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惲代英 > 惲代英文集③ | 上頁 下頁
致胡適


  (一九一九年五月六日)

  適之先生:

  久已仰慕,想與先生通信。但因未卒業以前,好為人家做事:我們倡了一個互助社[1]。現在新聲社[2]的人,都是互助社的人。已卒業以後,又被學校事務糾纏了。所以遲遲直到今日,有些事干求先生,才寫一封信。真是俗話說的「無事不上三寶殿」了。

  中學四年級有位同學蕭鴻舉[3]君,原亦是互助社的一分子。因為家中貧寒,怕不免中途廢學,因聞留法儉學會招直接出法工讀的學生,他想這是他惟一求學的途徑。但要費用三四百元,仍是無法籌出。他看見留法儉學會有借款章程,但是要切實保人。代英實在信得蕭君志向堅定,品行可靠,願意代他做保。代英生平不輕與人做保,但究不知儉學會能信得過代英否?所以寫信先生,想先生把這意思轉達儉學會。寒士求學之苦,教育不平等之苦,我們救得一分便是一分。而且蕭君是有志之士,于數學尤有天分,能自作公式多種,中學生如此,不易得也。所以切望先生不辭一臂力,有以助之。

  聽說先生此次迎接Dewey,要同他從湖北走過,不知能否同到敝校,一齊有所賜教?此間同學能夠「新」、能夠「動」的,比較以前多得很了。我們總還盼望將來比現在還要多些。先生等若在此有一天盤桓,于代英及同學等,或將都有些進益!這亦是干求的一樁事。

  代英辦中學事,將近一年,於此中利弊頗有心得,現正草《中學改制論》一篇。成功後或亦要請教是正。現又擬為《新聲》做《我們心目中的孔子》,把孔子的好處發揮出來,把舊派不正的感情平下去。再把信孔子的人,把他的行為與孔子的道理比一比,看那些倚孔子以自重的人,向那兒藏身。

  惲代英 上

  注釋

  [1]互助社是惲代英、黃負生、梁紹文、冼百言四人於1917年10月8日在武昌中華大學創辦的「修養且為社會服務」的進步社團,其宗旨是「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他們時刻不忘「伺候國家,伺候社會」。這是五四時期在武漢成立的第一個愛國團體,吸引了一批追求真理的學子,至年底發展到5組19人。

  [2]新聲社是在惲代英指導下,由互助社社員林育南、魏以新、胡業裕、湯濟川於1919年3月在中華大學創辦的,並出版了「武昌第一個新文化出版物」《新聲》半月刊。林育南代表新聲社投書《新青年》編輯部,並郵去《新聲》創刊號,請《新青年》諸先生指導。當時正在編輯《新青年》的胡適,立即將新聲社致《新青年》編輯部的信刊登在第6卷第3號上,並在編後寫道:「我們對於《新聲》的出世,極表歡迎。我們恭恭敬敬的祝賀《新聲》的成立!」

  [3]蕭鴻舉(1900—1932),又名雲鵠、人鵠,湖北黃岡人,中華大學中學部四班學生,互助社、利群書社骨幹成員,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一期學生,1924年11月為孫中山的侍衛官,護衛孫中山赴京。孫中山去世後,以廣東國民政府特派員的身份到河南開展工作,歷任河南省農民自衛軍臨時執委會委員長。中共河南軍委書記。1928年11月26日被國民黨逮捕,1932年2月10日被秘密殺害于河南洛陽。

  【手稿】

  1
  2

  (1)這是惲代英1919年5月6日致胡適先生的一封信,原信未注明時間,寫作時間是編者根據惲代英日記和信的內容判定的。惲代英在1919年5月6日的日記中寫道:「雲鵠約我來校為彼謀留法事。余與元衡師商,遂致快信於孑民、適之兩先生,請其轉函儉學會,並約適之先生,如Dewell〔杜威〕來此校,亦姑妄言之也。」原件存中國社會科學院胡適檔案中,卷宗號1779,分號1,頁數113。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