不能不奮力奪取人家的飯碗。在幸而有了生活時,又不能不廣為同黨謀取飯碗,以自固他的勢力,而抵禦奪取他飯碗的人。由於這個原故,大之則釀成軍閥的互相殘殺,小之亦釀成一般職業界傾軋排擠的惡現象,以致一國均陷於杌隉搖動的狀況中。因百業不興,運輸阻滯,而工商更凋弊[敝]。因兵燹頻仍,匪禍日甚,而民生更疲敝,這成了全國普遍的現象了。 所以債款賠款的支付,華洋貿易的虧損,並不是因為金銀流出國外所以為可怕。只是他使人民失業,使人民負擔加增,使資產集中,而促成一般人生活的不安定,所以為可怕。至於金錢豈但不流出國外,反從國外流進國內來。那些外國資本家用這經營我們的產業,盤剝我們的利息。一直把我們束縛到不能出氣而死。所以金銀的流入,亦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然則我們要怎樣才好?我們必須挽救這華洋貿易的入超趨勢。我們要大規(模)的發達大產業,以抵抗外資的壓迫,使失業者得以有生路。我們要反對那些利用政府愚暗而規定的不合理的協定關稅,庚子賠款與歷來重利盤剝的債款。我們但能為一般國民開生路而減輕他的負擔,現在一切的危險自然不會有了。 怕貧乏是沒有用的。我們要認清貧乏的真正原因,用積極與消極的方法對付他。 載《新建設》第一卷第一期 注釋 [1]漏卮:有漏洞的盛酒杯,比喻國家利益外溢的漏洞。 [2]原版為豎排,現改為橫排,所以稱謂應有改變。「右」即「以上」之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