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陶行知 > 陶行知教育文集 | 上頁 下頁
人民教育運動(2)


  書呆子

  幾個世紀來,一個錯誤的傳統教育的觀念在阻擋我們前進的視線。舊的教育觀念,一直認為求學就是死讀書。一個學者總是被人叫做「讀書人」,意思就是他只知道念書。當你問一個教授他的職業是什麼?他自然而然地回答:「我是在北京大學教書的。」同樣你問一個學生在哪兒求學?他會回答:「我在北大讀書。」意思就是:他在北京大學念書。受教育就是求學,求學就是念書。我們當然要充分估計書本的價值,它能充實我們古今文化知識,能有啟發作用,並且書本是一種重要的工具。但是,我們不能相信僅僅依靠念書就能引導我們獲得自由,也不信單靠念書就能使我們正義的事業達到成功。一些比較進步的文化界人士,給死讀書的人們取了個綽號叫「書蛀蟲」。我的一個朋友P. C. 張博士稱他們為「書呆子」。這裡有一首我定的小詩,為書呆子畫個肖像:

  我是書呆子,
  家住太平洋,
  讀破萬卷書,
  要中狀元郎,
  農家供酒肉,
  主人快餓死,
  失業教蒙童,
  盡變小呆子。

  手腦相長

  中國的傳統教育,製造了兩種不同類型的人。學生在學校裡天天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他們的頭腦發脹,卻很少使用他們的雙手。傭人們為他們做很多的事情,這些事本來是應該由他們自己做的,像小孩玩耍時做的泥餅和打開表檢查都同樣要受到懲罰。從人類歷史發展上看,我們知道是我們的雙手幫助大腦發展的。當我們的雙手獲得自由時便開始工作。當我們工作時總是要發表意見,經常要運用語言來交流彼此的思想。文字語言和生產工具等都是人的雙手從事勞動創造出來的。舊學校是不鼓勵運用雙手的,結果是真正地挫傷了學生們大腦的發展。像這種不正常的訓練學生的方法,學生得到的只能是頭腦裡貯藏一些未經消化的、不理解和不真實的知識而已。舊學校的方法是不可能讓學生真正地得到實際知識的。這一類型的人,看起來有一個大的頭,但是不能夠準確地去思考和認識客觀世界。所以,雖然他們有機會進學校,結果只得到一個大的頭和一雙小的手。演說時的滔滔不絕,看起來有幾分像大袋鼠,僅僅有拿起一支筆桿的力量去寫文章而已。而另一方面,我們廣大的人民群眾,擔負繁重的勞作,卻不能受學校教育。但是,他們要為辦學校繳付稅款,而他們和他們的子女勞動之餘享受文化教育的權利被剝奪了。他們被迫得只存在一個很小的腦袋和一雙巨大的手。生活教育運動的目的,在於使這兩種陌生的人恢復正常的生活。我們要喚醒只用腦子的學者也用他們的雙手去勞作;同時要喚醒廣大人民群眾去運用他們的腦,學會思索。使學者和農民們結合,便會產生令人驚奇的事蹟。學者們和農民們同時重新發現有些他們早已忘卻的事情。學者們見到農民們辛勤勞動創造的果實時,不得不驚訝地喊道:「我們不是也有一雙手嗎?為什麼我們不能勞動呢?」同樣,農民們也重新發現他們的智慧:「我們有頭腦,真的,我們有頭腦,讓我們去思索。」真正的教育確實應該幫助造就手腦都會用的人。我們需要的一種教育,是造就腦子指揮雙手、雙手鍛煉腦子的手腦健全的人。這個新的教育概念,我用一首詩描繪。題為:《手腦相長》

  人生兩個寶,
  雙手與大腦。
  用腦不用手,
  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腦,
  飯也吃不飽;
  手腦都會用,
  才算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

  工學團

  從手腦相長原則,逐步發展形成了工學團的概念。它雖還不很成熟,但卻包含了新教育的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這就是整個教育的內容,工學團的教育方法則決定於教育的內容,這種教育方法不再是純粹的書生氣的方法。最終,它將是一種自然的組織形式。它比學校更豐富些,因為學校有傳統的意識,在學科知識上學校可能略勝一籌,但是卻很少為學生提供去工作的機會和合作的條件。工學團,它甚至比合作社還優越些。合作社除了直接的經濟需要外,是不可能花更多的注意力去關懷人類生活方面的事務的。

  工學團在實踐中採取了三種形式:

  第一、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應用了新的原則並命名為「工學團」。例如寶山棉農工學團、上海報童工學團等。前者,種植棉花生長便是工;尋找棉花生長較好的方法,較好地去瞭解棉花生長的整個過程便是學;組織農民生產棉花的勞動,並且去保護他們辛勤勞動所得的果實,進而保衛祖國和人類,反對侵略,這便是團的真義。通過精選種子來改進棉花的質量,可促使一個小團體增加收入二千元,平均每英畝增產六美元。一個兒童工學團組成後,在同樣的鄉村裡可增加十分之一的收入,而其目的是使農民的孩子們能享受到較好的教育。

  報童工學團在上海靜安寺路,它的建立是非常有趣的。有一天發現這些報童不能讀他們賣的報紙,我們便建議派一個青年人去教他們識字。這些孩子們非常高興地採納這個建義。他們為找一間教室遇到很多的困難。孩子們委派代表負責找一個地方。最後,一個賣報小孩呂公義的母親,非常慷慨地將她僅有的一間房讓孩子們自由地用作學習場所。在這裡,每天有一個老師義務地給他們上一小時課。報紙變成他們的教科書。大標題便是他們的第一課。他們是免費受教育,但是他們回家時有責任要將學到的教給鄰居。孩子們自給自足。賣報開始變成了同樣受尊重的一種光榮的勞動。孩子們團結起來變得更有力量。他已有能力去和報販們打交道,甚至他們當中有些人還受到開明的警察的尊敬。

  第二類工學團的形式是在學校的名義下組織學生勞動。學校在教學計劃中增添了生產活動及社會活動的內容,但是仍然保持學校的名稱。

  第三類則是在各種合作社和文化團體內普及教育,增強成員間的團結,保衛他們的利益。他們實際上是工學團,但是仍保留合作社和文化團體的名字。這一運動將及時有效地為千百萬難民提供維持生存的條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