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謝覺哉 > 謝覺哉文集 | 上頁 下頁 |
論艱苦樸素與群眾同甘共苦 |
|
(一九五七年三月二十日) 不和群眾同甘共苦,不願意艱苦樸素,就是脫離群眾,脫離群眾,會使得我們的事業不是走向成功而是走向失敗。 甘和苦是相對的名詞,過去的人說的甘,也許是現在的人說的苦,現在工作人員說的苦,也許是一般人民群眾所希望的甘。總之,不論吃的、穿的、住的、行的、工作條件,現在都比過去好多了,但是人們的心理,在生活享受上常不肯去和過去比,不肯和低於我們的人比,而只想在人民面前擺闊氣,生活在人民之上。這是剝削階級的壞思想在我們腦子裡復活,個人有這種意識,就害了個人;很多人有這種意識,就要危害國家。勞動在先,享受在後;少享些福,多吃些苦,是懲治這種毛病的藥劑,我們必須吃這劑藥。 艱苦樸素可以鍛煉人的意志。任何有成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程度不同的艱苦鍛煉,沒有一種成就可以不費力得到的。艱苦樸素可以促使事業的成功,因為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是從半空裡掉下來的,而是一手一足的勤勞,一絲一毫的累積得來的。個人生活艱苦樸素和各種建設事業的不鋪張浪費是一致的。能吃苦的人,必然愛惜公共財產,必然能為公共的企業或者事業作精打細算;社會建設事業的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使得所有的人,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受到好處。 不願過艱苦樸素生活的人,人生觀不會正確,工作能力不會提高,經不起風吹雨打;不願和群眾同甘共苦的人,也不會深入實際,不會知道事情的所以然,甚至連糧食布匹等生活資料是從那裡來的都說不明白,這種人是社會上的寄生蟲,不是社會上各種生活建設的參加者。有誰願意做這樣的人呢?當然誰也不會願意,但是在我們的周圍,又確實有些人在向這方面走。比方:計較地位待遇,3年不提拔,就說幹部政策有問題;比吃、比穿,穿衣要細毛料子,吃飯要上館子;分配工作講價錢,只接受不費力的,不願意幹費力的,不願意去農村,雖然「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已經在農村逐步實施,但是目前還不是理想的地方;去工廠礦山嗎?只願意當職員,幹點輕活,下車間、下礦井不想幹,因為那既是重的體力勞動,又要下工夫學技術,未免太勞累了一些。說來說去,任何事都先從個人利益出發,物質享受蒙住了眼睛,因為眼光短小,思想狹隘。至於做了多少工作?有沒有成績,卻滿不在乎,自己經手的工作,常常弄不清頭緒;上級交下來的任務,有時也不能很好完成。 「心無二用」,專心於生活享受的人,不會同時又專心於工作;個人和社會是相關的,任何工作出亂子、有漏洞,大都和工作人員生活上的腐化、懶惰的作風有關。 成天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是舊社會裡的二流子,大少爺;大少爺已經打倒了,二流子必須改造。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回到那裡去呢?回到人民群眾中來,睜開眼睛看看,群眾是過的什麼生活,並且和群眾比比生活,從農村和工廠來的人,看到過工人和農民的生活,知道自己的父親、母親、兄弟和鄰居們的生活,和他們比比看,如果由於工作崗位不同,生活上有些差別,或者稍微高一點,這沒有問題,如果超過得太多,那他們就要另眼相看了,覺得你已經離開他們了,不是他們一家人。再和群眾比比工作,工人做些什麼,農民做些什麼,一切體力或者腦力勞動者做些什麼,他們勞動不只是為自己,而是為人民創造物質和文化的財富。那末回頭看看自己,你做了些什麼?是按勞取值呢?還是取得的值超過于勞呢?試想一下,就會覺得群眾偉大,個人渺小,自然而然就會得到一條規律;生活應該和低於我的人比,工作應和勝於我的人比。 各個類型的人,生活方式不同,感情也是不同的;感情又是隨著思想而變化的。脫離群眾的人,看不起勞動人民的艱苦勤勞和衣食樸素,說是不光榮、沒出息,而在勞動人民看來,不光榮、沒出息的不是他們,而正是你自己。那末,你鑽到群眾中去吧!和群眾生活在一起吧!這樣,你就會改變以前的認識,知道高出群眾的鋪張浪費是怎樣的可恥,應該受到譴責,而同群眾同甘共苦的艱苦樸素作風,是怎樣的可愛了。 愚公移山,90歲的愚公和他的兒子、孫子的孫子,同甘共苦的幹,終於在王屋、太行兩座大山之間,打通了一條大路,共產黨人、人民解放軍和人民群眾生活在一起,和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從人民群眾中吸取了無窮的力量,經過幾十年的奮鬥,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長期統治,獲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革命時期這樣,建設時期仍然應該是這樣。 要和脫離群眾的違反革命傳統的鋪張浪費作風作鬥爭,工作人員、工作人員中的負責人要作出榜樣。 艱苦樸素和群眾同甘共苦是我們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一個勝利接一個勝利的重要保證。 (根據謝覺哉手稿原件整理) (1)這是謝覺哉應中央廣播電臺之約進行廣播講話的節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