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統照 > 批評的精神 | 上頁 下頁
叔本華與哈兒特曼對於美學的見解


  我時常想著將美學的秘奧,研究闡發出來,與大家共同討論這個精神上改造社會的問題,所以也曾東塗西抹,作過關於美學的幾篇文字,後來又想到:凡想介紹一種科學,無論為形而上的科學,或是形而下的科學——必先將他的歷史和關於研究這類科學最有名的人的學說見解,先敘述出來,批評出來,然後我們對於這種科學,方有基本的概念,再從事去研究,去發見,必定可以事半功倍。就如研究文學的人,不先將各國的文學史和一切的文學著作家的著作閱讀過,怎麼能以瞭解文學的旨趣和他的趨勢?又如研究哲學的人,不將希臘以迄今日的哲學史看過,將一時代一時代哲學名人的解說意見,使胸中了了,就算有天才,恐怕著書立說起來,未必完滿無疵,獨創新解,但是也有例外,由此可知我以上所說的介紹關於某種科學的名人學說,再從事徹底研究的話,不是畫蛇添足,費力不討好的。

  美學的發達,是比較其他各科學為晚的,這也是自然的趨勢。我敢說句武斷的話是:有了哲學文學,方能生產出美學來。因為美學確是精神主義和物質主義的結晶品——這話若要解釋起來,是很長,因其不在本文範圍裡,所以從略。包羅萬端,絕不是古時頭腦較簡單,事物較減少時代的人,所容易組織完善的。雖說自有人類生物的時期,便也是美的發祥期,不過那時是潛伏在人的精神裡,未曾有機會完全出來,獨立成一種科學。到得中世紀以後,世界的物質科學,日見發達,而精神方面的文學,哲學,倫理,心理諸科,也隨之繼長增高。由是人的思想,也就有非常的變更。所以美學也就趁這時候,應用於各科學上,有了很大的勢力。其實希臘的幾個大哲學家,如Plato如Aristotle著作裡的見解,和希臘的文明,埃及的藝術,何嘗沒有美的判斷和美術品創作呢!不過那是有形式上的美術,和美的一種零星見解,若說美能成為獨立的一種科學,可是在中古以後的時代。

  (二)不論如何,這種真理的第一半,是依著我們的學識能以瞭解的,然而那第二半卻托在第二個部分裡,便是意志(The second half refers to the second sphere, that of the will)。這是一種自覺的勢力,從人的內部表現得出來,而全是借著選擇(Valition)的作用,或就是普遍的意志(Or the universal will)可以得到真實的地步,所以物質的元素,是很有勢力的,然而宇宙(Universe)的一切勢力,還是發源於人的意志裡。

  (一)世界所以能夠存在的緣故,是因著我們僅能將世界的主觀,歸擾到我們自己身上。這些事物現相,是我們能夠知道的,但是我們卻不知我們自己(人)和在我們面前的東西(物體)分離的理由,人不能創造出物體來,這是唯物主義(Materialism)的界說,然而物體也不能創造人,又是唯心主義(Idealism)的界說,本來主觀和客觀這兩種,是可以集合的,而且他們有互相的需要,又互相包涵無遺,不過我們沒有知道表現出來這每種的基本知識就是了。

  這一段的旨意是較深秘些,不細心去體會,是不甚容易瞭解的。也許我的敘述,有不十分圓滿的地方,還望閱者勿「以辭害意」。

  至於哈兒特曼的無意識主義,確是種超乎尋常的見解。人之認識物象,必須借著心的作用,而心何以認識物象的作用?則是由於智情意之聯絡關係,而對於物象,有確定的觀念,所以我們對於外物,便有喜怒哀樂種種的情感。然於此可以總括說是人的智覺發展的力量,那麼,何以哈兒特曼偏說當著有無意識的觀念真實時候,方可容易將美來領會呢?「無意識的進行,是完全從內省中退落出來的」,由此便可明白哈兒特曼雖是提倡的無意識主義,其實就是超越意識主義,換句話說,便是擴大意識主義。

