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統照 > 批評的精神 | 上頁 下頁 |
《羽書集》序 |
|
伯簫此集存在我的亂紙堆裡已兩年半了,那時本想為找一出版處,恰逢大戰突發,印刷困難,遂爾擱置。幸而這個稿本隨我留此,否則也要與我的存書同一命運——即免劫火,定遭散失。現在它能有與閱者相見的機會殊不易易。 伯簫好寫散文,其風格微與何其芳李廣田二位相近,對於字句間頗費心思,這是我一向素悉的。他與何君同校任教,尤有交誼,現在聽說都在瘠苦的荒地服務。伯簫自從領導一校青年流離各地以後,曾數在前方盡文人的義務。奔走,勞苦,出入艱難,當然很少從容把筆的餘暇。然而在《大公報》文藝欄上我讀到他的文藝通訊,不但見出他的生活的充實,而字裡行間又生動又沉著,絕沒有閑言贅語,以及輕逸的玄思,惆悵的懷感。可是也沒有誇張,浮躁,居心硬造形象以合時代八股的格調。生活是解剖思想的利器,經驗才是凝合理智與情感的試金石。寫文字,文才固居第一,但只憑那點「文才」,不思,不學,其結果正是所謂非「罔」即「殆」。怎樣方能開闢出思的源泉備辦下學的資料,還不是要多觀察,多體驗,多懂人生那幾句常談?不必說當此水深火熱的時代,就在平時,如果只隱伏於自造的「塔」上,徒憑想像的馳騁,徒炫弄文詞的靡麗,至多也不過會塗幾筆呆板彩繪的工細山水,或寫意的孤松怪石罷了。伯簫好用思,好鍛煉文字,兩年間四方流蕩,擴大了觀察與經驗的範圍,他的新作定另有一樣面目——我能想到不止內容不同,就論外貌,也准與這本《羽書集》有好大區別。 在這時,使伯簫的舊作與讀者相見,看看作者那時的心情與對一切的體認,文章雖舊,似也無妨。何況多少熱情早在平靜的生活中埋伏下日後開花結實的種子。 回想作者寫這些文字時,我少不了與他有晤面的機會。那軟沙的海濱;那黑石重疊的山谷,那大公園的海棠徑上,那個小小的庭院中,飲「苦露」(酒名),斟清茗。或當風雪冬宵燒餅鋪外的匆匆招呼,在炫彩的碧波上隔日相遇,在老舍的二簧腔調的猛喊之下,彼此縱笑。現在!——現在,不需說什麼感傷話,然而凡記得起的熟人,那個不曾捧一份真誠心願,切望著總有一天大家從歷劫的掙扎後再得歡顏相向?縱使頭髮白了多少,皺紋多了幾條,(其他的損失當然不必計算)算什麼呢! 我為伯簫此集寫幾句話,向未來先付下約書:——不為個人與個人間的私誼,而是每一位在苦難裡打過滾的中國人的共同希望。無論如何,我們應該還有更明朗,更欣慰,更可以把杯痛飲,從容寫文的「未來」在!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