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陶行知 > 陶行知教育文集 | 上頁 下頁 |
行是知之始 |
|
陽明先生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以為不對。應該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們先從小孩子說起,他起初必定是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過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過石頭才知道石頭是硬的。太陽地裡曬過幾回,廚房裡燒飯時去過幾回,夏天的生活嘗過幾回,才知道抽象的熱。雪菩薩做過幾次,霜風吹過幾次,冰淇淋吃過幾杯,才知道抽象的冷。白糖、紅糖、芝麻糖、甘蔗、甘草吃過幾回,才知道抽象的甜。碰著鐵,碰著銅,碰著木頭,經過好幾回,才知道抽象的硬。才燙了手又冰了臉,那麼,冷與熱更能知道明白了。嘗過甘草接著吃了黃連,那麼甜與苦更能知道明白了。碰著石頭之後就去拍棉花球,那麼,硬與軟更能知道明白了。凡此種種,我們都看得清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富蘭克林放了風箏才知道電氣可以由一根線從天空引到地下。瓦特燒水,看見蒸汽推動壺蓋便知道蒸汽也能推動機器。加利裡翁在畢撒斜塔上將輕重不同的球落下,便知道不同輕重之球是同時落地的。在這些科學發明上,我們又可以看得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墨辯」提出三種知識:一是親知,二是聞知,三是說知。親知是親身得來的,就是從「行」中得來的。聞知是從旁人那兒得來的,或由師友口傳,或由書本傳達,都可以歸為這一類。說知是推想出來的知識。現在一般學校裡所注重的知識,只是聞知,幾乎以聞知概括一切知識,親知是幾乎完全被揮於門外。說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過是些從聞知裡推想出來的罷了。我們拿「行是知之始」來說明知識之來源,並不是否認聞知和說知,乃是承認親知為一切知識之根本。聞知與說知必須安根於親知裡面方能發生效力。 試取演講「三八主義」來做個例子。我們對一群毫無機器工廠勞動經驗的青年演講八小時工作的道理,無異耳邊風。沒有親知做基礎,聞知實在接不上去。假使內中有一位青年曾在上海紗廠做過幾天工作或一整天工作,他對於這八小時工作的運動的意義,必有親切的瞭解。有人說:「為了要明白八小時工作就要這樣費力的去求經驗,未免小題大做,太不經濟。」我以為天下最經濟的事無過這種親知之取得。近代的政治經濟問題便是集中在這種生活上。從過這種生活上得來的親知,無異於取得近代政治經濟問題的鑰匙。 「親知」為瞭解「聞知」之必要條件已如上述,現再舉一例,證明「說知」也是要安根在「親知」裡面的。 白鼻福爾摩斯裡面有一個奇怪的案子。一位放高利貸的被人打死後,他的房裡白牆上有一個血手印,大得奇怪,從手腕到中指尖有二尺八寸長。白鼻福爾摩斯一看這個奇怪手印便斷定兇手是沒有手掌的,並且與手套鋪是有關係的。他依據這個推想,果然找出住在一個手套鋪樓上的科爾斯人就是這案的兇手,所用的兇器便是掛在門口做招牌的大鐵手。他的推想力不能算小,但是假使他沒有鐵手招牌的親知,又如何推想得出來呢? 這可見聞知、說知都是安根在親知裡面,便可見「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927年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