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許地山 > 道教史 | 上頁 下頁 |
第六章 神仙底信仰與追求(4) |
|
二、大壑五山 這是最詳備的海島說。五神山亦作三神山,因為有二山已流失了。《湯問篇》記: 勃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裡,有大壑焉,實為無底之穀。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有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聖毒之,訴之於帝。 帝恐流於西極,失群聖之居,乃命禺疆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鼇,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于北極,沈于大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帝憑怒,侵滅龍伯之國使阨,侵小龍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農時,其國人猶數十丈。 海上三神山在騶衍時已經流行,想是神山最古的說法,到後來才加上二山為五神山。鼇負五山也是從古代傳說而來。《楚辭·天問》「鼇戴山抃,何以安之?」可見戰國末年對於海洋底知識漸廣,而未明深海忽現高山底理,以為底下必有巨鼇負著,或則隨波上下,不能停住。印度古代底地理見解也是如此,以為地下也有大鼇負著。關於二神山流失底話,想是後起的。終北國中底壺領,或是員嶠流到北極底變形故事。對於神山底信仰,另一個說法是當時誤以蜃樓現象為實在,如說望之如雲,到時卻在水中,一切的顏色都是白的,都是屬蜃樓底記事。自魏晉以後,神山底名目越多,例如王嘉《拾遺記》有昆侖、岱輿、昆吾、洞庭、蓬萊、方丈、瀛洲、員嶠八山。 《拾遺記》又有三壺底名目。三壺即海上三神山,方丈為方壺,蓬萊為蓬壺,瀛洲為瀛壺。秦漢人主所求底是海上這三座山。為他們做這種事情底都是方士。方士是明方技底人,《漢書·藝文志》說成帝(西紀元前三三年至前七年)時輯天下遺書,命「待醫李柱國校方技」,注說是「醫藥之書」。 《史記·扁鵲傳》說扁鵲姓秦,名越人,少時為他人守客舍底舍長,遇長桑君。長桑君出懷中藥贈與他,命他以上池水和藥飲下,三十日當見功效。又把所有禁方書都給扁鵲,忽然不見。後三十日,扁鵲果能透視隔牆一邊底人,看病能盡見五藏癥結。長桑君也是神仙方技一流人物。扁鵲死後,元裡公乘陽慶,傳他底方技。陽慶又傳給淳於意。從所傳底書名看來,也是根據陰陽五行而立底醫術。方技多屬醫術而最要的是不死藥與長生術。秦始皇時底宋毋忌、正伯喬、克尚、羨門子高、徐福、安期生 等都以方術為當世所重,但他們底方法都沒人知道。我們只知道他們或是入海求不死藥,或習長生術而已。 漢初神仙出現,最有名的是黃石公。《史記·留侯世家》記張良在下邳橋上遇一衣褐底老父,授以《太公兵法》。臨別,老父說:「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後十三年,張良從高帝至濟北,果見穀城山下黃石,便取回去奉祀它。張良死與黃石並葬一塚。張良在漢興以後也好神仙。《留侯世家》記:「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他所知底四皓——東園公、綺裡季、夏黃公、甪裡先生——或者也是道引辟谷底道友。 《世家》說留侯學辟穀道引輕身之術,欲從赤松子游,高帝崩,呂後強命他食,說:「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乃強食,後八年卒。《巢縣誌》載去縣治三十裡,湖南有山名白雲,上有子房祠,相傳子房辟穀,來隱於此。祠前有白雲庵、地藏殿,遠方朝山者甚眾。這關於留侯辟穀底處所,恐怕是後人所附會,因為《世家》沒說他到什麼地方,並記他死去。《史記正義》說:「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裡,與留城相近也。」 秦漢仙人傳授弟子底事很多,如上述長桑君、黃石公之外,還有河上丈人。《史記·樂毅傳·太史公贊》說:「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于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這河上丈人或者便是河上公。 《神仙傳》說河上公當漢文帝時,於河濱結草為庵。帝讀《老子》有所不解,以時人皆稱河上公解《老子》義旨,乃遣使去問他。他以道尊德貴,不可遙問,文帝親自到庵去請教。文帝問他分屬人臣為何自高?公於是躍身入空中,距地數丈,說:「餘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臣民之有?」文帝佩服他,從他受《素書》二卷。他對文帝說:「熟研之,此經所疑皆了,不事多言也。餘注此經以來一千七百餘年,凡傳三人,連子四矣。