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統照 > 人格的啟示 | 上頁 下頁
國民心理與革命事業(上篇)


  風起了,葉兒落了,夜鳥啼了,沉沉的秋夜便聽到了肅殺的騷動的聲音,於是我不能安眠。幻想的迷夢,雖然願意它在此長夜如年,蟲聲淒苦中來安慰我的憂悒,寂寞;然幽夢都隨雲中的鴻雁遠遠地飛去,所留予我的只是繞室的徘徊,與臥床的輾轉;而窗外蕭蕭的落葉聲聲中,又似告我以秋候的降臨,將來的繁霜,飛雪,都在無形中由天公安排妥貼,預備給我們享受,我一番踟躊,更加上一番憂懼!不僅想這宛宛良時不復我與,即在未來中萬阻千難,正待我們去及身而試!披衣出戶,則涼月盈階;她那青白色,正表像出慘淡的哀切的陰沉的色調,四面悄然,卻又似一切都歸於靜默,秋氣已深,不復再現出豐滿繁茂的光景,只有此涼月,寒螢,共伴我寂寞的不眠者。然偶來的一陣透衣的夜風,便聽得萬籟俱鳴,繁殺的淒戾的聲音都如飛槳似的打碎我的心波。我頓然醒悟了!這便是令我踟躊,令我憂懼的鳴聲。然而也同時是不能使我沉酣入夢,繞室徘徊,終至於披衣出戶的原因。

  風起了,葉落了,夜鳥啼了,這一刹那中由心理上而起的感應似比我讀書十年的趣味還深。而使我悵然以思,瞿然以起的衝動,——謝此冥冥中主宰者的力!我乃幸未曾深入夢裡,以負此涼宵中的景色。

  嗚呼!心理感召的力量,如是!如是!這無怪掀天之浪,乃起於蘋末的微風了。

  就個人的心理感召說:當此秋深木落中,中夜徘徊,便有不能自已,不能自知的情趣湧上心頭,而同時又彷徨,淒咽,若有所喪,若有所求。……然而今日的中國,其紛亂,其瘡痍,其杌楻不寧的現象,寧非一繁霜飛雪預來的先期?甯非一萬木蕭蕭,葉脫聲繁的時候?所謂外人虐毒的慘殺,軍人肆欲的橫行,而偷安自娛的政蠹,尚且粉飾太平,盜名欺世;所謂士氣,所謂民風,所謂熱烈反抗的精神,乃多同秋蓬無根,隨風四散!只有巧佞取容,媚俗固位的現象;只有妥協調和的空談;只有風花月露的文字,實則居此時代大多數的國民心理究居何等?或者他們各將飲了毒血的心埋在地獄的深處,不敢重見天日,而一任毒素分佈於全體終至於麻痹,至於癱瘓,至於知覺全失,宰割任人?

  我今先言國民心理與一個時代的改革事業,而後再比論中國現在的國民心理呈何現象,究須如何診治,如何奮興。

  國家的成立由於多數國民的集合,但此集合系有組織而又有系統,方可以建成一較大的有法規有界限的社團以成國家。不過此見,層出不窮,然任其千變萬差,舉不出於強奪民財,宰割中國之二語,與虎謀皮寧能有幸在這等狀況之下,乃希望社會事業日有進步,民眾能力增高繼長,此真欺人之談。不必高陳學理,種種現象所給予我們的警戒,已至深且著。於今而尚不想作政治改革者,其人盡可理亂不知,獨向空山後面壁生活,否則醇酒婦人自適其適,否則滑稽處世隨人俯仰,聊窮地位飽食以嬉耳!我們以為今日中國的政治改造,並非請願於什麼門,什麼府;或則討論什麼權,什麼會所能達其目的,其萬無可避免之事,實則必要以革命之手段出之。

  以革命手段而思改造中國者,此不過是一種論理學的大前提,而必用何種革命的方略以達於結論,而蘄其完成,此不能不在國民心理上下一番觀察,鼓舞,激刺的工夫。所謂國民心理,雖有潛伏的影像,然不受相當的外來觸感,則影像不易與感覺融合為一,則精神上的聯合表現亦無由實施。居今日而思以政治革命以達於改造中國之述的,其取何主義,用何手段,暫不論及。然應如何利用國民今日的心理誠屬一大問題,於此我乃記起一切確的譬喻。蘇軾曾謂:

