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許地山 > 道教史 | 上頁 下頁 |
附錄 道家思想與道教(7) |
|
天人感應在先秦時代主張得最熱烈的便是墨子。墨家思想在漢時為儒家所壓制。當時能與儒家抗衡底便是黃老道,許多派別都在它底蔭下得以保存,故墨者也就歸附在裡頭。道教和墨教底關係在它底感應論。我們將《太上感應篇》來和《墨子》底《法儀》、《天志》、《明鬼》諸篇比較一下,就覺得其中相同的觀念很多。《墨子·非攻》文裡列舉許多 祥,《天志》明告以「知天鬼之所福,而避天鬼之所憎,比求興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明鬼》說:「今吾為祭祀也,非直注之於汙壑而棄之也,上以交鬼之福,下以合歡聚眾,取親乎鄉里。」《感應篇》開首一句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這與《法儀》「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日殺不辜者,得不祥焉」是一樣的意思。又祈福底事,亦為墨者所不禁,這在《天志篇》裡說得很明白。祈禳本為宋國所重,墨子生於宋,故他底門徒多習祝史之事。道德家本不主祈禳,因為這是巫祝底事,不是學清靜無為底人所當為。但自墨道參入後,祈禳幾乎佔領道家實行方面底全部!秦漢間底方士都能祈禳,《淮南》有土龍求雨之文,董子甚且以儒家實行這事。祈禳之法到後來越盛,依《神仙傳·王遠傳》所記,則漢桓帝時,學神仙底已教人用符法禳災治病了。漢魏道教徒所知底神仙不過如《神仙傳》所載九十二人, 著者把墨子也入仙班,是一件很可注意的事。到五代時候,道士中還有會「墨子術」底,我們在史乘中找出底下一段話。 是時魏州妖人楊千郎用事,自言有「墨子術」。能役使鬼神,化丹砂水銀。莊宗頗神之,拜千郎為檢校尚書郎,賜紫。其妻出入宮禁,承恩寵,而士或因之以求官爵。(《新五代史》卷十四,太祖子) 墨子曾否能使役鬼神,化丹砂水銀,我們不知道,但從傳說中,我們知道他底技術很好,能做木鳶和軍用的器具。宋道書中還有《太上墨子枕中記》一卷,言慝形幻化之術,可見墨子也被道教徒當做神仙看待。 黃老道家既和墨家信 祥祈禳和感應說,於是後來底道教做出滿天神靈來。道教今日所奉諸神,一方面是從古代的神話流衍下來,一方面是從陰陽五行底禳星禮鬥發展出來。中國古人底崇拜對象說是天地,其實是以日為主,故《祭義》說「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日是天底代表形象,是生生之本,故為祭祀底主體。所以天子封禪每祭日,盟會諸侯時亦指日為誓。古時祭日應在東方,時間在春,因為東方是「震」地,為《說卦》所說萬物出生之向。拜日星底禮,由來是很早的。古時致祭之地多在高處,《史記·封禪書》說:「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其語不經見,搢紳者不道。」那時所祭底帝是「東君」、「東後」、「東皇」,即後來五行說流行時底「青帝」。自秦襄公為諸侯(周平王元年),始因雍州舊畤作西畤,祠白帝;秦宣公時,國基已固,始僭禮祭青帝於密畤;靈公三年(周威烈王四年)作吳陽上畤、下畤以祭黃帝、炎帝:於是雍東四畤具備。 秦最先祀白帝,大概是秦底世系出於少皞,再溯源而祭太皞、軒轅、神農,初不過是本著舊時祖先崇拜底形式,所謂嚴父配天之老例,本沒有什麼以木德王或以土德王等說,到齊宣威之世,五德終始為五行家所倡之後才有五行配五色帝底說法。秦始皇因為五行家與神仙家底說法,也就採用了「陰陽主運五行相次」底理論。五行相次自然引起天上五行星底敬仰。道教底成立,從秦漢間拜星底禮儀得了許多幫助。漢人也是篤于祭祀求福底,桓寬在昭帝時亟論其過於注重,說: 古者庶人魚菽之祭,春秋修其祖祠,士一廟,大夫三,以時有事於五祀,蓋無出門之祭。今富者祈名嶽,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舞像;中者南居當路,水上雲台,屠羊殺狗,鼓瑟吹笙;貧者雞豕五芳,衛保散臘,傾蓋社場。 