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謝覺哉 > 謝覺哉雜文選 | 上頁 下頁
「艱險拿來足踩平」


  游東南各省感賦

  日暄雨潤天何厚,造海移山地更靈
  地要層層鋪錦繡,人需個個賽顏曾①。
  光芒射到心添暖,艱險拿來足踩平。
  竟海而還吾已老,揚眉自笑且杯傾。

  詩的意義是明顯的。現先就第三聯:「光芒射到心添暖,艱險拿來足踩平」說幾句話。

  人是要走路的,走就要碰到險阻,大的小的遠的近的險阻,鏟去一重又有一重。人是要做事的,做就要遇到困難,客觀的主觀的困難,前進中的困難,不得已走曲折路的困難,克服一重又有一重。從古到今,從中到外,人總是在和險阻困難搏鬥中前進的,要想沒有艱險,睡懶覺,進天堂,那是空想。但從古到今,從中到外,也沒有不可戰勝的艱險。人類歷史是一部戰勝艱險的歷史,近數十年來我國人民戰勝帝國主義、戰勝封建主義、戰勝官僚資本主義、戰勝一切天災人禍,走向獨立富強的道路,尤為顯著。

  艱險是可以戰勝也必須戰勝的,但戰勝它卻不似探囊取物那樣容易。因而不少人被艱險摔倒了,或被艱險嚇退了。在舊社會,有的人雖然根據歷史經驗,知道「人定可以勝天」,「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他們看准了方向,樹立了志願,但是經過千回百轉,受盡磨折,有時仍然達不到完成志願的目的。

  這是人民群眾尚未登臺的時代,人民沒有自己的組織,沒有集中人民智慧的機構。現在不同了,有了工人階級的政黨——共產黨,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準則,在艱險到來或未到來之前,往往就能夠認識或預料到它的性質及其危害程度,及時地在人民面前亮了它的底,同時指出了戰勝它的方法和過程,確立了人民的信心。因而,在我們党的領導下,不論前進的道路如何曲折,總是能夠排除萬難,達到勝利的目的。

  要知未來,且看過去。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我們知道了解放中國的方向。當時的人民是赤手空拳;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堵塞住去路,這不是很艱險嗎?但領導人民革命的中國共產黨,蔑視了這些艱險,把它踩在腳底下,在奮鬥中豐富了經驗,積蓄了力量,經過二十八年的時間,取得了驚天動地的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勝利以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雖然有時還會遇到大大小小的風浪,但總不能妨礙我們的事業越進越快,越做越大。

  原因何在呢?是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英明領導,不僅明確了方向,而且明確了進行各項建設和克服艱險的方法。他是太陽,照亮了人民群眾的心,鼓舞群眾去掃除前進道路上的任何阻礙。

  看吧!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照耀著我們前進。在這三面紅旗下面還有千絲萬縷熾熱的光線,交織著射到各地方各行業的人民心裡,如農業、工業、商業、教育、科學文化、政法及其他不能備舉的事業,都有較切實和詳細的規定。這些規定是來自群眾,經過領導機關分析與系統化,又到群眾中去實踐的;這些規定是總結了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創造性地提出的。因而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無限地鼓舞了人民的積極性。

  這就是「光芒射到心添暖」。

  看吧!一年來我們克服了和克服著連續三年大災荒及其他原因所產生的困難;可以預計,一九六二年將因認識的提高,條件的具備和工作的熟練,必然在戰勝現有的艱險的鬥爭中,取得新的成就。

  這就是「艱險拿來足踩平」。

  當然這不是說,戰勝艱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在踩平每一個艱險的過程中,都需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踏實努力。

  這是真理,廣大人民認識的真理。他們的雄心壯志,因有三面紅旗的指導而更加堅強,三面紅旗又因結合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而更加光輝燦爛。

  目前也還有少數人——青年中也有——看不清楚這一根本之點,他們在暫時的某些困難面前卻步,缺乏克服困難的信心。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舊社會帶來的「只想享受不願奮鬥,只顧個人不顧集體」的壞思想沒有滌除乾淨,一遇風雨,便發寒發熱起來;二是沒有或不肯學習,不清楚社會情況以及黨和政府的措施。這些人雖然是很少數,但必須向他們大聲疾呼:要他們到實際工作中去體驗。一句話,是重新教育或重新學習。

  詩的第二聯:「地要層層鋪錦繡,人需個個賽顏曾」,是說我國廣大的土地上,要大搞農業建設,同時還要進行林業建設、工業建設、商業建設、交通水利建設、科學文化建設,這些建設都打好了圖譜,它將使我國廣大的土地真正鋪成為錦繡河山。事總要人去做,年輕一代,應該當仁不讓。古代的顏曾只是少數,現在則個個應都是顏曾;古代的顏曾在封建時代顯示他們的能耐,現代的顏曾則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時代大展身手。我們是處在偉大的我們先人想像不到的時代,因而我們應該也能夠做出先人所想像不到的事業。

  青年人志高氣盛,要在整體上藐視任何困難,又要在實際工作中重視具體困難。只要我們認真執行黨的政策,腳踏實地、刻苦努力地進行工作,我們就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更迅速地向前發展。

  一九六二年是我國取得新的勝利的一年。青年們!前進吧!

  ① 顏曾即孔子門人顏回、曾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