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統照 > 批評的精神 | 上頁 下頁
一得之見


  我因病耽誤一切工作,省文聯的事也是久無建白,說來慚愧!今因「前哨」編輯部記者專來,要我談談對省文聯和刊物的看法,逐略略說出淺薄的所見。實在因瞭解的差,所說難免不切實際,那只好請大家見諒了。

  全國文藝界從北京起,已經開始召集各種座談會談論文藝界內部矛盾情況。山東也召集過兩次,我以病故未能參加。

  自山東的大城市解放後,文藝隊伍大多數進入城市,情況就逐漸差了。一般地談,和群眾隔遠了,雖有同志輪流下去,但相隔的時間長,下去的時間又短,因此,寫出的作品儘管是「長篇大論」,形式上像提高了,而給群眾的感化力量似已不及從前。大都想創作大作品,認為過去的工作意義不大,這是不對的。做給知識分子看的文章多,做給群眾看的普及的文章少,也沒有過去那種與群眾生活打成一片的力量。進城後放鬆了群眾文藝的傳統,一般地說,與群眾生活隔離越來越遠。另一方面,也很少適合知識分子閱讀而具有啟發性的作品,從兩面看來都較缺乏。

  聯繫群眾,瞭解情況,是做任何工作都應首先履行的。文聯的工作更應如此。以前實在做得差些。既然是群眾團體,就不能光耍筆頭,做文章,還要辦事,辦有益於群眾、有助於社會主義建設而又是自己的業務所易盡力的事!要把文藝的組織工作做好,除加強領導力量外,還要多想方法,明白、瞭解全省文藝界的主要情況,再按步就班、有條理、有方法地作去。

  省文聯過去有些事情放鬆了領導,該主張的沒主張,該注意的沒注意,有些事情提倡提倡便可轉移視聽,引起改進的商討,以至實施,但是因循過去了。有些事情應立即動手去做,如幹部實在不夠用,應請省委解決。開過文代會,發過章程,舉出人來,會議結束了,各協會出影子也漸漸從有到無,這種作法不好。改進要費點時間,但也不能一松一緊。要對美術、音樂、曲藝、舞蹈加以充分的注意,不可偏重,以後文聯須組織好各個協會,不要有名無實,有章程無人力。須要安排專職幹部,萬不可只靠掛個名義不工作的,便認為有人負責了。這些事不改不宜。大家都不願擔任職務只願寫個人的作品也是不相宜的,其實,適當的作點調查、瞭解、計劃、組織的實際工作,只要不是日無暇時,何礙創作?何況還有輪流休假,專事寫作的制度。能寫作的人應該給他時間,但不應凡是能寫的都應給以全部時間。還不能做職業作家,只好大家分擔著幹,既可多多接觸複雜的人事,也還不至完全丟開寫作。

  山東文聯內黨員同志的力量壯大,在領會和執行黨的文藝政策上就更容易,向省委反映文藝界情況更為方便。

  山東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的文藝活動一直受党的領導,當時文藝的普及隊伍在農村工作具有良好成績。戰爭環境中困難很多,而文藝活動卻非常活躍,它使群眾懂得了抗戰的意義,爭取解放,激發起救國的熱情,也有一些作品流傳下來。許多文藝青年在党的領導下,受到鍛煉,才能也得揮發。

  再談談山東的文藝刊物,從辦《山東文藝》一直到現在的《前哨》。據我淺薄的瞭解,以前是強調往農村發行,給鄉村幹部閱讀,要比較通俗,短小,可是後來多流入公式化,文章的內容結構,甚至語言都差不多,大家閉門作通俗作品。在城市既不流行,農村讀者也感到乾燥無味,因此辦不下去。自改為《前哨》後,讀者對象寬了,也注意供給城市知識分子的閱覽,可是編輯取材上不能說沒有毛病。較好的短文章可能在鄉間流行,其餘的偏於給城市裡的讀者看,可是文學素養高的看得不過癮,知識差些的人又不易完全懂。一般地說,比過去有些進步。但還要富於山東的特點,從創作上,論文中都應注意,使之活潑,健全;使山東的讀者格外歡迎,外省的讀者也樂於閱讀。

  在文聯工作的幹部,無論是老編輯或初來的人,都是性近文藝,且已有相當素養或成就的,文聯有責任組織大家加強業務學習。無論幹哪一行,總得不斷地吸取新知,融會舊有。如果「故步自封」,以不需要學習,你停止,別人進步,不但使自己落後而且是社會的損失。以後當會大力地改善工作,長期地深入學習。至於如何學習,學習什麼,不能詳談。說個簡例,如寫小說的仔細研究古典作品,一個月精讀一本,真有所得已算不錯。一個月看十本,過眼雲煙,莫明所以,卻不正合乎古人所說「雖多亦奚以為」?主持文聯工作的同志,對幹部的業務學習似應訂出制度,到時候瞭解、抽查,一定時期有互報,以期逐漸提高文聯幹部的學識。假如整天在文藝的圈子裡卻不用功,那就說不過去。何況「新陳代謝」,應該盡力逐層培植對文藝有寫作力或對研究工作有些基礎的青年,否則怎樣接續下去,而且還希望在未來時我們的文藝更有長足的進步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