  因欲確認瞭解美的真實,必有超乎尋常意識的大力,就同不自知覺一樣,自然而然可以領會美的真趣,這也是和老子的「恍兮惚兮」,其中有像孟子所說的,「聖而化之之為神」的境地意思,是可互相證明的。老子所謂「象」,孟子所謂「神」,也同哈兒特曼所說美的真實是一個東西,為什麼偏要在恍兮惚兮中方見得出「象」?為什麼由聖入化方可得到「神」的境地?也就是超乎尋常知覺,于自然中,擴充物象認識的真實地位,而所以得至超乎尋常意識的根本,還是須先從意識中走過,經一番陶冶,方可。所以真正的美,誠然不是下愚無知的能夠領悟體貼得到,就是在尋常知覺的人,也未必可以認識的完全,而必超越意識的解人方能以實在達到這種地步。

  第二,他是說我們在美術中所能作的是去推度(Collect)化合(Con-bine)。這個美便是自然的顯示。他所主持的這兩種,是有一部分的正當,也是有一部分的錯誤,如在唯心論派(Idealism)在美的評判的次序中,引到其他的事物身上,這可以說得對證,而能由知覺的力量,可以得到。但是若講到直覺派的抽象論(Abstract idea)上去,就如一個不定的連合,這是不能獲得到的。所以美必要在他本身的凝合裡,能夠理解。雖然美的獲到是在形式上的原理,然當無意識的真實(Unconsciously make real)觀念的時候,當著抽象,是在關係裡為合一體的時候,那麼,美便可以容易悟解。所以「美的創造,是為人的美的創發,是由無意識的進行而進行。」這還是由於意識的效果,其實就可以換一句話說:「無意識的進行,是完全從內省(Intropection)中退落出來的。」由此可見哈兒特曼所說的無意識並不是平常所說無意識的講法,乃是由意識中而來的無意識,便是超乎尋常的意識而上的力量,去實現出美的真實來呢!

  第一,是導源于柏拉圖,確說在美術裡我們是能以超越過自然的美,並且我們在自然的美裡,能以找得出什麼是一種精神上的標準,什麼便不是的。

  畫片被繪畫出來,是很像物象的實體,所以美的「假像」的作用也是在主觀上,不過是主觀的消失,是在物象的前面,不僅僅他——指物象——自身的興趣消失,而且在自我的本身上,也是如此。主觀的消失,是從知覺的主觀一面,而他重複發見,是在客觀的一面。美學上的「假像」雖不是一個幻影,卻是從自我裡分化出來的。他方是知覺的真實所在呢!美的顯露他自己,在不斷的痕跡中,到我們身上,最後所遺留下的,是一個神秘Mystery。沒有神秘是不能夠有美的存在。無論那樣美術的工作,在物體的客觀上,都是美的。所以有些事物,除了我們不能知道的,是能感覺得到,除了我們不能瞭解的,是能表現得出來的。

  無論什麼事物,凡是到了超妙的地步,往往含有神秘性,不是凡事不能思議的,便歸之神秘,也不是神秘,便是離絕人間的。因為既是到了超妙的地步,便包有精微的精神在內,不可以言語形容,不易以知覺顯著,所以恍惚之中,若有神秘。要知道美是最超妙的!也是最具有精微的精神的!哈兒特曼說:「沒有神秘是不能夠有美」的這句話,不是迷信神秘,實可以見出美的超妙意義來咧!

  我為什麼先要介紹叔本華(Schopenhauer)和哈兒特曼(Hartmann)兩個人對於美的哲學的見解起來呢?一則因為德國的美學很發達,叔本華和哈兒特曼都是德人,再就是這兩個人的美學的學說,在中國未曾有人提過,或者是我的見聞不廣,而他們都是很負盛名的哲學家,又對於美學有獨到的見解。所以我先約略將他二人的意見敘出,至於他們的主張怎樣,我還以我的私見,寫在下面,就請看的人,作一個批評之批評吧!

  叔本華的學說

  如上所說這種美的現相,所以得到的緣故,既不是由知覺的理解,也不是因著從科學上的會悟,更不是由於一切理性的進行,全是借著直覺(intuition)的力量,將物象認識到美上去。但這個直覺的瞭解,雖是物象,卻不是永久不變的樣子,惟有一個個性和他那種屬原型,是沒有什麼差違的,這便可以說是物的概念。這種概念,不是被我們注重在他的利用處去說,是注重他在他的本身(物的本身)特別的「自我滿足」(self-sufficietness)。不過我們有這種美的直覺,乃由於意志的精力所發,所以欲望的停止,是注重在對於物象的明瞭正確,而將人對他的一切關係,能夠完全達到,能夠達到美的部分,便是他的永遠生存的部分。怎樣能達到?是從第一次的自我消滅,又以美術上的功能獲得一個最優良的效果,他的狹小的個性,便得超越而前。必要經過這樣程序,而真正的美,乃得完全表現。由此可見在這樣的程度裡,無論怎樣好的美,而意志必要從智慧裡分判出來,方可能以獨立,供用他那種選擇的功能,而且人的欲望,必為非人的理性(impersonal reason)的精力所壓倒。有這種勢力的是誰?所以美術家的工作,便可作他自己的人性標準(Personality rams),「故天才的作品,不必是有利的事物,雖是無益,卻能見出他自己的高貴的表現,因他自己而存在。」這兩句話,是有重大的意味!

