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謝覺哉 > 謝覺哉雜文選 | 上頁 下頁 |
複原野農同志信 |
|
野農同志: 來信誦悉。 你提的問題,難於答覆。你說:「毛主席二月一日在黨校作《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和《改造我們的學習》裡都說過: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同志,他的知識只限於感性的,最好把它總結起來,上升為理論……。」我把毛主席文章複讀一遍,似乎毛主席是說:「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應用它來說明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他勸「僅有書本知識的人」,「參加到實際工作中去」;勸「從事理論工作的人」,「去研究重要的實際問題」。否則就要犯教條主義的錯誤。這是一方面。其次,「我們的工農幹部要學理論,必須首先學文化」,「因為學了文化以後,政治、軍事、經濟哪一門都可學。否則工農幹部雖有豐富經驗,卻沒有學習理論的可能」。「有工作經驗的人,要向理論方面學習,要認真讀書,然後才可以使經驗帶上條理性、綜合性,上升成為理論,然後才可以不把局部經驗誤認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經驗主義的錯誤」。這是又一方面。 這裡,毛主席不僅沒有要「不懂得原則」的、「瑣碎」的、「還是模糊」的「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同志,憑空去把經驗總結起來,上升為理論」。而且連「總結」二字都沒有說。 自然,照你的說法(不是毛主席說的),不去叫有實際工作的經驗的同志學文化學理論,卻叫他去「總結」,那難怪你「想來想去,十分困難」。如果照毛主席的說法,那就很明顯: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幹部,文化不夠,先學文化,求得能夠看書看文件、寫筆記,於是來一個「認真讀書」。把書上說的和自己做過的聯繫起來,比如參加過土地革命和內戰的同志有很多建立政權與戰鬥的經驗,然而很多不是有意識得來而是碰著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現在讀了書,想一想:才知道我們過去做的是很有意義的事,是今後還可以用的。這就會由「模糊」進到「不模糊」。更想一想:那時做的,是由於那時環境怎樣,敵人怎樣,自己的力量怎樣,所以應該那樣做;或者有些在那時也不應該那樣做,所以產生不好的結果。現在情形變動了,某些經驗仍適用或者應加以發揚,某些經驗則須修正或已全不可用。由「模糊」進到「不模糊」,是「條理性」;把經驗加以洗煉,加以分別,選擇,是「綜合性」。要做到這樣,必須向馬列主義那裡學些立場、觀點、方法才行。而且不是一下子便能做到的:天天在學,天天在想,「然後才可以使經驗帶上條理性、綜合性」;今天「帶上」一點,明天又「帶上」一點,帶得多了,就有點理論氣味,「然後才可以不把局部經驗誤認為即是普遍真理」。 毛主席並沒有對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同志下命令:限定某月某日「把你們的經驗總結起來,上升到理論」。而是鄭重聲明,要各人「向自己缺乏的方面發展」。是要你找著方向去發展,而不是一聽了毛主席的報告就象吞了靈符一樣:「未卜先知」。你沒有去「認真讀書」「向理論方面學習」,自然你的經驗還是「模糊」的而沒有帶上「條理性」,還是「瑣碎」的而沒有帶上「綜合性」,怎麼說得上總結、說得上由總結而「上升到理論」?只看了文件的下一截,沒去看上一截,憑空掉下一個問題而想得到良好「解決」,是不可能的。 來信說:「很多同志有豐富的實際經驗……難於下手總結」。那末,同你一樣「想來想去,十分困難」的,當還有人。因此,把書信公開,對不對?請大家注意。順致 敬禮 覺哉九月十七日 附錄來信: 在讀文件時,有個問題至今尚未得到良好的解決,非常難過,你老有豐富的下層工作經驗,又能十分瞭解老同志的困難,所以寫來,請你老指教,先致謝意。 毛主席二月一日在黨校作《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和《改造我們的學習》裡都說過,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同志,他的知識只限於感性的,最好把它總結起來,上升為理論,成為理性的知識,那便是馬列主義中國化了(意思如此)。 我想來想去,十分困難,要把經驗總結起來,創造條理論,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現在請問的是:到底要怎樣總結經驗?怎樣分析?怎樣綜合?請你著重於總結方法,並且多舉實際例子。 很多同志有豐富的實際經驗,只覺得那經驗是瑣碎的,是在工作過程中,為了解決某個革命實際問題時而獲得的,當時不懂得原則無從總結,現在雖懂得些,可是也還是模糊,難於下手總結,請問到底怎樣是好? 布禮 中幹休所原野農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