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陶鑄 > 陶鑄文集 | 上頁 下頁 |
關於部隊的報紙工作 |
|
(一九四四年) 一 為何提出「全軍辦報」?如何做到「全軍辦報」? 現在部隊的報紙雖然都多少起了作用,但大多數所起的推動、指導的作用還不夠。其最大的弱點就是由於沒有執行「全軍辦報」的方針,或執行得不夠。在多數的情形下,首長既不大負責,群眾又不大過問,結果辦報紙這個工作就落在宣教部門的少數人身上,而宣教部門對於辦報又往往採取「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態度,坐在機關裡,僅靠派出去也坐在機關裡寫通訊的幾個通訊員來辦報。至於連隊牆報,有些甚至變成指導員或副指導員的「個人創作」,從寫到貼都一手包辦,這樣辦出來的報紙,至多也只能反映現實中的某些片斷,而不能成為群眾自己的報紙,因此,當然不能起應有的作用。 要使報紙群眾化,必須首先解決思想問題。有人以為辦報紙是文字工作,「全軍辦報」是不可能的;有人以為沒有群眾參加也可以群眾化。這些想法都不對。要知道,「全軍辦報」的方針或報紙的群眾路線,並不否認文字工作的專門性,不是要所有指戰員都來參加編輯工作,而只是說編輯工作應該走出機關,打破知識分子能孤立地把報紙辦好的才子式的幻想,拋棄一切脫離群眾的內容和形式,而與全體指戰員和司、政、供、衛各部門的生活和工作相結合,反映群眾的感情,適合群眾的口味,接受群眾的意見;而只是說編輯工作除了少數專門工作者以外,更應該大膽信任群眾的能力,著重發動群眾積極寫稿,組織廣大的群眾通訊員,使報紙成為群眾自己的輿論機關。「全軍辦報」的一方面是群眾路線;但是還有另一方面,就是「首長負責」,就是要使各級首長充分認識和利用報紙的重要效能,學會除了下命令,寫指示信,開會,派巡視員或考察團以外,還可以依靠報紙,依靠新聞報道、典型介紹、通訊、社論等方式來指導和推動工作,而且這種方式,有時比下命令等等還更靈活,更便利,更有效;就是要使各級首長經常注意對報紙的指導與幫助,使它與各種工作的任務和方針具體結合。既有群眾路線,又有首長負責,我們部隊報紙就一定能成為群眾最相信最需要的報紙,能成為指導工作推動工作的最有力的工具。這個真理,大的有《解放日報》的經驗,小的有留守兵團去年以來連隊牆報的經驗,都可證明。 《解放日報》在沒有執行「全黨辦報」這個方針以前,主要靠報社的編輯人員與派出去的通訊員辦報,因此,一方面報社常鬧稿荒,編輯人員要拚命苦幹;而另一方面卻仍然得不到幹部與群眾的足夠重視,對工作的指導、推動作用也比較小。在實行「全黨辦報」以後,情形就兩樣了。報紙與黨的各時期的工作任務密切結合起來了,通訊工作建立在廣大群眾通訊員的基礎上面了,群眾深刻感覺到這個報紙是他們自己的,就格外愛護它了。這樣一來,它就充分反映與報道了群眾所需要的東西,對工作起了很大的指導與推動作用。因為它已能成為真正群眾性的報紙,其威信之高、作用之大,是空前的。聯防軍各留守部隊在執行「全軍辦報」這個方針後,去年生產、練兵運動中各種小報與連隊牆報所起的作用和經驗,對我們更親切。牆報,過去是沒有人看的,更不必說起什麼作用了。現在牆報真正吸收了戰士來參加,戰士很願意投稿。內容完全與生活聯繫,形式多樣化,文字簡短、通俗、生動,毫無八股氣,大家很願意看。真正群眾性的牆報出現了,正確有力的輿論形成了,對工作起了很大作用。據有些連級幹部講:「今後連隊的管理和指導,只要把牆報辦好,就能省好多事,省好多話。」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 從上述各方面看來,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我們部隊的報紙,要真正成為群眾性的,真正成為指導工作與推動工作的利器,就必須在辦報同志中強調群眾觀點,在各級首長中強調重視報紙。