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謝覺哉 > 謝覺哉雜文選 | 上頁 下頁
「反裘負薪」


  從前有一個聰明人,見老百姓翻穿著羊皮襖子(毛向內,皮向外)背柴,問:你的皮襖為什麼這樣穿?老百姓答:我怕把毛弄壞了。那位聰明人笑道:你不知道皮弄壞了,毛就無處附著嗎(原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說這句話的聰明人,隔現在有兩千多年,然今天的延安市,每天有若干老百姓背柴上市,背上負重,要墊點東西,他們冬天用皮襖,夏天用塊帶毛羊皮,仍然是毛向內,皮向外,並沒因那位聰明人說過而有所改變。

  那位自命為聰明而我們至今也承認他是聰明的人,卻沒有懂得:背上負重,墊的東西要厚。如果毛向外,毛和柴粘在一處,不要幾次,毛扯完了,剩下光皮,不能再墊。現用皮向外,總可以背年把,不會毀爛;就是爛了,可以補巴。

  這裡告示我們一個道理:「社會一切存在的東西,總有它存在的理由。如果不去考察而漫然批評起來,批評一定不會中肯。」人們也就不會信你的話而想法子去改革。

  連帶想到「負載」的事,南方人用「挑」,北方人用「背」。挑用肩力,背用背力。南方二人抬一擔架,輕鬆得很,北方則要四人;然北方人可背百多斤,南方人則望而搖首。

  在生理上講,用肩比用背要合理些,如果還不能用機械代替人力的話。然而北方人為什麼不「易背而挑」?幾千年來老是背下去?問題是條件不夠:一則沒有堅木做「木挑」,長而大的樹條放在肩上,怪不舒服;二則沒有竹篾做「簍子」,做「落腳」,①做「扁擔」,象柴草等物,實沒法挑。

  這裡又告示我們一個道理:一件事物的變革,必須具備某種必要的條件。當然條件是可以而且應當努力去創造的。但如果不計及條件或不去創造條件而空言改革,那結果必是徒然的。

  古老的中國社會,物質與精神,精神與物質,都需要改革,需要用人力在短時間內改革,然而千差萬別,各有各存在的原因,因而各有各須具備的條件。前者要我們敏銳觀察,抉其癥結;後者要我們深入地有計劃地的創造,不能苟簡,建設的道路上,不容許皮相,也沒有可僥倖取到的便宜。

  1941年6月14日

  ①「簍子」、「落腳」都是用竹制的挑的工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