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沈從文 > 新廢郵存底 | 上頁 下頁
二十五


  蕭兄:

  得你來信,草原文章續編極希望能早日見到。××苗區文章也盼能拜讀。

  關於喇嘛廟中制度,綏蒙區大廟中會鬆弛散漫到這個樣子,真想不到。廟規制度緊嚴或數西藏拉薩,曾聞一旅藏十年康先生談及。在遊記文章中提到青海拉卜楞寺僧侶生活制度的,顧頡剛先生幾年前曾寫過一篇文章介紹,寫得很好。涉及南中國藏族喇嘛廟僧侶生活制度的,李霖燦先生有一篇《中甸十記》,也極有意思。其餘在報紙上發表的文章一定很多,可惜不常注意到。(想理解這個區域延續千多年廣闊過千里宗教信仰的形成和存在,情緒背景不能不多有一分注意!)關於康藏情歌,劉家駒先生輯譯的若干首,多用天地鳥獸蟲魚花草自然狀物和草原情愛並及,有草原牧歌意味,拙質中多嫵媚,富草原遊牧氣,奶酥氣,我覺得很好。收集的數量並不怎麼多,曾印行過,有朋友從雲南維西木裡帶回,值得選一二節放在你那故事中,可增加草原遊牧人抒情空氣。

  這個故事將來應重作安排處,似在字數分配上和景物添補上,都須給以謹慎注意。故事字數可擴大到六萬。故事既大部分在一個草原孤立廟宇中,即用綏遠「五當召」作垘本,就要從各種情形下(四季和早晚)作些不同風景畫描寫,這些風景描寫且得每一幅用一不大相同方法表現。還得記住要處處留心,將廟中單調沉悶宗教氣氛和廟外自然景物鮮明對照,將僧侶拘板生活裝束,和集會期中蒙藏女人大絳緗黃衣袍、料珠銀繡裝飾於頭上手上那分活潑生動對照。男子在「禁忌」與「期望」上掙扎遊移,作錯綜發展。二十歲和四十歲和六十歲各有個不同過程,要理解又能用文字說明。這個人如何由觀念凝固轉入狂態自虐,由痛苦中得快樂,也有個心理過程,要作有力而扼要敘述,方與全故事相稱。至於僧侶由小沙彌身分到作大德高僧,升級種種儀式即不能細述,最好要交代一筆,照規矩去拉薩留學,受訓,拜佛。一面是智慧增長,一面是人情不斷,方可收道高魔高相對峙映照印象。

  女的由病而瘋時,僅寫本人難見好,不如把本人放在外景中,好好佈置一場草原外景,用黃昏和清晨可畫出兩幅帶音樂性景物畫,牛羊歸來和野花遍地,人在這個背景下發瘋,才和青春期女性情緒凝結相結合。(這也要占個二千五百字左右。)還要在全故事中點綴一些遊牧外景和蒙古包中內景,比已寫到的筆要細膩些。得寫一二次吃喝,一回敬佛,這些描寫都要放在瘋後生活中。想從修整中見天然,還必須在整個故事裡充分注入作者貼近土地的濃厚興趣,如牲畜群聚散或生子描寫,如內地商人和蒙人作交易描寫,有些小景小人事穿插介入,故事即可在動中進行。一切似乎都永遠在動,卻有個由愛情而游離了的凝固靈魂,靜靜的獨自反復唱歌,似乎不受時間影響,而凝固于原來觀念上,時間上,悲劇性就強多了。(這是作樂曲的方法,許多音樂都在隨同一組聲音相互關係而發展,就中有個主要的聲音卻似乎停頓延續於另外一種方式上,形成矛盾對立而又諧和一致狀態。)有關小小人事,比如說,蒙人與內地商人作生意,照規矩內地商人要故意裝作不小心,讓他們偷揣一二小物事到袖口袍中去,再來談買賣。遊牧人因占了點小便宜,心中過意不去,即不甚還價買了許多東西。內地商人狡詐的,更常常故意和他們要好,大家都喝醉後,這商人就裝作十分慷慨,分一半商品給他們,他們有了醉意,卻當真慷慨分一半牛羊給商人。這種「情感交易」也宜於插入。處處寫他們拙重厚實而容易上當處,另外即見出一種偉大,亦即所謂加重草原氣和奶酥氣!這些事與本事進行若游離,實相關,因必須如此如彼方能增強本事效果也。這種廣大而精細的處理,普通人寫不到,是由於理解不夠,思索不夠,組織力也不夠,故無可希望。許多人會以為如此努力用心,還不如另寫一篇,即理會到,也倦於修補。