不如此,群眾路線與首長負責便不易辦到,從而「全軍辦報」也就成為一句空話。 二 部隊報紙反映什麼?報道什麼? 我們的報紙既以部隊為對象,不成問題,就要大量反映部隊現實,服從部隊需要。然而問題也就正在這裡:我們部隊裡哪些東西要反映呢?我們報道又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這裡,首先必須弄清楚兩個基本的觀點: 其一,是面向群眾,宣揚群眾的英雄主義問題。現在我們的報紙還沒有把這一方針很好貫徹到各方面去。事實是:有些辦報同志,總覺得報紙所登某人開荒達多少畝,某人投彈達多少米,某人是勞動英雄,某人是學習模範等等,都太平凡,不過癮,甚至根本不贊成宣揚群眾的英雄主義。防止「英雄」二字用得太濫,防止發生忽視批評和害怕批評的傾向,當然是應該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宣揚群眾的革命英雄主義的方針;名副其實的「英雄」與「模範」,多多益善。今後在繼續執行這個方針中,要注意不要使英雄個人突出,脫離群眾。我們表揚英雄,是為了激勵大多數人前進。至於對群眾中的落後分子或落後行動,也應該採取與人為善的批評教育態度,而不要採取輕蔑和攻訐的辦法。 其次,是掌握思想,貫徹政策指導的問題,也就是毛主席所說的「贊成什麼?反對什麼?」的問題。過去的反映與報道,很多是浮光掠影,草率從事,或則是機械呆板,不能適應運動發展的各個階段。今後要求掌握思想、貫徹政策指導,就必須使報紙與部隊工作任務密切結合,部隊在一定時期中的一定工作任務,應該成為報紙宣傳的中心。關於這,《解放日報》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譬如它在貫徹「發展邊區生產」這個政策上,就連續不斷地以很大的篇幅在好幾個月內來宣傳生產的進行及成績,反對妨礙生產的各種不良現象。對文化教育運動也是如此。在進行這種宣傳時,要有步驟有計劃,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進行,這樣就解決了某些同志所謂宣傳效果與貫徹政策之間有矛盾的問題。這個所謂矛盾,乃是由於宣傳的機械化公式化,由於宣傳者不能真正理解政策或宣傳藝術。貫徹政策既不是一天說完就束之高閣,也不是每天翻來覆去只是那一套,它要求照顧各階段的運動特點和群眾覺悟,並從各個側面用各種方式來進行,要求非常耐心地、細心地注視自己的宣傳效果,並不斷擴大這種效果。 當我們依據上述原則進行報道的時候,應該以什麼為中心的對象呢?一般地說,最有價值的報道乃是群眾的創造和群眾運動中的典型事物。群眾的創造才能是豐富的,從這裡經常能出現「偉大的事物」。問題是我們如何去發現,選擇那最有教育意義和指導性的東西,報道出來,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要求我們深入群眾,熟悉群眾,與群眾心心相印,看出並重視群眾的創造的萌芽,加以發揚光大,使它條理化,系統化,並散播到群眾中去。當群眾中的這些創造已為群眾所接受而形成群眾運動時,我們的反映與報道就要更進一步推進運動,繼續發現新的典型,使之經過報紙的工作繼續集中起來,堅持下去。我們的軍隊是建立在自覺的基礎上的,要相信我們的指導員都是好的革命戰士,都有高度的自尊心與前進心,只要有好的榜樣,大家都會向他學,而且一定學得好。聯防軍各留守部隊在去年的生產、擁政愛民、練兵運動中宣揚了張治國、李位、門善德、齊耀宗、李成功班、苗寶山連、七七〇團第二連等好的典型所起的作用,完全證明了這一經驗。 所謂好的創造和典型,不應以表面的成績來選擇,而應著眼于長久的良好效果。僅就數字、記錄、表面的成績來認識事物是非常不夠的。