  在德國關於美學的著作,討論到主觀上有更大的顯著和興奮的,沒有比得上哈兒特曼(Eduard Von Hartmaun)。一八六八年在他二十七歲的時候,他曾發表他的著作《無意識哲學》(Philosophic des Unbewussten)哈兒特曼的主義是:將黑格爾的邏輯——或說是唯心的理論(or docrine of 「the idea」)——和叔本華的意志說相調和起來,成一個單純——但是不知覺的(Unconscious)——的世界元素(World-essence)的合作機能(Coordinate functions)也是世界的最後原理。哈兒特曼他的無意識的旨意,是可以應用到其他一切問題,如心理學上(Psychological)生理學上(Pnysiological)倫理學上(Etnical)宗教(Religious)美學(Aesthtic)皆可以借著他獨創的新理,去說明去解釋。

  哲學上的唯心唯物派,最是爭執的要點,然而近世的幾個哲學大家如詹姆士,如柏格森,都一反前此執一固守的態度和論調了。他們大都主張思想要和實驗是在無論什麼事物上,共同進行的,既不是專重玄想,也不是排斥思想。總言之,他們這些人所倡導的議論,我可以武斷一句是,靈肉合一的主張,對於心物不是有所偏于一方的傾向。又譬如文學,當著中世紀是重古典主義,後來又尚浪漫主義,及至近世以來,出了若干寫實派的作家,是專注重描寫自然客觀的事實,不加上主觀的意見。其實以前的可說是偏重精神主義,以後的又偏重物質主義,然而最近卻一變而成了象徵主義,新浪漫主義,漸漸成為精神物質互相調劑的文學了!可見世界的思潮,是一天變化得切適一天了。

  美學本是哲學文學的結晶品,所以也有極端主觀主義和極端客觀主義的兩派,其實也是各有所偏重罷了!哈兒特曼卻獨反對這兩種偏畸的主義,他是要將由主觀的美,認到客觀的真實上,也就是將精神和物質搏而為一,使真美能以表現。其實叔本華也是主張主觀客觀有互相需要,互相包涵的作用。由此可見,美學的最近趨勢,也是主張精神主義和物質主義的調劑;和哲學文學的思想是不謀而同的了。

  哈兒特曼的美學上的美論,是完全表現在「假像」Schein這個字裡,也是他的一個特別創解。在美學上的「假像」的意義既不是從物象上外觀出來的,(如風景畫片等等)又不是純由於心意的發動,是為美術家和其他有智慧的人,所製成的一種特象外面的時機,而且這種假像是很能超越在一切人的心意前面。哈兒特曼曾說到關於眼的假像,耳的假像,以及想像上的假像,在這諸多的假像裡,只不過是美的當前的表出。在主觀的現相上,是單獨的美,沒有外部的真,那麼,美的假像也不過是僅為心意所創造的罷了!所以在自然的美裡,無論是怎樣情形,這個「假像」是絕不能離真實而分離的,「假像」是不能同真分離,在無論什麼時候裡,所以我們要免除了在現象和外觀一同連絡的這種物象的真,是不能切合的。「假像」不是心智的知覺,不是觀念同觀念的聯合,這個觀念是指美的觀念而言,也不是美的超越的(Supersensuous)觀念,一切全須需要的。然而凡在事物中,因為超越的美的要求,所以能以取得他在無聲無息之中。「假像」絕不如畫片一樣,除了這畫是在精神上智慧上的情形裡——然而有一種說:畫片是一件真的物件,而「假像」卻不是的。這不過是從形式的選擇上作皮相之論罷了!

