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社會哲學概論 | 上頁 下頁
緒言 哲學中之唯心唯物論


  一

  哲學的目的究竟何在?何以古代初民思想之中,已經能有所謂高深玄妙的哲學呢?實際上哲學並沒有什麼高深,最初不過是一切智識的總稱。隨後智識漸漸分類、綜合、組織而各成系統,就發生種種科學,——從哲學之中分出;至今所剩的僅僅是方法論和認識論。於是初民的常識一變而成「深奧微妙」的玄談,——這也不過表面上看來是如此。科學分工的結果,使哲學漸漸能成為綜合一貫的智識,有統率精神物質各方面的智識而求得一整個兒的宇宙觀之傾向;更因科學進步而智識系統日益嚴密,於是哲學——所謂「求宇宙根底的功夫」愈益得以深入。然而初民哲學和現代哲學仍舊同樣是人對宇宙的認識,——譬如樵夫看山景和詩人游山水,一樣的要認一認山和水,——是人生當然的對於智識的態度:「要知道宇宙的根底,要認識宇宙的總體。」赤列爾(Zeller)[1]說:「哲學的職任在於探求『認識』和『實質』的最後根底,依此根底而得一切現實。」這是不錯的。然而立刻就發生新問題:能不能當這「認識之根底」是離那「實質之根底」而獨立的東西?答覆這一問題便是緒言的目的。我們的「我」是與外界「非我」相對待的,然而同時「我」能覺著與「非我」的關係。所以人若想哲學問題,——就是他想組合一更穩固的「宇宙念」(Contemplation de Monde)——他立刻就遇見難題:「我」與「非我」的關係,「認識」與「實質」以及「靈魂」與「自然」的關係。固然不錯,有時哲學中並無此等問題發生。那是希臘哲學史的最初一期。譬如泰利史(Thales)[2]只說水是一切的物的原始,一切物自水出,一切物複歸於水。他並沒有問:究竟人的意識對於這一原始物的關係怎樣?其他,如以空氣為原始物的安納克西美尼(Anaximenes)[3]亦沒有問。然而後來卻已重開一時代,那時的希臘哲學家便無論如何逃不過「我」與「非我」,「意識」與「實質」的問題了。直到如今,這一問題還是哲學中的根本問題。

  [1]赤列爾,今譯策累爾(E.Ieller,1814—1908),德國哲學家。著有《希臘哲學》等。

  [2]泰利史、泰利斯,今譯泰勒斯(Thales,約前624—約前546),古希臘哲學家,希臘「七賢」之一,因生於小亞細亞西岸的愛奧尼亞城市米利都,也稱為愛奧尼亞哲學家,是這一學派的創始人。樸素唯物主義者,認為萬物皆生於水,最終又複歸於水。生平事蹟已不可考,亦無著作傳世。

  [3]安納克西美尼,今譯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約前585—約前528),古希臘哲學家。樸素唯物主義者,認為宇宙的基本要素是氣或空氣。氣經過稀薄和凝聚的變化而生成萬物。著作僅有片斷留存。

  各種哲學學派對於這一問題當然各有不相同的答案。然而假使細細考察各答案,卻可以發見這些答案並不十分差異得複雜而繁多,——那不過是表面上看來罷了。大致這些答案可以分做兩方面。

  一方面的思想家,都以客觀為出發點,或者是所謂實質、自然。此等思想家隨後就各自解釋:怎樣於客觀之上加以主觀,實質之上加以意識,自然之上加以靈魂。因為他們的解釋不相同,所以雖然出發點一致而此派哲學系統不盡相同。

  他一方面的思想家,卻以主觀為出發點,或者是所謂意識、靈魂。當然此等思想家亦應當解釋:怎樣於主觀之上加以客觀,意識之上加以實質,靈魂之上加以自然。他們亦各有解釋,而各自創造哲學系統。

  凡以客觀為出發的,——只要他是一貫的思想家,有這勇氣一直推究下去,——他必成唯物論中之一派。而以主觀為出發的,——便是唯心論中之一派。

  然而有些人不能有一貫的思想,往往走到半路,而以唯心唯物的調和論自足。這種哲學家就是「折衷派」(e′cclectigus)。

  固然不錯,此外還有所謂批評派哲學(Criticisme),說是既非唯物又非唯心,而且沒有折衷派「宇宙念」的弱點,其實康德[4]的批評哲學有二元論(Dualisme)的弊病。二元論總是帶折衷派的色彩,所以批評哲學所給的人生觀,好一似孔丘的「未知生焉知死」,始終不是一貫到底的。

  [4]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二元論和不可知論者。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道德的形而上學》等。

  菲希德(I.H.Fichte)[5]就已指出康德哲學「不一貫性」;當初他卻並非指康德本身,而是說的康德派哲學家。他說:「你們的地球靠在象身上,而象又靠在地球上。你們的『內在之物』(舊譯『物如』Ding am Sein)本來純粹是思想而已,當然只在主觀上起作用。」菲希德以為康德自己不犯這病,沒有這種顯然無可諱飾的矛盾,所以他斷定「康德之康德主義」是唯心論(菲希德之《論科學》)。然而康德自己不服這種批評,他曾發表文章反對對於他哲學這樣的解釋。他說菲希德的唯心論有些象鬼;「你若想:你已經能夠捉到了他,那時你手裡實在仍空無所有,只有你自己;就是這『自己』亦並沒甚麼,只有捉鬼的手」。菲希德才明白康德既不承認外物,又不承認主觀,卻承認「一雙手」——就想著外物的意識,這豈非不一貫。他於是只能說康德自己,他稱康德為「ein Dreiviertelskopf」(四分之三的頭腦)。

  [5]菲希德,今譯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主要著作有《知識學基礎》、《知識學導言》、《人的天職》、《致德意志民族演講集》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