為了教育群眾、貫徹政策,我們應以嚴肅負責的態度,把每一報道提到政策的高度,從各方面考慮其影響,使能指出正確方向而不致發生壞作用。過去我們常常看到某一工作方式一時能取得表面成績,便以為很有價值,大大宣傳,其實往往是不足為訓的。譬如:某旅某連在練兵中設「苦練室」(其實是一種變相禁閉),練好了兵,我們的報紙也跟著為之提倡,其實這是違反練兵的基本精神的。在生產中,去年有個別部隊看見戰士情緒很高,不斷提出創造新紀錄,也就跟著鼓吹,結果反而影響健康,發生了很多病號。在各種動員工作上,只要超過任務,便被登報表揚,其實有些超過任務的是用了簡單的強迫命令方式;反之,有些方式雖好,因離完成任務還差點,就不及格,背烏龜,結果竟無異提倡壞作風,打擊好的工作作風了。今後我們應該很好注意這個問題。 報道的重點與範圍在各級報紙之間還應有所分工。我以為旅以下的報紙,特別是連隊的牆報,主要應該報道本單位指戰員的戰鬥、工作、生活各方面的要求與創造,表揚本單位的英雄與模範,要特別注意此時此地的鼓動性;旅以上的報紙,則除了上述任務外,還應概括地報道當前各種工作的執行情況,較多地解釋政策任務和總結經驗,所以比連隊報紙就有更大的普遍性與教育性。 三 必須真正做到大眾化通俗化 要使我們部隊的報紙真正成為群眾的報紙,不僅要給群眾以他們需要的內容,並且要通過群眾的形式,才能達到目的。 所謂群眾的形式,就是群眾看得懂並看得有味道的形式。現在許多報紙的文字寫得生硬難懂,抽象無味,使群眾發生「望洋興嘆」之感。有些人藉口文字畢竟不同於說話,不願意儘量做到通俗,這是不對的。關於這個問題,《邊區群眾報》的精神很值得提倡。他們不但在寫作時努力學習老百姓的口氣,減少術語,多用俗語,寫後還念給本地同志聽,遇有老百姓聽不慣或聽不懂的地方就修改。部隊報紙的語言雖不能用《邊區群眾報》的陝北方言,但仍應用部隊中已在形成的一種普通話,使「戰士腔」代替「學生腔」。為此,今後應多登戰士的來稿,或使戰士講而由能寫者作記錄,從這中間來豐富報紙的語彙,使報紙的語言群眾化。只在有了這個基本態度的改變以後,文字風格的樸素、結實、有力才有可能做到。所謂樸素,還應包含文字的真實性。一般的通訊不是小說,不能誇張、虛構,不要以辭藻求勝,而要以具體事實、逼真的敘述、熱烈的革命的愛憎感情來打動人。所謂結實、有力,就是要做到文字的簡要,富有緊張的戰鬥氣味。太長的文章戰士不敢看也沒功夫看,這在前方更是如此。 關於報紙形式的藝術性、活潑性和多樣性的問題,也要取決於群眾。報紙的藝術性等等,究竟應該以大多數工農出身的讀者的口味為標準,還是以編報的少數知識分子的口味為標準呢?回答是:既然在部隊群眾的菜館當廚子,就絕不能弄只有少數編輯者所愛吃的菜來強迫大家吃,反之,他應服從大家的口味。邊區留守部隊在牆報改革上有一個很好的經驗:過去通常是辦的知識分子式的牆報,一張大布,前面貼張所謂象徵畫作報頭,幾千字一篇的大文章折成一疊用針釘在布上,每篇文章封面也畫上畫,把很有「文藝性」的標題寫在封面上,報尾有時登些詩,文章也分論文、雜感、小說之類,這可算是有「藝術性」、「活潑性」、「多樣性」了吧?其實戰士認為很不「藝術」。現在許多牆報,一反過去作法,完全按當時工作任務與群眾具體情況來編,如在開荒時叫「導報」,突擊時叫「衝鋒」,鋤草時叫「三光」(鋤光細作之意),同時在形式上也採取多種多樣,有旗報、燈籠報、黑板報、麻紙報、榆樹報、小冊子報、消息傳單等。如生產很忙,戰士成天在地裡,黑了回來,就累得不想再看什麼,牆報就成為旗子的形式插在地裡,且可搬動,在生產休息中都能看到,或成為燈籠的形式掛在路口和門上,一過路就能看到,內容簡單明瞭,富有鼓動性。如讚揚有病不請假的: 田有興,真呱呱, 身有病,生產啦, 排長叫他休息去, 結果他還啼哭啦! 批評生產中不積極的則是: 二流子, 吃飯打衝鋒, 幹活頂稀鬆, 生產不緊張, 不是頭痛就肚痛! 把問題說得很清楚,又有趣,戰士一看就懂得,能記住。 