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謝覺哉 > 謝覺哉雜文選 | 上頁 下頁
整理材料


  章學誠先生說:

  古人一事必具數家之學,著述與比類兩家,其大要也……兩家本自相因而不相妨害。……但為比類之業者必知著述之意,而所次比之材,可使著述得所憑藉有以恣其縱橫變化。又必知己之比類與著述者各有淵源,而不可以比類之密而笑著述之或有所疏,比類之整齊而笑著述之有所奇輕奇重則善矣。蓋著述譬之韓信用兵,而比類譬之蕭何轉餉,二者固缺一而不可。

  「比類」,拿現在話講,是「調查研究」,是「整理材料」。沒有好的比類,不會有好的著述;猶之沒有好的調查研究,不會決定好的政策來。

  這工作,我們做得還差。有的根本不調查,主觀主義,自以為是,以感想當政策;有的雖調查過,或者還積累了不少經驗,然而不去整理,漫不經心,遇到事來,仍然是「以感想當政策」。有這樣的事:派考查團下鄉,或者通令下級要報告,材料一大堆,卻沒有人去「鉤稽刪要,得其大凡」。久之,材料丟了,誰也不知道。又或也總結過:一經驗、二教訓,做了決定;而因為「比類」工作不經常:有的不能拿這總結聯繫到那總結,從橫的方面得到補充;有的不能把去年的總結做今年工作的張本,從縱的方面得到積累。甚至也有乾脆忘記了的,雖即是他自己經歷的事。

  粗枝大葉,截斷歷史,這毛病兒不易去掉。但材料整理的不好,也是一因。

  「調查」是收集材料,「研究」是整理材料。「為比類之業者必知著述之意」,這是說必須理論有點根柢,受過相當的中國歷史中國情況及黨的歷史與黨的政策教育,然後能從複雜材料中,看清聯繫,抽出規律,足以供決定政策之用。其次,整理材料,不是做文章。編者的高明,表現在「次比」上,不在其議論上。就是要說明幾句,最多不應超過其篇幅十分之一。又次,材料逐漸累積,整理也逐漸加深,過去的、現在的、個別的、完整的,加以分析和綜合,寫出要點。檔案室(或材料室)裡,排次井然,一查即得。或印成書供人參考。

  調查研究(即比類)不能一個人樣樣都做,但每個人定要去做。特別是擔負指導工作的人,要看材料,要去調查,要整理材料,要求人家幫助收集與整理材料,否則「有虛名而無實學」,「卻在那裡擔負指導工作,是異常危險的」。

  從來做學問的人,看得書多,見得事多,手邊有冊子,叫做「功力」或「功夫」;從這根柢上創造出意見,即解決某某具體問題的意見,叫做「學問」。我們的建黨建政建軍……如算是一門學問的話,那我們就非切實用點功夫不可。

  1942年9月5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