勿以示非其人。」說完,忽然不見。這段故事當是後人底創作。樂臣公與黃老底本師河上丈人將所學傳授許多人,好像是河上公傳《老子》注底本型。 漢代人主求仙最切的是武帝。《封禪書》說,當時有李少君、謬忌、欒大諸人為武帝所信任。李少君以祠灶、穀道、卻老方見武帝。他原是深澤侯舍人,為侯主方藥。自把生時和產地匿起來,遍遊各處,人以他能使物卻老,爭以金錢贈與他。他對武帝說:「祠灶則致物。致物則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武帝聽他底話,於是親自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一流人物。後來少君病死,武帝卻以為化去。自此以後,燕齊底方士便都來了。 李少君倡煉丹砂為黃金和祠灶,與後來道教底煉丹及民間祭灶有密切關係。而開道教祭壇法底先河底是謬忌。《封禪書》載:「亳人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南郊,用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後來又有人上書說:「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武帝於是又命太祝依所說底方法祠三一於謬忌所倡底太一壇上。後來又有人上書說:「古者天子嘗以春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冥羊用羊;祠馬行用一青牡馬;太一、澤山君、地長用牛;武夷君用幹魚;陰陽使者以一牛。」 武帝又依方命祠官祭諸神於太一壇旁邊。齊人少翁能以方術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武帝拜他為文成將軍。文成又說:「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於是畫雲氣車,各以勝日駕車以辟惡鬼。又建甘泉宮,中為台室,畫天地太一諸鬼神底像在上面。後來又作柏梁銅柱及承露仙人掌等。 武帝因文成將軍作偽,把他殺掉,又悔未盡得他底方技,於是欒大便乘機以化金術不死方進見,拜為五利將軍。一月之間,大佩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及五利將軍四印,封樂通侯。武帝又賜他天道將軍玉印,所謂天道是為天子道天神底意思。又有齊人公孫卿為帝說黃帝得寶鼎事,帝封他為郎,東使侯神於太室;又命祠官寬舒等具太一祠壇。太一祠壇仿謬忌法,壇三垓,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太一所用底供物與雍一畤相同,而加醴棗脯之類,殺一犛牛以為俎豆牢具。五帝壇只用俎豆酒醴,繞壇底四方設諸神及北斗祭座,連續酬醊。祭畢,燎牲物。 祭時,太一祝宰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用赤色,月用白色,皇帝衣黃色。武帝又依寬舒底話建泰畤壇。元鼎四年(武帝即位第二十八年)為伐南越告禱太一,以牡荊畫幡,作日月北斗登龍之形,以象太一三星,為太一峰,名曰靈旗。為兵事祈禱,太史便奉旗以指所伐之國。這建壇奉旗底方法與後來道教底祭醮一科很有關係。太一神後來成為元始天尊,仍保留著漢代底祭法。所用供物,也是後來祭醮供品之源。疑為唐末所作底《太上金書玉諜寶章儀》所列祭醮品有餅果、鹿脯、魚脯、清酒等物,與漢代差不多。武帝為神仙,屢行封禪,因公孫卿言仙人好樓居,乃于長安作蜚廉桂觀,甘泉宮作益延壽觀、通天台。又有濟南人公玉帶進明堂圖,說是黃帝時底圖樣。明堂是一殿在中央,四面無壁,以茅為蓋,環宮垣為複道,有樓從西南道入,名曰昆侖。 帝依帶所進圖命奉高作明堂於汶上,親祠太一、五帝諸神。因柏梁被燒,公孫卿說:「黃帝就青靈台,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方士們又說古帝王有都甘泉底。越人勇之又說:「越俗有火災,複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於是建建章宮,比以前的宮觀都大;有太液池,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像海中神山,龜魚之屬;有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置九天道士百人。武帝所作諸宮觀為後來道觀底標本。《漢書·地理志》載不其縣有太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也是武帝所建。 自武帝后至道教時代,道書所記成仙底人物很多,見於史底如車子侯、東方朔、孔安國、周義山(紫陽真人)、王褒(清虛真人)、梅福、劉根、矯慎等是最著的。他們底方法都不詳,大抵也是道引辟穀罷。服食丹藥也很流行,故《論衡·道虛篇》力說道家服食藥物能輕身益氣延年度世底虛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