  「人固有暴猛獸而不操兵,出入于白刃之中而色不變者;有見蛇蠍而卻走,聞鐘鼓之聲而戰慄者,是勇怯之不齊,至於如此。然閭閻之小民爭鬥,戲笑卒然之間而或至於殺人,當其發也,其心翻然,其色勃然,若不可以已者,雖天下之勇夫無以過之。及其退而思其身,顧其妻子,未始不惻然悔也,此非必勇者也。氣之所乘,則奪其性,而忘其故。……」

  蘇軾這段議論的確能以分析個人心理的勇怯,變化於俄頃之間,然發於卒然,其氣不能持續,倡者無人,徒憑意氣,或不待戰而先氣餒。所以他又主張「致勇莫先乎倡」,所謂「天下有急而有一人焉奮而爭先,而致其死,則翻然者眾矣。」又說:天下之大,可以名劫;三軍之眾,可以氣使。」如此議論雖有一部分有類策士空談,而其實能深合乎國民心理之應用。所以想在中國勵行政治革命之事業,絕非徒恃大聲疾呼所能克奏敷功,因一時的激奮往往不久即失其效力。例如民眾集會,慷慨自許,斷指仰天,血淚交下,然事過時易,方且嗒然若喪,莫知所然。

  此心理上一時的衝動,萬無有持久之理。故今日而思改造中國,必先改革國民的心理。閱者且勿疑此言乃緩不濟急之談,以為時不吾與,遲以時日,其何能淑?不知由心理上所造成的社會的勢力(Social force)較之一切為有力量,可以立於不敗的地位。必先由心理上經過真切的醞釀改革,而後易達于成功之境。所以歷史上重大改革的事業,在與國民心理之變動攸關。藍朴勒曲(Lamprech)曾說:「歷史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的科學。在歷史調查中新傾向與舊傾向中間的爭鬥,此主要問題就是由社會心靈所作成,以與個人心靈之要素相比較相對證是一樣,或者說的多少簡要一點,——對於某種狀況,或某種英雄豪傑的瞭解——在歷史的過程中,則所謂社會心靈的爭鬥乃是一種推動的威權」我們任管講主義,講才略,以力行改革事業,而絕不能蔑視歷史上的事實。——亦即不可慣認一國國民他們在歷史上所保留的影像。

  人類在歷史上爭鬥,只不過如藍朴勒曲所說的新舊兩種潮流中的一種社會心靈的爭鬥。於此可見在今日之中國,欲力行革命事業以建立將來的新中國的人,萬不能蔑視我國民今日大多數的心理。尤不能不注意到國民在歷史上奮鬥的影像。以期鑒既往,以勵將來。合此二者然後可以有革命的方法,與革命後的建設。一群之眾,建立一國家,自有其不可磨滅的國民性存在,然後內培實力,外抗強權,則雖以此棼如亂絲之國家情形,或亦不難徐徐就理。但此自非容易,不過我們相信革命的氣概要如黃河千里;而革命之前的觀察,則不妨細若秋毫。然後方可不至有即幸而成功,乃東塗西附莫知所措,以再伏三次五次大改革的根須的弊病。國民心理易於樂成,而難於圖始;然始之不慎,亦將貽患永無窮期。否則中國果使在十四年前有澈底周密之革命計劃及其實施者,又何至於今日。政治革命要在創設一種新計劃,而使同在此一國家共營生活的群眾照此新計劃而作一切政治的設施消去前弊,而使民眾有更新的快樂。

  法規是活動的,在建設改革事業者,因勢應宜,不拘,不仿,以施行之,而最重要者則不能違反國民大多數的心理表現,須利用他們心理上的感動,而共同以改造此多難之國家「以力服人不如以心服」的簡單學說,在吾國幾千年前已成定論,而西哲亦言見屈於力的,乃由於勢力,而非由於意志,可見國民心理的趨向,轉移,與一國家的大改革事業其關係如此密切,徒憑一時的威力,絕不能有良好結局,若魯莽行之,即僥倖一時,遂種惡因,不特無以造成社會的勢力,反將本可有為的社會的勢力破滅無餘,則結果所呈,當非當時謀國者的希望呵。

  今日的中國國民呈何種心理狀態?其在歷史上所保留的影像又居何等?倡言革命者應如何斟酌激動國民的感覺而使有有力而完全的精神表現?凡此諸種問題,容俟下篇再續述所見。然心理一變,則風雲變色,豈惟入夢不能,並且百死無悔。此鋒之銳固未易挫;而此機的道行,利用,亦必以審慎出之。

  然而今日的中國卻已是落木蕭蕭的秋季了!繁霜飛雪的為期或不甚遠,長夜如年,在繞室徘徊之頃,我便不能自禁地欲向秋風涼月中陳此淺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