  後來哈兒特曼又將他慘淡經營的大著作《美的哲學》(Philasphic desschönen)貢獻於世,在他的美學上,有很大的表現。這本書的第一部分,他是敘述出美的概念來,和美的相反,與美的改良的注意,以及將美放在人和自然的裡面。書的第二部分,是討論到在歷史上,在美術上,美的真實。哈兒特曼是極反對美的自然支配傾於極端的客觀主義和傾於極端的主觀主義。(Extremes of the ultra-objective and ultra-subjective)。因為一種美術的工作,除了主觀的效果是美的,而客觀上也是真實的,所以他主張個體Ding-an-sick不是美,且是以美術上的力量,到著事物本身的分配,也不是真正的美,他不過是在美中的變化。

  叔本華所倡的意志是:除了在一類中,能以保持他的永續性,去改革他們以後的種類以外,卻不能表現在相變遷的宇宙裡。所以個體雖形殘,種類愈繁多(The individual withers, But the race is more and more)這句話是毫沒差錯。原來的模形,雖然是萎殘,然而他所遺留下的很多個性,能夠近似他,而宇宙的種屬的意志(The generic will of universe),真是永遠有的。真的自體力量,也就是個原型的觀念,在一切永遠的個體,能以近似便可以說他們——指許多個體——是美,又以直覺的力量,能以美術上去得到。所以叔本華他是著眼到物體的生命裡(Sees into the life of things)他將客觀,注入在他的深思考慮裡頭,有一個唯一的見解是:世界上一切物的狹小個體的我,是終歸於盡,而在世界上的美裡面,卻能尋得出一個大我來。

  叔本華哲學的根本主張,從這兩條裡,可以得個綱領的要旨,他的主張是要將精神和物質(就是他所說的主觀客觀)搏合為一,使他們互相結合,互相利用,彼此提攜著,向著進化路上走去,然而若要得到這種地步,只借知識的力量,恐怕不能完全達到,便要以意志的勢力,為世界文明的根本,去助著知識,解決這重大的問題。

  叔本華他的哲學,完全以意志二字,作他立論的根據,關於他的精解,不在本文的範圍,自然不能多說,而就上面所述的大旨,也可以一覽瞭然。他本著意志的根據,應用到美上去,以個性的原型近似,消滅小我,發生大我,保守物象的永續性為真實的美。可見他對於美的概念,全是在最大處落墨,直接從物種生存上說去。這正可見對於美的批評,是極簡單的,也是極廣泛的。說是語小,便只是美為意志的支配所構成。保存個性,是選擇作用,便是意志作用,已見上述。然擴而充之,則森羅萬象,所以能生存於世界的,都是美的現相。這種主張,固然是能見其大,無可疵瑕,但是我對於他說得到的現相,全是有直覺中得來,似乎有點懷疑。

  我們認識物象,雖是以直觀為主,但若說是完全拋去知識和理性的見解,恐怕是未必盡然。照心理學上說:直覺是人的感覺到外物的初步,那麼自然我們辨識物象,是以他為先,然我們辨識物象,只以直覺,便沒有別的作用嗎?只以直覺,能夠將這辨識的物象,是完全不錯嗎?且是我們辨識物象,以後有什麼作用?這種作用,能不借著知識和理性上的力量?有這種種疑問,我所以對於純以直覺得達到美的現相的話,是不敢全稱為是。我因此卻說個例子,譬如有顏色美麗芳香馥鬱的名花,我們一見就能引誘起我們對他的美感來,而所以得到美感的緣故,一是由於感官的自然作用,一是由於經驗中的判斷。我們知道香和色,是最能使人鼻和目力的愉快,而所以能知道花的香和色的美能使我們感官感覺愉快,多於屢次經驗中得來。

  凡是美的事物,人不是喪心病狂,沒有不想保護他持守他的,為什麼兒童們偏要折毀花蕊,蹴踏書畫呢?若說直覺,能夠完全認識美的,兒童為什麼反要以至美的事物為不美?就讓一步說是兒童的直覺力,尚未能完全發達;而在成年的人,例如這種以美為不美,不去保守珍護,反去施行摧殘的,何嘗沒有。這就是沒有知識上的輔助和理性上的引導的緣故。兒童只有直覺,成年的人有直覺而知識與理性未曾發達,所以認識美不能真確,不能永久。其實叔本華所倡的直覺,認識,何嘗不是引物象到美上第一步。我以上所說,不過更要引申他以為直覺認識,是要有知識和理性去輔助他,方可以完成持久啊!至於他所說的直覺的力量,為意志所發動,是不錯的,但是我以為知識理性的扶助,是究不可少的。不過以選擇歸諸意志,是很確當的主張,而美是「自我滿足」,實是見地獨高,可以為美的要言。