  (這種寫作態度即註定了他們作品的平凡命運。)其實你與其寫十個平平常常故事,還不如用十倍精力來擴大重造這個故事。一個有分量的作品,在文學史上卻常常比一大堆作品有意義,就全看作者態度和用心。

  照我個人意見,一個作者大致能「狠心」一點,不怕頭腦中血管破裂不怕神經失常,在一故事上想來想去,在一堆故事上更養成這個想來想去習慣,結果會慢慢的使頭腦形成一種感覺,一種理解,發現一切優秀作品的必然性和共通性,從自己從他人作品中,從今人或古人作品中,從本國人或異邦人作品中,都若有會於心,即作品中可以見「道」。因為這些作品完整處將恰恰如一種思想系統。一個人生哲學家可能要用十萬二十萬字反復譬解方能說透的,一個作家卻可用三五千字或三五萬字把它裝在一個故事過程中,且更容易取得普遍效果。這個安排是否有望,從作者言即在我說的是否「狠心」。要狠心到不怕中風不怕瘋狂程度,不在作品篇幅數量上注意,不在作品問世時成敗上注意,只注意到把故事從最高標準式樣上完成,而有個永遠不惜工本的專注,能夠那樣作下去,你即或寫的是一個比這故事還更荒唐無稽的傳奇,正如一個雕刻家用粗麻石雕一個海怪的狂態,以及一群毛毛蟲或三匹蝸牛沿木面上自得其樂的神情,在表現上也將充滿人性,而又分量沉重,訴諸人類感覺,得到完全成功。至於用較細緻材料如銅木玉石來處理人事哀樂,自然就更容易著手容易見功了。

  這麼寫作很顯然對許多人都不習慣,還會自己嘲笑自己的。因為用心方式正和普通寫新聞通訊完全相反。可是卻不能不承認,在文學史上,留下許多有分量東西,大件的不用提,即小件如三五十字詩歌,篇章雖小卻見得分量沉重而生命活躍,形成另外一種偉大意義的,即是那種頭腦、那種心情、那種對工作虔敬精一忘我的作者產生的東西!

  這裡當然也有一點困難,非人力可盡功的困難,即一個作者生命的發展並非抽象原則方法可以控制或決定。它的完成實由於各方面的湊合,並非單一的運用。它和「時間」有關,和「知識吸收排斥習慣」有關,和「生活」有關,和每一個人「體質」發展「情緒」發展更相關。就中有若干偶然的因子,形成極大的勢能,想作有效控制並不容易。不僅每個人發展不能盡同,即同一人也不容易在兩種日子中有個相同生命,能使手中一支筆作相似運用。一切都在流動變易中,包含外面存在和生命本體。從這個變易不定的世間,想用文字或其他材料,從某種方式中完成一些東西,保留下一些雖變而不變,或在變易人生中一種過程,或在過程意義上依然留下些不變的憧憬(比如說,人性基本上的愛憎取捨,這一時代的愛憎取捨方式,在這方式上保留下的較高尚的憧憬)。

  從這個意義中,我們看出文學家或藝術家的偉大,也看出他們的天真。越過名詞褒貶,還可看出它在人生中存在的莊嚴意義。因為唯有它能在宗教和政治以外,把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生長的生命,以及生命不同的式樣,發展不同趨赴相同的目的,作更有效的粘合與連接!由此認識出發,一個作家應當如何忠於其事去熱誠工作,用不著任何理論來支持,來說明,他都必然猛勇而前,……而真實的成就,又必然是寄託於更多執筆者的努力各自為戰,不是少數人獨霸獨佔,情形都很顯明!用那麼一種創作態度去寫作,即如你寫的這種故事,也就必然會充滿了傳奇性而又富於現實性,充滿了地方色彩也有個人生命流注。這個混合,在目前即或缺少讀者理解,到另外一代,還會由批評家發掘而出,得到應有的重視。

  ……

  為另外一代,我們需要培養這種作家,也培養這種批評家。至於這一代,我們很可能是要各自分擔時代悲劇所給的一份,官僚萬能而哲學貧困。這種故事的寫作,將看作毫無意義可言,也不出奇。為的是它什麼宣傳意味都缺少,作者努力用心,卻只能說明一個生命向內燃燒的形式,事到末了,於是圓寂。決不會有人理解到由此消失的還能在另外一處生長。在彼存在的在另外一處依然存在。正因為近三十年來文學革命,新作品的寫作,還多隻停頓到「敘述」上,能敘述故事編排故事已為第一流高手,一切理論且支持了並敘述故事還無能力的作家,共同作成的標準和趣味都比較容易和「時代」相合,這時代就是決無一個人會相信:某一種「抽象」見解或理想比「具體」還更堅實,一個作品的存在比一個偉人的存在還永久。你若存心搞寫作,就至少得有這種信心。

  一九四七年九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