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聞一多 > 歌與詩 | 上頁 下頁 |
時代的鼓手 |
|
——讀田間的詩 鼓——這種韻律的樂器,是一切樂器的祖宗,也是一切樂器中之王。音樂不能離韻律而存在,它便也不能離鼓的作用而存在。鼓象徵了音樂的生命。 提起鼓,我們便想到了一串形容詞:整肅,莊嚴,雄壯,剛毅和粗暴,急躁,陰鬱,深沉……鼓是男性的,原始男性的,它蘊藏著整個原始男性的神秘。它是最原始的樂器,也是最原始的生命情調的喘息。 如其鼓的聲律是音樂生命,鼓的情緒便是生命的音樂。音樂不能離鼓的聲律而存在,生命也不能離鼓的情緒而存在。 詩與樂一向是平行發展著的。正如從敲擊樂器到管弦樂器是韻律的音樂發展到旋律的音樂,從三四言到五七言也是韻律的詩發展到旋律的詩。音樂也好,詩也好,就聲律說,這是進步。可痛惜的是,聲律進步的代價是情緒的委頓。在詩裡,一如在音樂裡,從此以後以管弦的情緒代替了鼓的情緒,結果都是「靡靡之音」。這感覺的愈趨細緻,乃是感情愈趨脆弱的表徵,而脆弱感情不也就是生命疲困,甚或衰竭的徵兆嗎?兩千年來古舊的歷史,說來太冗長。單說新詩的歷史,打頭不是沒有一陣朴質而健康的鼓的聲律與情緒,接著依然是「靡靡之音」的傳統,在舶來品的商標的偽裝之下,支配了不少的年月。疲困與衰弱的半音,似乎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變本加厲了的風行著。那是宿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階段嗎?也許。但誰又叫新生與振奮的時代來得那樣突然!簫聲,琴聲(甚至是無弦琴),自然配合不上流血與流汗的工作。於是忙亂中,新派,舊派,人人都設法拖出一面鼓來,你可以想像一片潮濕而發黴的聲響。在那壯烈的場面中,顯得如何得滑稽!它給你的印象仍然是疲困與衰竭。這不是激勵,而是揶揄,侮蔑這戰爭。 於是,忽然碰到這樣的聲響,你便不免吃一驚: 多一顆糧食, 就多一顆消滅敵人的槍彈! 聽到嗎 這是好話哩! 聽到嗎 我們 要趕快鼓勵自己底心 到地裡去! 要地裡 長出麥子, 要地裡 長出小米; 拿這東西 當做持久戰的武器。 多一些! 多一些!) 多點糧食, 就多點勝利。 ——田間《多一些》 這裡沒有「弦外之音」,沒有「繞梁三日」的餘韻,沒有半音,沒有玩任何「花頭」,只是一句句樸質,乾脆,真誠的話(多麼有斤兩的話),簡短而堅實的句子,就是一聲聲的「鼓點」,單調,但是響亮而沉重,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你說這不是詩,因為你的耳朵太熟習於「弦外之音」……那一套,你的耳朵太細了。 你看, 他們底 仇恨的 力, 他們底 仇恨的 血, 他們底 仇恨的 歌, 握在 手裡。 握在 手裡, 要灑出來…… 幾十個, 很響地 ——在一塊; 幾十個 達達地, ——在一塊 回旋…… 狂蹈…… 聳起的 筋骨 凸出的 皮肉, 挑負著 ——種族的 瘋狂 種族的 咆哮…… ——田間:《人民底舞》 這裡便不只鼓的聲律,還有鼓的情緒。這是鞍之戰中晉解張用他那流著鮮血的手,搶過主帥手中的槌來擂出的鼓聲,是禰衡那噴著怒火的「漁陽摻撾」,甚至是,如詩人RobertLindsey在《剛果》中,劇作家Eugen O'Neil在《瓊斯皇帝》中所描寫的,那非洲土人的原始鼓,瘋狂,野蠻,爆炸著生命的熱與力。 這些都不算成功的詩(據一位懂詩的朋友說,作者還有較成功的詩,可惜我沒見到)。但它所成就的那點,卻是詩的先決條件——那便是生活欲,積極的,絕對的生活欲。它擺脫了一切詩藝的傳統手法,不排解,也不粉飾,不撫慰,也不麻醉,它不是那捧著你在幻想中上升的迷魂音樂。它只是一片沉著的鼓聲,鼓舞你愛,鼓動你恨,鼓勵你活著,用最高限度的熱與力活著,在這大地上。 當這民族歷史行程的大拐彎中,我們得一鼓作氣來渡過危機,完成大業。這是一個需要鼓手的時代,讓我們期待著更多的「時代的鼓手」出現。至於琴師,乃是第二步的需要,而且目前我們有的是絕妙的琴師。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