  叔本華Schopenhauer生於一七八八死於一八六〇,他是歐洲近世的大哲學家。他以超越一世的見解,去解決人生的最大問題,於哲學界有極大的反響。在一八一九年發行的《世唯意識論》(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一書,當乍出現的時候,已經引動起些社會上對於他的興趣來,後來卻惹起了一些有力量的批評。他這本書的大旨是,在一面是以康德(Kant)的議論為指歸,而一面可以說是他自己哲學表現的模範。這本著作的要旨,是有兩種意思:

  以我的一知半解,說到介紹點學說,還可以勉強說得過,對於震動一世的哲學家,敢去批評他們,實在有些慚愧不自量力了!不過我以為無論什麼學問,去介紹他,固然是從事研究的人的責任,然而就著一己的思想,去指點出他們的優點,和抉擇出他們的不周密的地方,也未必不是應當的,況且以我這樣淺薄的知識,焉敢自以為是,也不過獨抒所見罷了!

  以上隨意所寫,便為我對於他二人學說的一知半解,總之叔本華是主張意志論的哲學家,所以他在美的見解上也是如此。至於哈兒特曼的無意識主義,是另有創見,超越尋常。然而我們看過他二人的學說,可得個共同的概念,就是:

  以上約略所述,便可見出叔本華對於美的判斷的梗概。他還在其他的著作中,關於美的見解也有:如在《美與美學之心理學》(Meta physik desschöonen und Acsthetik)這些書中,但是他的最重要的見地,卻在《世唯意識論》這本書裡。

  哈兒特曼的學說

  以上所說,不過叔本華的哲學思想,與美學似乎沒有相干,然而哲學是思想的泉子,況且叔本華是一個哲學家,所以要介紹他對於美學的言論,卻不得不先敘說他的哲學見解,來作個基礎。

  以上所說的美學發達的由來,現今要說到美學的名人著作上來,卻使我有「一部《廿四史》,無從說起」的感想,原來美學發達雖晚,然在各國卻都有些人來研究他。若說介紹名人學說,是以什麼時代說起?或是先說那國的名人學說呢?本來要從根本上,按著年代次序去寫起,便是幾十萬字,也恐怕數說不清,而且也不是在雜誌上,相宜登載的,我也不敢冒昧下筆。後來我想到,選擇各國最負學術界盛名的幾個人,將他對於美的學說,簡括敘述起來,庶可使我們容易得個明瞭的概念。

  以上便是哈兒特曼以哲學的眼光對於美學大體下的總括的批判。他是主張無意識主義,以為美學的精髓,便是純粹為假像的支配力。末後又歸結到美中最後含有神秘性,而終須脫離不了真的範圍,這便是哈兒特曼美的學說。

  我對於二人學說的批評

  他所作的這本書,第二編第五章的《美的評斷與美術家製作中的無意識》裡,他的敘述意見,曾歸依到歷史上的兩種學派,而有舉出反對的意趣來。

  《無意識哲學》(Philosophic des unbewssten)第一次發行八年以後,哈兒特曼在柏林又出版他的《康德以後德意志的美學》(Die deutshe Aesthe-tik Seit Kanta)(一八八九)這本書裡,他是告訴我們在德國的美學,全是淵源於康德,以及他自己的議論。(一)在德國美學史上,是由於康德思想的創見。(二)是解決一些的問題:如醜,如世界的,如悲劇,和其他美術上的關係,如建築術,如音樂上的不同的趨向,與美術上的各種次序和他們的聯合。這都是這本《康德以後德意志的美學》書上所說的。

  「真」是萬事萬物的根本原則。哲學家物品是這樣。見《曙光》一號我所譯的哲學上之品性觀文中,哈兒特曼說:「在自然的美裡,無論是怎樣情形,這個『假像』是不能離真實而分離。」也是同樣的見解。人之有「假像」是由於主觀的發動,而附著到客觀東西上,然在內部或是到外部所以能認識美,全是以真實作他的介紹,那麼「假像」方可表現出真美來。

  二人皆主張認識真正的美,須以主觀客觀互相調劑融合,方能表現,而排斥兩主義之傾於極端。

  一九二〇年二月二十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