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項英 > 項英文集 | 上頁 下頁 |
反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大戰,奪取贛州、吉安 |
|
反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大戰,奪取贛州、吉安(1) (一九三二年二月十日) 自從日帝國主義強佔上海、炮擊南京以來,上海閘北、吳淞,已在大炮、飛機、軍艦的轟擊爆炸之下變成一片焦土了,幾十萬居民都在日帝國主義屠殺之下,受著最悲慘的犧牲。最近,日本正在大量增調軍隊到中國,又由上海進而圖占武漢。這種屠殺中國人民的慘禍,將由東三省、上海、南京,擴大到長江各埠、沿海各口岸了。 這一事變的發展,愈加使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爭奪激烈到了萬分,帝國主義的強盜大戰,更是盤馬彎弓待發的緊張形勢。在太平洋大戰的主角美帝國主義,向日本嚴重的抗議和通牒,那不過是帝國主義戰爭要爆發的一種通常表面文章。實際呢,美國亞洲艦隊全部開到上海和南京,六千陸軍已到上海,其餘還在動員開拔中。英、法、意等國軍艦,也大批調到上海,陸軍英兵有五六千,意兵有千餘,法兵有若干都集中在上海。帝國主義大戰,只要一碰就要爆發起來。最近英、美等主張劃上海為中立區,實際就是首先來瓜分上海進而瓜分全中國。可是帝國主義的衝突,特別是日、美衝突,在目前已進到最尖銳的時候,這樣是不能解決的。於是日本就反對這種辦法,繼續武力攻擊。美國及其他帝國主義,也不過借此來更加緊軍事佈置和戰爭動員的準備,以及各因利害關係,互相來結成戰爭中的同盟。帝國主義大戰的爆發,到現在只是時間上遲早的問題。 國民黨和他的政府,仍然繼續作出賣中國的勾當,最近更承認帝國主義瓜分上海,對於自動抵抗日軍的英勇士兵和革命群眾,他們本來派軍隊去繳械的,反而這些軍隊士兵又自動加入作戰。這使國民黨又不得不轉變方法欺騙群眾,汪精衛、何應欽、宋子文[1]的聲明就是鐵證。最近,國民黨更企圖挑起世界大戰,來促成帝國主義更快的解決瓜分中國問題以及將來在日、美正式作戰時也可以「向日宣戰」,那都不過是幫助美國及其他帝國主義來搶奪中國和欺騙群眾。在大戰爆發時,國民黨各派軍閥必然都分組在各帝國主義指揮之下,成為幫助他們瓜分中國,特別是屠殺中國人民的一個支隊。 空前的殺人大戰快到臨了,全世界的工農及一切勞動群眾,都遭受比第一次大戰更悲慘的災禍。中國是這一次殺人大戰的主要戰場,中國幾萬萬群眾將要被屠殺於帝國主義槍、炮、炸彈、毒瓦斯之下,比現在上海被屠殺的慘狀還要超過百十倍。因此,反對日帝國主義屠殺中國人民,反對美國及其他帝國主義瓜分中國與屠殺世界工農勞動群眾的大戰,我們要以革命戰爭去消滅帝國主義的大戰,才能消滅大戰的慘禍與災害,要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反帝反國民黨的民族革命戰爭,驅逐帝國主義出中國,推翻國民黨的統治,以爭取蘇維埃在全中國的勝利。這是我們當前的最主要中心任務。 要執行這一任務,就要積極進行革命戰爭,擴大與加強紅軍,發展與牢固中央蘇區,奪取贛州、吉安,貫通河東、河西[2]兩大蘇區,以及與湘鄂連結起來,以爭取江西首先勝利,建立最廣大的最鞏固的全國革命根據地,來組織和領導全國革命戰爭準備,與帝國主義作最殘酷的戰爭,實行以革命戰爭消滅帝國主義的殺人大戰,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反帝、反國民黨的戰爭。 現在紅軍已將贛州包圍了,敵人的增援部隊被紅軍消滅了一團,贛州將要攻下,進而就要奪取吉安了。奪取贛州和吉安是準備與帝國主義直接作戰最實際的任務,工農和一切勞動群眾,大家要一致動員起來,積極參加革命戰爭來奪取贛州,發展贛江西岸的工作,動員廣大群眾來配合紅軍去奪取吉安,每一位工農同志要當紅軍去!到前線去! 在我們蘇區內,有一種太平觀念、和平思想是非常濃厚的,以為敵人不來就完了,這是非常不對的,這是妨礙革命發展與勝利的。在各級政府的工作中就有這種現象表現,對於任何工作、任何命令和決議,都是鬆懈而不緊張的去執行,這是非常有害的。我們要堅決與這種觀念作鬥爭,克服這種思想和觀念。 還有一種觀點,就是以為帝國主義的大戰與我們蘇區沒有關係,或者以為帝國主義打起仗來了,敵人更不能進攻我們了,好像歡迎帝國主義打仗一樣,這都是很錯誤的。我們必須知道,帝國主義大戰的爆發,他首先要進攻中國革命,鎮壓國內外的革命,同樣的帝國主義雖然互相打起來,他對於蘇聯的進攻,仍然時時企圖將戰爭轉向進攻蘇聯戰爭。中國是主要戰場,中國人民首先遭受屠殺和犧牲。帝國主義大戰的爆發,其結果毫無疑義的要掀動世界革命大爆發,來葬送他到墳墓去。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努力去發展和組織全國的革命戰爭,去消滅帝國主義戰爭,消滅反革命對革命的進攻。 世界空前的大事變要來臨了。大家動員起來,緊張起來,同時武裝起來去發展革命戰爭,奪取贛州、吉安,反對帝國主義的大戰,變帝國主義大戰為反帝反國民黨的民族革命戰爭! [1]汪精衛、何應欽、宋子文:汪精衛,時任國民黨南京政府行政院院長;何應欽,時任南京政府軍政部部長兼國民黨軍贛粵閩邊區「圍剿」軍總司令;宋子文,時任國民黨南京政府行政院副院長、財政部部長。 [2]河東、河西,指江西贛江東岸、西岸一帶地區。 (1)本篇系項英的署名文章,發表於1932年2月10日《紅色中華》報第9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