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孫犁 > 芸齋夢餘 | 上頁 下頁 |
朋友的彩筆 |
|
老季,是我在土改期間結識的朋友。我把這些已經為數不多的朋友,稱作進城以前的朋友,對他們有一種較深的感情。因為雖不能說都共過患難,但還是共過艱苦的。 我在饒陽縣某村做土改工作時,常到村裡的小學校去玩。 老季,我不清楚,他那時在做什麼,也好到學校去。他穿著軍裝、脾氣憨厚,像個農民,好寫東西,因此接近。 進城以後,他是作家,在幾家出版社當過編輯,也經受過政治上的坎坷。 我對他的印象加深,是在文革以後。他不斷寫一些關於我的文章,在徵求我的意見時,我總對他說:「不要寫成報告文學,更不要寫成小說,不要添枝加葉,不要吹捧。」 老季都同意,態度是很誠實的。但他寫出東西來,我一看,總是覺得路子不對頭。第一次是他寫到我寫小說時,我的老伴,如何給我端茶水、送牛奶,如何在夜深時,在我身上加一件衣服。 那時,我們還都沒有老,說話沒顧忌,我說:「老季,這些情景,你都看見了嗎?怎麼有這麼多的描寫呢?那時,我同老伴,並不住在一處,她也沒有這種習慣,雖然她對我很有感情。你這些描寫,用到電影、戲劇的表演上去,是很合適的。用到我身上,我就覺得彆扭,因為我實際上,沒有享受過這種福份。」 老季只是笑笑完事,也不反駁。我以為我的勸告會奏效,其實不然。 他不斷在報刊上寫這類文字,甚至在題為寫別人的文章裡,也總是寫到我,叫人看了以後,不知他到底在寫誰。能夠叫我心折的,實在不多。另外,大家都老了,我說話,也不能像過去那樣直率了。最近一次,我是這樣和他談的:「老季,讀了你寫的關於我的文章,總有這樣一種感覺:說它沒有根據吧,根據還是有的;說它真實吧,裡面又總有一些地方不那麼真實。舉個例子吧,比如你在日報寫的文章,說我在長仕下鄉的時候,與一匹馬同住一個屋子,其實,是一匹驢。和馬同住一個屋子,是在於村的時候。」 「有機會,我可以改正。」老季說。 我說:「這不是什麼大問題,改不改沒有關係,我是告訴你當時真實的情況。」 過了不久,我又在晚報上看到他寫的一篇,還是日報上那個內容,故事裡講的還是馬,結尾處,馬卻變作驢。 我歎息一聲:這就是老季改過的文章了,還不如不改。這一改,真成了驢唇不對馬嘴。 我有些後悔和他談這些瑣事了。 還有,就是他在每篇文章裡,都提到我在喝粥,在縱情大笑,並推演到醫學上去,說這是我的養生之道。他把稿子投給老年人的刊物。 我能活到現在,難道是因為喝粥?是因為樂觀?是因為會養生?這真有天知道了。 老季的一片熱心,我是領會的。唯有他這種創作方法,我很不同意。他好像也不認真、仔細地去讀我的自述。自己的材料寫完了,就用別人談的材料,道聽途說。 就在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裡,他還寫到:在長仕,我見朋友問尼姑的年紀,就大笑起來。並告誡朋友,尼姑是最忌諱別人問她的年歲的,等等。先不用說,這種作風,非敝人所有,就是這點知識,也是看了他這篇文章才有的,過去並無所知。 前幾天,他陪另一位朋友來看我。那天,我想到自己來日無多,這兩位朋友,雖也是因時而交,來往至今,實屬不易,動了感情。我說的話很多。其中也說到老季寫的這種文章,大大小小,重複的,不重複的,都能發出去,不簡單。 那位朋友說:「老季人緣好。再說,別人也寫不出來呀!」 芸齋曰:庸材劣質,憂患餘生。蒙新舊友人不棄,每每以如椽之筆,對單薄之軀,施加重彩,以冀流傳。稍知人情,理應感奮。然此交友之道也。如論藝術,當更有議。 藝術所重,為真實。真實所存,在細節。無細節之真實,即無整體之真實。今有人,常常忽視細節真實,而侈論「大體真實」,此空談也,偽說也。 每一時代,有其風尚,人物言論隨之。魏晉風度,存於《世說新語》。以後之作,多為模仿,失其精神,強作可人。此無他,非其時代,而強求其人,不可得也。 今春無事,曾作《讀史記記》長文一篇,反復議論此旨,惜季君未曾讀,或讀之而未得其意也。 我想得到的,只是一幅樸素的,真實的,恰如其分的炭筆素描。 1990年8月23日記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