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孫犁 > 芸齋瑣談 | 上頁 下頁 |
官浮于文 |
|
最近收到某縣一人文藝社辦的四開小報,在兩面報縫中間,接連刊載著這一文藝社和它所辦刊物的人事名單。文藝社設顧問九人(國內名流或其上級人員),名譽社長一人,副社長八人,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二人。此外還有理事會:理事長一人,副理事長七人,常務理事十人、理事二十一人。並附言:「本屆保留三名理事名額,根據情況,經理事會研究,報文藝社批准。」這就是說,理事實際將升為二十四人。 以上是文藝社的組成。所辦小報(月報)則設:主編一人,副主編七人,編委十四人。現在是六月份,收到的刊物是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實際是不定期了。看了一下,質量平平。 一個縣根據情況,成立一個文藝社或幾個文藝社,聯絡感情,交流心得,都是應該的,必不可少的。這樣大而重疊的組織機構,卻有些令人吃驚,也可能是少見多怪。文藝團體變為官場,已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越嚷改革,官場氣越大,卻令人不解。如某大刊物,用整個封二版面,大字刊登編委名單,就使人有聲勢赫然類似委任狀之感。 這個文藝社,不知有多少社員,據介紹它的第二次社員代表大會,也席者九十餘人。一個縣的文藝社開會,為什麼不讓全體社員參加,還要開代表會?這裡先不去談。一個代表,代表幾名會員,也難以測知。就算代表三個吧,二百七十名會員的文藝社,用得著由六十三個人組成的領導班子嗎? 四開不定期小報,用得著二十二個人組成的編委會嗎? 據介紹,代表大會期間,有報告,有章程,有規劃,有決議,有慰問信。這都是開大會的常規。作為一個文藝社,讀書和創作方面的措施,都沒有具體的介紹。 目前文藝界開肝,對創作議論少,對人事費心多,這已經不是個別地方的事,因此不能責怪下面。在大會之上,作家們不是在作品上共研討,而是在選票上爭多少。一旦當選,便認為與眾不同,一旦票多,則更認為民心所向。果如是乎? 而且很多人去爭,弄得一些老實人,也坐不住,跟著上。不只形成一種奇異心理,而且造成一種市場現象,這能說是新時代文藝界的幸事嗎? 平日閒談之間,也曾問過一位明達事理,對官場、文場也都熟悉的同志:「爭一個主席、副主席,一個理事,甚至一個會員代表,一個專業作家,究竟有什麼好處?人們弄得如此眼紅心熱呢?」 這個同志答道:「你不去爭,自有你不爭的道理和原因,至於你為什麼沒有嘗到其中的甜頭,這裡先不談。現在只談爭的必要。你不要把文藝官兒,如主席、主任之類,只看成是個名,它是名實相副,甚至實大於名。官一到手,實惠也就到手,而且常常出乎一般人預料之外。過去,你中個進士,也不過放你個七品縣令,俸祿而已。現在的實惠,則包括種種。實惠以外,還有影響。比如,你沒有個官銜,就是日常小事,你也不好應付,就不用說社會上以及國內國外的影響了。」 和我談話的同志,原來在一個協會當秘書長,我勸他退下來專心創作,聽了他的一番話之後,我也同意他再弄個官兒幹幾年,結果他又去當了什麼研究會的會長。 文藝和官,連在一起,好像不調和,其實,古已有之,即翰林學士之類。不過沒有現在這麼多罷了。其俸祿,仍由吏部掌管,像現在的文藝社,協會等等,過去也有類似之團體,但其開支,都是自籌的,今天機構之所以越來越龐大,競爭越來越激烈,是因為這些文藝團體,實際上已經與官場衙門,沒有多少區別了。此亦談文藝改革者,所當考慮者乎? 1985年6月15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