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徐志摩 > 秋陽集 | 上頁 下頁
哈代的悲觀


  哈代的名字,我國常見與悲觀厭世等字樣相聯,說他是個悲觀主義者,說他是個厭世主義者,說他是個定命論者,等等。我們不抱怨一般專拿什麼主義什麼派別來區分,來標類作者,他們有他們的作用,猶之旅行指南,舟車一覽等也有他們的作用。他們都是一種「新發明的便利」。但真誠的讀者與真誠的遊客卻不願意隨便吞咽旁人嚼過的糟粕,什麼都得親口嘗味。所以即使哈代是悲觀的,或是勃郎寧是樂觀的,我們也還應得費工夫去尋出他一個「所以然」來。藝術不是科學,精彩不在他的結論,或是證明什麼。藝術不是邏輯。在藝術裡,題材也許有限,但運用的方法,各各的不同。不論表現方法是什麼,不問「主義」是什麼,藝術作品成功的秘密就在能夠滿足他那特定形式本體所要求滿足的條件,產生一個整個的完全的獨一的審美的印象抽象的形容詞,例如悲觀浪漫等等,在用字有輕重的作者手裡,未始沒有他們適當的用處,但如用以概狀文藝家的基本態度,對生命或對藝術,那時錯誤的機會就大了。即如悲觀一名詞,我們可以說叔本華的哲學是悲觀的,夏都勃理安是悲觀的,理巴第的詩是悲觀的,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是悲觀的,或是哈代的哲學是悲觀的,但除非我們為這幾位悲觀的思想家各下一個更正確的狀詞,更親切的敘述他們思想的特點,僅僅悲觀一個字的總冒,絕對不能滿足我們對這各作者的好奇心。在現在教科書式的文學批評盛行的時代,我們如其真有愛好文藝的熱誠,除了耐心去直接研究各大家的作品,為自己立定一個「口味」(Taste)的標準,再沒有別的速成的路徑了。

  「哈代是個悲觀主義者」,這話的涵義就像哈代有了悲觀或厭世的成心,再去做他的小說,制他的詩歌的。「成心」是藝術的死仇,也是思想的大障。哈代不曾寫《裘德》來證明他的悲觀主義,猶之雪萊與華茨華士不曾自覺的提倡「浪漫主義」或「自然主義」。我們可以聽他自己的辯護。去年他印行的那本詩集(Late Lyrics and Earlier)的前面作者的自敘裡,有辨明一般誤解他基本態度的話,當時很引起文學界注意的,他說他做詩的本旨,同華茨華士當時一樣,決不為遷就群眾好惡的習慣,不是為謳歌社會的偶像。什麼是誠實的思想家,除了大膽的,無隱諱的,袒露他的疑問,他的見解,人生的經驗與自然的現象影響他心靈的真相。百年前海涅說的「靈魂有她永久的特權,不是法典所能翳障也不是鐘聲的樂音所能催眠」。哈代但求保存他的思想的自由,保存他靈魂永有的特權——保存他的Obstinate questionings(倔強的疑問)的特權。實際上一般人所謂他的悲觀主義(Pessimism)其實只是一個人生實在的探險者的疑問。他引證他一首詩裡的詩句:——

  lfway to the better there be,it exacts a full look at the worst.

  這話是現代思想家,例如羅素,蕭伯訥,華理士常說的,也許說法各有不同,意思就是:「即使人生是有希望改善的,我們也不應故意的掩蓋這時代的醜陋,只裝沒有這回事。實際上除非徹底的認明了醜陋的所在,我們就不容易走入改善的正道。」一般人也許很願意承認現在世界是「可能的最好」,人生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有希望的,幸福與快樂是本分,不幸與挫折是例外或偶然,雲霧散了還是青天,黑夜完了還是清晨。但這種淺薄的樂觀,當然經不起更深入的考案,當然只能激起徹底的思想家的冷笑。在哈代看來,這派的口調,只是「骷髏面上的笑容」!

  所以如其在哈代的詩歌裡,猶之在他的小說裡,發現他對於人生的不滿足;發現他不倦的探討著這猜不透的迷謎;發現他暴露靈魂的隱秘與短處;發現他的悲慨陽光之暫忽,冬令的陰霾;發現他冷酷的笑聲與悲慘的呼聲;發現他不留戀的戡破虛榮或剖開幻象;發現他盡力的描畫人類意志之脆薄與無形的勢力之殘酷;發現他迷失了「跳舞的同伴」的傷感;發現他對於生命本體的嘲諷與厭惡;發現他歌詠「時乘的笑柄」或「境遇的諷刺」,在他只是大膽的,無畏的盡他詩人,思想家應盡的責任,安諾德所謂Application of ideas to life;在他只是披露他「內在的刹那的徹悟」:在他只是反映著,最深刻的也是最真切的,這時代心智的度量。我們如其一定要怪嫌什麼,我們還不如怪嫌這不完善的人生,一切文藝最初最後的動機!

  至於哈代個人的厭世主義,最妙的按語是英國詩人老倫士平盈(Laurence binyon)的,他說:如其他真是厭世,真是悲觀,他也決不會不倦不厭的歌唱到白頭,背上抗著六十年創造文藝的光明。一個作者的價值,本來就不應拿他著作裡表現的「哲理」去品評。我們只求領悟他創造的精神,領悟他擴張藝術境界與增富人類經驗的消息。況且老先生自己已經明言的否認他是什麼悲觀或厭世;他只是,在這六十年間,「倔強的疑問」著。

  編者按:本篇正文第一段及附錄一、附錄二,均見《湯麥司哈代的詩》一文中,惟字句稍有出入,為保持原發表時格式起見,仍一併錄存。

  (原載:民國十七年三月十日《新月》第一卷第一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