這樣的牆報確實是群眾形式,非常生動、輕快、靈活,從固定的俱樂部走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能起很好的作用。過去戰士討厭牆報,說:「牆報牆報,真正胡鬧,上午出題,下午要稿。」這是很值得我們反省的。 部隊報紙,戰士讀得最多的是連隊牆報,我們必須按照連隊群眾的口味,用最大的力量把它辦好。 旅以上的報紙,雖說任務和形式與牆報不同,也必須適合群眾口味。解釋政策與總結性的文章也不宜過多,要多從部隊作戰、工作、生活各方面報道生動具體的典型。國際國內消息應綜合改寫,以求通俗。每期中心不宜過多,戰鬥故事、科學小常識等,應有計劃地搞些進去,應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歌謠、說書、謎語、白話詩、連環畫等形式來表現各種新的內容。編排不要使戰士看了前段找不到後段;標題亦應簡明有力,不要花樣太多;美術字要戰士能認得。總之,報紙形式的一切方面都要充分為讀者設想。 四 應切實培養部隊的群眾通訊員 要做到「全軍辦報」和報紙群眾化,必須大力培養廣大的群眾通訊員,否則就不能反映部隊各方面的真實情況,就不能宣揚群眾的創造和解決群眾的問題,就不能使群眾相信這是他們自己的真正喉舌,而還是「機關報」(戰士們這樣來嘲笑那種由少數機關人員辦的脫離群眾的報紙)。我們須相信,通訊員不僅是廣大讀者的代表,同時又是報紙的代表。一個報紙是否有群眾基礎,首先就要看它是否擁有廣大的通訊員,這個問題是《解放日報》、聯政的《部隊生活》和各留守部隊的報紙所大都解決了的。現在根據已有的經驗來說三個問題: 第一,要相信群眾的能力,首先找出積極分子。儘管我們部隊的戰士和下級幹部,幾乎完全是工農成分,文化程度一般很低,但只要耐心,加上方法好,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我們部隊有許多戰士已有初步的讀寫能力,只要在一個連找出一兩個積極分子,認真發動他們寫,告訴他們方法,寫好代改,或先由他們講我們代寫,第一步在連隊報上發表,好的送上面報紙登出,逐漸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寫作水平,並號召其他的人也跟著來,這個連的通訊工作就一定可以開展起來。現在聯防軍各留守部隊,有不少這樣的積極分子,如馮振賢、杜錦藩、張增福、賀有才、文飛、胡治戒、趙寬銘等同志,便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這個工作的開展,主要要團以下的各級首長,特別是連長、指導員,應看成是自己的職責,看成是推動工作的好方法。事實證明了,哪個連的通訊工作搞得好,總結經驗,表揚模範,批評缺點,內部團結也就做得好,民主空氣,工作情緒也就很高。 第三,要認真改稿和處理稿件。在大家動手寫稿以後,稿子多了,不能用的也多了,這時千萬不要怕麻煩、潑冷水,應將來稿儘量在連的牆報登出,好的按級送上,一般的也不必退,但應告訴寫稿者:稿子沒登出,有的裡面仍有好的內容,有的熱情可嘉,勉勵他能繼續寫稿。宣教部門,特別是辦報的同志,則應告訴通訊員逐漸改進寫稿的方法,尤其是要經常替基本通訊員批改稿子,和在團一級召集通訊員會議,研究寫作,介紹模範,提高質量,防止「學生腔」的發展,防止一些在學習寫作上本是很優秀的同志,但在文風上卻受了那種華而不實的影響。 在一種正確的指導和幫助下,我們的群眾通訊員應該學會自由運用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群眾語言。那時,他們的寫作的成就和我們的報紙的成就就會更加可觀了。 (1)這是陶鑄同志在聯政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