古者德行求福,故祭祀而寬;仁義求吉,故蔔筮而希。今士俗寬於行而求於鬼;怠于禮而篤於祭;嫚親而貴勢,至妄而信日,聽馳言而幸得,出實物而享虛福。 古者君子夙夜孳孳思其德,小人晨昏孜孜思其力,故君子不素飡,小人不空食。世俗飾偽行詐,為民巫祝,以取厘謝,堅頟健舌,或以成業致富,故憚事之人,釋本相學,是以街巷有巫,閭裡有祝。(《鹽鐵論·散不足》) 重祭重巫就是促成道教成為一個有組織的團體底原因。當時底巫祠很多,都是與五行有關係底。 漢高帝二年因秦未立畤祀黑帝,乃立北畤以湊足五帝底數目。劉氏,據《左傳》所記世系出自高辛,並非高陽,依五行論,他是以火德王,應當祀炎帝,依祖先崇拜,應當祀帝嚳,故知立北畤只為湊足五帝之數而已。我們因此可以知道用青、黃、赤、白、黑諸名加于古帝名上是出於五行論盛行之後。由祖先而附麗於方位,由方位而上同於五星,故漢代祭祀底對象幾乎全是星辰。高祖四年所立底祠,除河巫祠祠河,南山巫祠祠秦二世外,其餘如蚩尤祠、梁巫祠、晉巫祠、秦巫祠、荊巫祠、九天巫祠乃至各郡國縣所立之靈星祠都是以祭星為主底。武帝時方士又奏祠太一,說:「天神貴者太一,佐曰五帝。」太一依《春秋合誠圖》和《樂汁征圖》,是紫微垣底一星,因其居北極天樞,為眾星所拱,大有君臣之象,所以說五帝為太一佐。 漢朝拜星與現在道教所奉諸神有關係。群星底人格實現,是漢人最普遍的信仰。《拾遺記》載劉向校書天祿閣,有黃衣老人自言是「太一之精天帝」;《搜神記》載董永取織女, 諸如此類,不能細述。張角作亂,亦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辭。蒼天、黃天即九天巫祠所祠,實際也是祭星底。祭星禮鬥為漢人一般的宗教,道教湊巧成立於這時候,因此用來號召百姓。現在所謂「玉皇上帝」、「文昌」、「鬥姆」、「司命」、「福德」等等,無一不是從那時候底拜星禮節留下來底。關於道教底神聖,名號無數,尤其是在佛教密宗傳入後,道士們為要與佛爭雄,隨意造了許多難知難解的天尊與元君底名字。《諸師真誥》、《上清眾經諸真聖秘》、《三洞讚頌靈章》等書滿填了他們底名字,有工夫底人可以一讀。 方士講長生用藥方和祈禳是開道士用符咒底先河,道教有今日的組織也是在此。《後漢書》(一百一)《皇甫嵩傳》載钜鹿張角奉事黃老道,自稱「大賢良師」,畜養弟子,跪拜首過(懺悔)。他用符水咒說療疾,因百姓底信服,乃遣弟子于四方傳「善道」數十年。又《劉焉傳》(《後漢書》一百五)載張陵之孫張魯于順帝時客於蜀,學道於鶴鳴山中,造作符書,受其道者出米五鬥,故名「五斗米道」。此道傳自張陵(第一代天師)。陵傳子衡,衡傳于魯,遂自號「師君」。學者初名「鬼卒」後號「祭酒」,領部眾多者曰「理頭」,皆教以誠信,不聽欺妄,有病但令首過而已。諸祭酒各起義舍於路邊,專懸米肉以給行旅,以為食者當量腹取足,過多,鬼就能使他生病。熹平中,妖賊大起,其中以漢中有張修持五斗米道,張角持太平道是最著。太平道師持九節杖為符祝,令病人叩首思過,因以符水給病人喝,若病好了就是信道,若是不好,便是不信底征驗。張修則施靜室使病人思過,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人都習,號「奸令」。又立「鬼吏」,使主為病人祈禱,書寫病人名字,說服罪之意,使病家出米五鬥為公用。這兩派底道教才是現在道教底正祖。道教底天師世居江西龍虎山,傳到六十三代張錫齡,於民國十六年,為政府驅逐,去天師號,天師底流傳從此可算斷絕了。 道教思想和道教底形成我們已在上頭略知一二,我們從所知底看來,道教底成分,雖然非常地複雜,可是教中一切禮儀與思想都可以找出他們底來源。好像北京底磨刀匠,同是一種職業,而他們當中有搖驚閨葉底,有吹喇叭底,從他們底幌子可以知道前者是從前為閨秀磨鏡或繡剪底,後者是從前為軍營磨軍刀底,現在兩樣職都變一樣了;道教底形成也是如此。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底晶體,一切都可以從其中找出來。 (十六年五月改舊稿於海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