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聞一多 > 唐詩雜論 | 上頁 下頁
宮體詩的自贖(1)


  宮體詩就是宮庭的,或以宮庭為中心的豔情詩,它是個有歷史性的名詞,所以嚴格的講,宮體詩又當指以梁簡文帝為太子時的東宮及陳後主、隋煬帝、唐太宗等幾個宮庭為中心的豔情詩。我們該記得從梁簡文帝當太子到唐太宗宴駕中間一段時期,正是謝朓已死,陳子昂未生之間一段時期。這其間沒有出過一個第一流的詩人。那是一個以聲律的發明與批評的勃興為人所推重,但論到詩的本身,則為人所詬病的時期。沒有第一流詩人,甚至沒有任何詩人,不是一樁罪過。那只是一個消極的缺憾。但這時期卻犯了一樁積極的罪。它不是一個空白,而是一個污點,就因為他們製造了些有如下面這樣的宮體詩:

  長筵廣未同,上客嬌難逼,還杯了不顧,回身正顏色。

  (高爽《詠酌酒人》)

  眾中俱不笑,座上莫相撩。

  (鄧鑒《奉和夜聽妓聲》)

  這裡所反映的上客們的態度,便代表他們那整個宮庭內外的氣氛。人人眼角裡是淫蕩:

  上客徒留目,不見正橫陳。

  (鮑泉《敬酬劉長史詠名士悅傾城》)

  人人心中懷著鬼胎:

  春風別有意,密處也尋香。

  (李義府《堂詞》)

  對姬妾娼妓如此,對自己的結髮妻亦然(劉孝威《鄀縣寓見人織率爾贈婦》便是一例)。於是髮妻也就成了倡家。徐悱寫得出《對房前桃樹詠佳期贈內》那樣一首詩,他的夫人劉令嫻為什麼不可以寫一首《光宅寺》來賽過他?索性大家都揭開了:

  知君亦蕩子,賤妾自倡家。

  (吳均《鼓瑟曲有所思》)

  因為也許她明白她自己的秘訣是什麼。

  自知心所愛,出入仕秦宮,誰言連屈尹,更是莫遨通?

  (簡文帝《豔歌篇》十八韻)

  簡文帝對此並不詫異,說不定這對他,正是件稱心的消息。墮落是沒有止境的。從一種變態到另一種變態往往是個極短的距離,所以現在像簡文帝《孌童》,吳均《詠少年》,劉孝綽《詠小兒採蓮》,劉遵《繁華應令》,以及陸厥《中山王孺子妾歌》一類作品,也不足令人驚奇了。變態的又一類型是以物代人為求滿足的對象。於是繡領、袙腹、履、枕、席、臥具……全有了生命,而成為被沾汙者。推而廣之,以至燈燭、玉階、梁塵,也莫不踴躍的助他們集中意念到那個荒唐的焦點,不用說,有機生物如花草鶯蝶等更都是可人的同情者。

  羅薦已擘鴛鴦被,綺衣複有葡萄帶,殘紅豔粉映簾中,戲蝶流鶯聚窗外。

  (上官儀《八詠應制》)

  看看以上的情形,我們真要疑心,那是作詩,還是在一種偽裝下的無恥中求滿足。在那種情形之下,你怎能希望有好詩!所以常常是那套褪色的陳詞濫調,詩的本身並不能比題目給人以更深的印象。實在有時他們真不像是在作詩,而只是制題。這都是慘淡經營的結果:《詠人聘妾仍逐琴心》(伏知道),《為寒床婦贈夫》(王胄)。特別是後一例,盡有「閨情」、「秋思」、「寄遠」一類的題面可用,然而作者偏要標出這樣五個字來,不知是何居心。如果初期作者常用的「古意」「擬古」一類曖昧的題面,是一種遮羞的手法,那麼現在這些人是根本沒有羞恥了!這由意識到文詞,由文詞到標題,逐步的鮮明化,是否可算作一種文字的裎裸狂,我不知道,反正讚歎事實的「詩」變成了標明事類的「題」之附庸,這趨勢去《遊仙窟》一流作品,以記事文為主,以詩副之的形式,已很近了。形式很近,內容又何嘗遠?《游仙窟》正是宮體詩必然的下場。

  我還得補充一下宮體詩在它那中途丟掉的一個自新的機會。這專以在昏淫的沉迷中作踐文字為務的宮體詩,本是衰老的,貧血的南朝宮庭生活的產物,只有北方那些新興民族的熱與力才能拯救它。因此我們不能不慶倖庾信等之入周與被留,因為只有這樣,宮體詩才能更穩固的移殖在北方,而得到它所需要的營養。果然被留後的庾信的《烏夜啼》、《春別詩》等篇,比從前在老家作的同類作品,氣色強多了。移殖後的第二三代本應不成問題。誰知那些北人骨子裡和南人一樣,也是脆弱的,禁不起南方那美麗的毒素的引誘,他們馬上又屈服了。除薛道衡《昔昔鹽》、《人日思歸》,隋煬帝《春江花月夜》三兩首詩外,他們沒有表現過一點抵抗力。煬帝晚年可算熱忱的效忠于南方文化了,文藝的唐太宗,出人意料之外,比煬帝還要熱忱。於是庾信的北渡完全白費了。宮體詩在唐初,依然是簡文帝時那沒筋骨,沒心肝的宮體詩。不同的只是現在詞藻來得更細緻,聲調更流利,整個的外表顯得更乖巧,更酥軟罷了。說唐初宮體詩的內容和簡文時完全一樣,也不對。因為除了搬出那僵屍「橫陳」二字外,他們在詩裡也並沒有講出什麼。這又教人疑心這輩子人已失去了積極犯罪的心情。恐怕只是詞藻和聲調的試驗給他們羈縻著一點作這種詩的興趣(詞藻聲調與宮體有著先天與歷史的聯繫)。宮體詩在當時可說是一種不自主的,虛偽的存在。原來從虞世南到上官儀是連墮落的誠意都沒有了。此真所謂「萎靡不振」!

  但是墮落畢竟到了盡頭,轉機也來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