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楊朔 > 蓬萊仙境 | 上頁 下頁 |
秋風蕭瑟 |
|
夜來枕上隱隱聽見渤海灣的潮聲,清晨一開門,一陣風從西吹來,吹得人通體新鮮乾爽。樓下有人說:「啊,立秋了。」怪不得西風透著新涼,不聲不響闖到人間來了。 才是昨兒,本是萬里無雲的晴天,可是那天,那山,那海,處處都像漫著層熱霧,粘粘漬漬的,不大乾淨。四野的蟬也作怪,越是熱,越愛噪鬧,噪得人又熱又煩。秋風一起,瞧啊:天上有雲,雲是透明的;山上海上明明罩著層霧,那霧也顯得乾燥而清爽。我不覺想起曹孟德的詩來。當年曹孟德東臨碣石,望見滄海,寫過這樣悲壯的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於今正當新秋好景,恰巧我又在碣石山旁,怎會不想望著去領略一番那壯觀的山海,搜尋搜尋古人遺失的詩句? 我們便結伴去遊山海關。一路上,看不盡的風光景色,很像王昌齡在《塞上曲》裡寫的:「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自然另有一種幽燕的情調。 山海關是萬里長城盡東頭的重鎮,人煙不算少,街市也齊整,只是年深日久,面貌顯得有點兒蒼老。關上迎面矗起一座兩層高的箭樓,惡森森地壓在古長城上,那塊寫著「天下第一關」著名的橫匾就掛在箭樓高頭,每個字都比笸籮還大,把這座關塞烘染得越發雄壯。根據記載,明朝以前,這裡沒有城廓,只有一道城牆。明朝初年大將徐達才創建山海關,並且派重兵把守。登上箭樓,但見北邊莽莽蒼蒼的,那燕山就像波浪似的起伏翻滾;南邊緊臨渤海,海浪遇上大風,就會山崩地裂一般震動起來。我曾經上過長城極西的嘉峪關,關前是一片浩浩無邊的戈壁大沙漠,現在又立在山海關上,我的想像裡一時幻出一道綿亙萬里的長城,也跳出一些悲歌慷慨的古代遊俠兒,心情就變得飛揚激蕩,不知不覺念出陳琳的詩句:「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 身後好像有人在看我,一回頭,近處果然站著個人,二十六七年紀,穿著件繭綢襯衫。他生得骨骼結實,面貌敦厚,眉目間透出股英颯的俊氣。從他那舉動神態裡,一眼就辨別出他是個什麼人。他的眼神裡含著笑意問:「是頭一回來吧?」 我說:「是啊。你呢?」 「來過不知幾回了。」 「那麼你該熟得很,講點長城的故事好不好?」 那青年人穩穩重重一笑說:「故事多得很,可惜我的嘴笨,不會講。」 我說:「實在可惜。要是長城也懂人事,每塊磚,每粒沙土,都能告訴我們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那青年人的臉色一下子開朗起來,笑著說:「你以為長城不懂人事麼?懂的。聽一位老人家說,每逢春秋兩季,月圓的時候,你要是心細,有時會聽見長城上發出很低很低的聲音,像吟詩一樣。老人說:這是長城在唱歌,唱的是古往今來的英雄好漢。」 我聽了笑起來:「有意思。叫你這一講,長城還真懂感情呢。」 青年人也笑著說:「感情還挺豐富。有時也發怒。遇上月黑風高的晚上,飛沙走石,滿地亂滾,長城就在咬牙切齒罵人了。」 「罵誰呢?」 「罵的是吳三桂那類賣身投靠的奴才,當年把清兵引進山海關,雙手把江山捧給別人。」 我就說:「長城自然也會哭了。」 青年人帶著笑答道:「長城倒不會哭,另有人哭。夜靜更深,你要是聽見海浪嘩啦嘩啦拍著長城腳,據說那是孟薑女又哭了。」 關於孟薑女,這兒有不少牽強附會的事蹟。近海露出兩塊礁石,高的像碑,矮的像墳,說是孟薑女墳。出關不遠有座廟,內裡塑著面色悲愁的孟薑女像。廟後有塊大石頭,上面刻著「望夫石」三個字。據說孟姜女本姓許,因為是長女,才叫她孟薑女。她丈夫范郎被征去修長城,孟薑女受盡折磨,萬里尋夫。范郎死了,她坐在長城根下,哭啊哭啊,哭倒了萬里長城,自己也跳海自盡了。古代有關長城的故事或是詩文,多半是描敘築城戍邊撇妻離家的痛苦,孟薑女是其中流傳最廣的一個故事。文天祥題孟薑女廟的楹聯裡也有這樣一句:「萬里長城築怨」。 今天我們登上長城,感情卻全是另一樣:多雄偉壯麗的奇跡啊。這是我們祖先用智慧、勇敢、毅力,積年累代修起來的。這不僅是捍衛過我們民族的古壘,也是人類歷史上絕世的創造之一。我們為自己祖先所付出的生命血汗感到無上光彩。 我跟那青年正談著,一個結伴來的女孩子跑過來,紅領巾像片火雲似的飄拂著。她歡蹦亂跳問:「你們談什麼?這樣有趣。」 我說:「談長城。你看了長城有什麼感想?」 女孩子用右手食指按著臉腮,歪著頭想了想笑道:「我也不知道,反正有意思。不過我想,現在咱們再不必修什麼長城了,沒有半點用處。」 我說:「修這樣長城,是沒用處。不過還是得修。應該用我們的思想信仰修另一種長城。這道長城不修在山海關,不修在嘉峪關,修在你的肩上,我的肩上,特別是在他的肩膀上。」說著我指了指那眉目英颯的青年。 那青年望著我笑問道:「為什麼特別在我肩上呢?」 我說:「因為我知道你是個什麼人。」 「你說我是個什麼人?」 「你講話很有浪漫主義的詩意,像個詩人,可是你的舉動神態告訴我你是個軍人——對不對?」說得那青年含蓄而親熱地笑了。 正當中午,太陽有點毒。一陣風斜著從關外吹來,涼爽的緊。我不覺吟詠著毛主席的詞:「蕭瑟秋風今又是,……」 那青年軍人和女孩子一齊應聲念道:「換了人間。」 (一九六一年)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